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渴之气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气血析马馨兰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丹东1180001气血不调转为消渴消渴病因有三:一曰饮食不节,二曰情志失调,三曰劳欲过度。三者皆因伤及气血,导致气血不调而转为消渴。1.1饮食不节《素问·奇病篇》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相似文献   

2.
胁痛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胁痛是指胁肋一侧或两侧作痛,往往与肝胆病变有关。《杂病证治新义》说:“胁痛乃胁下季肋疼痛之证。《内经》以肝脉贯膈布胁肋,故后世皆以胁痛责之于肝经。”肝气条达,气血畅行,而无胁痛之患。如外邪未解,传入少阳;情志失调,郁怒伤肝;痰浊饮邪,停着于胁;强力负重,跌仆挫伤,皆能使肝胆气血不和,脉络阻滞,而发生胁痛。亦有房劳过度,精血亏耗,不能涵养胁络而痛者。现按不同证脉,  相似文献   

3.
蜈蚣及全蝎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蜈蚣,味辛、性微温、有小毒,归肝经。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中,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血不足呢?看皮肤"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也就是说,经络把气血精微物质输送到皮肤,皮肤得养则红润;气血运行正常,濡养皮肤,则感觉灵敏。如气血生成不足或运行障碍,则表现为皮肤黯淡无光或萎黄、干燥、感觉异常。看眼睛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  相似文献   

5.
温阳活血化瘀法,是多年临床实践中,针对因阳气不足而确定临床用药法则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 气血阴阳的生理特性 祖国医学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灵枢·本脏篇》说:“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也。”“气为阳,血为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故阴阳协调,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邪不能害。  相似文献   

6.
以老年雄性大鼠做为老年血於模型,将气血通冲剂给老年大鼠灌胃,结果可见在体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而离体血栓长度缩短,血小板一分钟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皆明显降低。RBC滤过指数(IF)也降低,此外,心、肝、脑组织中之MDA含量也明显下降,表明气血通对老年大鼠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RBC变形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先师许寿仁是江西南昌名老中医,生平对瘀血证颇有研究,提出了“百病皆生于瘀”的观点。他说:“气血是人身二宝,亦可成为二害。气行则血行,以营养周身;气滞则血瘀,以危害全身。《内经》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气血本为同源,必然气血同病,因而百病皆生于气,必致百病皆生于瘀。”基于上述理论,许师在临床上应用行瘀为主的方法,治愈了不少疑难疾病。举两例病案以示一斑。阳虚淤阻怯风王××,男,三十七岁。平素虚弱,常多优郁,每以自己体弱多病为虑。于是未寒先裹衣,无风早闭户。近一年来畏风怯寒特甚,终日瑟缩家中,厚絮裹体,家人在旁走动,或门窗启闭,便觉风动寒生。盛  相似文献   

8.
骨折愈合,是一个持续的结缔组织修复过程,对此中医学也有其理论机制。1 筋骨的作用以及与气血脏腑的关系1.1 筋骨的作用 骨的作用主要是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又为筋的附着点。《灵枢·经脉》谓:“骨为干”。清·高士木式认为,“大筋连于骨内,小筋络于骨处。”筋的作用是联络骨骼和关节,并支持肢体的各种运动,筋与骨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诸筋者,皆属于节。”唐·王冰注:“筋气之坚结者,皆络于骨节之间也。”提出两骨之间必有筋的衔接,才能形成关节,而筋又必定要骨的附着,才能发挥作用。1.2 筋骨与气血的关系 气血是维持机…  相似文献   

9.
针灸问答     
26.何谓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的常数?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皆有一定的正常比数,故称常数。了解气血正常比数,是针刺治疗补不足泻有余,只可泻其多不可泻其少的主要依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气血多少的正常比数,《素问·血气形志篇》,《灵枢·九针篇》,《灵枢·五音五味篇》均有记载,但各有差异,一般认为以《素问·血气形志篇》为准。后来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根据《素  相似文献   

