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肘管综合征     
作者报告肘管综合征118例.并介绍了七种有价值的临床检查诊断和试验方法.关于腕小管综合征的论著不少,但有关尺神经在肘部受压所致的肘小管综合征的资料却不多.作者认为尺神经受压和正中神经受压者一样多.但是由于在肘部的尺神经主要是运动神经,其主要症状常是受累的肌肉萎缩.患者较少就诊,相反,腕部的正中神经主要是感觉神经,最常产生明显的感觉症状促使患者早期就医确诊.肘部尺神经压迫仅是近来才被认识,Osborne首次报导肘部尺神经病损〈1957年〉他称为"慢性尺神经炎",通常是由于尺神经受压而不是牵引或摩擦致病,他描述一束越过尺侧屈腕肌起点的纤维织织称为"弓状韧带",并指出它与压迫正中神经而产生腕管综合征的腕横韧带很相似.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一例罕见的尺神经异位,于腕管处与正中神经并行,同时受压引起腕管综合征,经手术治疗解除压迫.患者,男、51岁,既往病史无何特殊.右手感觉异常6个月,开始出现于尺侧4个手指,其后以第4、5指为重.经常在睡眠中因感觉异常而醒来,甩动右手可使其缓解.在此期间发现全手无力,特别是握东西时明显.检查:在腕掌韧带的近端有小范围软组织肿胀,  相似文献   

3.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正中神经在腕部通过腕横韧带下方腕管处受压而出现的手部症状,是最常见的外周神经卡压神经疾病[1].一项欧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终生罹患风险为10%,在总体人群中患病率为2.7%[2].CTS的典型症状是手部正中神经分布区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较大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美国,其是工作日损失和员工赔偿金的主因之一[3].虽然CTS是正中神经损害导致的手部症状,但患者经常会有手部尺神经分布区不适以及其他正中神经区域外症状.为此,本文对CTS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正中神经区域外症状特点,及其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高频超声对245例贵阳地区汉族正常志愿者上肢正中神经腕横纹、腕管入口、腕管出口、腕横纹上6cm、正中神经穿出旋前圆肌处、肱骨内髁上4cm、肱骨中点的横截面积值的分析,发现受试者左右两侧正中神经横截面积值接近,但男性在腕横纹上6cm,肱骨内髁上4cm,肱骨中点处的正中神经面积大于女性,中老年腕横纹、腕管入口和腕管出口处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大于青年,且与体质量及身高有关,说明检测上肢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有助于区别于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手掌部热压伤、电击伤病人行神经植入术恢复感觉功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26例,女8例,男18例;年龄20~52岁;热压伤3例,电击伤23例;分别为手掌部、腕掌部损伤,伴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神经、肌腱、骨质的组织外露。均在手术清创后,应用腹部随意皮瓣或髂腹股沟皮瓣进行修复。皮瓣最小8cm×8cm,最大15cm×10cm。其中骼腹沟皮瓣20例,下腹部随意皮瓣8例。神经植入时间6个月~2a。手术方式:端端吻合20例,端侧吻合6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通过检测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中潜伏期波N60计算重度腕管综合征(CT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方法。方法检测对象为15例17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未能引出的重度CTS患者和6名健康对照者(作者医院健康查体者),检测点为掌