10.
择时服用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泄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惠 《中医杂志》2000,41(6):380
择时用药,属当代时间治疗学的范畴,古今皆有应用,择时依据也是多方面的。对脾虚泄泻法采用的巳时给药法,是依据经脉气血流注节律来确定的。气血在十二经脉中的流注次序,《灵枢·营气》篇已有阐述,但十二经脉经气运行和12时辰相配合,则起于金元时期,首见于当时流行的“十二经脉纳地支歌”,歌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据此知巳时是气血流注于脾经,脾经经气旺盛的时辰。气血流注的昼夜节律,以往主要用于子午流注针法,当代也有一些实验研究证实其有一定客观基础,但用于指导择时用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情志郁结、痰饮内停、气血亏虚是其常见病因。情志郁结致忧思气滞,心君不宁而心悸;忧思伤脾,则气血生化无源,水精输布无权,聚湿而生痰,继而阻滞气机,久则瘀阻血脉,升降逆乱而致怔忡。因此其发病皆与机体气机不畅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临证指南医案·疮疡篇》共载医案44则,记录了叶天士诊治疮疡疾病的学术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4方面:新发疮疡重视病因由外来者祛邪为主,从饮食而生者清阳明为主;血热久疮注重凉血养血,并以膏丸之剂缓图其功;疮疡变证注重气血状态,随证治之;颈项、乳房部位瘰疬、痰核则以少阳经络气血皆薄为基础,从肝胆气血痰火论治。  相似文献   

13.
浅议色诊     
中医之色诊,指医生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法。面部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如《内经》所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故面部肤色之荣枯,反映脏腑精气之盛衰及邪气之所在。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异常面色可预测疾病的发生,推断其病位,判断其疾病的轻重,确定其预后。一、五色皆有常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即指人体精神、气血、  相似文献   

14.
营卫由中焦脾胃化生,与肢体功能关系密切。营卫是气血功能的体现,气血的正常运行是营卫调和的关键,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皆可使营卫失调而致痿证。阳明经多气多血,气血生于中焦脾胃,而营卫从中焦生成后循行于经络之中,气血充足则营卫养护之力强,从阳明经调节营卫,可使营卫协调而气血调和。治疗上,主取阳明经腧穴,予补气或行气针法,通过补养营卫或调营通卫,从而达到治痿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何谓“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乃正气也。可见脏腑有所伤,阴阳有所损、气血有所亏,藩篱有所破者,皆可谓之虚。而阴阳气血,实人身之根本。唯阴阳平秘,气血充盈,始能藩篱严密,外御病邪;脏腑坚强,精  相似文献   

16.
藜芦     
<正>内容:味辛寒。主蛊毒,味烈杀虫。咳逆,泄痢肠,除湿热之疾。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皆杀虫之功。凡有毒之药,皆得五行刚暴偏杂之性以成。人身气血,乃天地中和之气所结,故服毒药者,往往受伤。疮疥等疾,久而生虫,亦与人身气血为类,故人服之,而有伤气血者,必能杀虫。惟用之得其法,乃有利而无弊,否则必至于两伤,不可不慎也。又毒之解毒,各有所宜。如燥毒之药,能去湿邪;寒毒之药,能去火邪。辨证施治,神而明之,非仅以毒攻毒四字,可了其义也。  相似文献   

17.
三、和脾胃 1.意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冲脉隶属阳明,精微充盛、气血充沛,则经孕产乳正常。脾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湿,胃主受纳降浊、喜湿而恶燥。脾胃互为表里、相互资生,有益气、生血、统血及运化转输之功。若脾胃失调,则易引起多种疾病。因此,健脾和胃亦为妇科所常用。  相似文献   

18.
肝病腹胀     
<正> 腹胀是肝病最常见而又顽固难愈的症状之一。肝病过程中,气滞、脾虚、湿热及血瘀等因素皆可致胀。因此,肝病腹胀不仅在时间、部位及性质等方面差异甚大,而其兼证也各有特点。临床治疗肝病腹胀应抓住这些不同特点作为处方用药的根据,审证求因,察其虚实而定消补之法,辨其寒热而取温凉之治,在气血者行调理,有食积者施消导,治求其属,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虚火札记     
<正> 火之生理:人身元气,徐大椿谓之“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百体皆润”者,此温此润,实阴阳水火气血之总体。经云“少火生气”,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人身君相二火,皆阳和之气,凡百骸之温暖,肢体之动作,都是少火生气的功能。一、虚火病理:虚火来由,当从气血阴阳追究。丹溪云“凡动皆属火”,东垣曰“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所以劳动太过,气虚不能收摄其火,成气虚火。血能载气,血即养火,若饥饱劳役,伤其阴血,或失血太过,则血虚不能涵养气火,为血虚火。  相似文献   

20.
浅析妇人尤重视气血的临床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雪 《光明中医》2011,26(12):2392-2393
本文主要阐述气血对妇女的一生尤为重要,妇女以血为本,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皆易耗血,故血常不足,气常有余.又因气血为妇人之生理病理的物质基础,而妇人常因气血失调致病,故临证时妇人尤应重视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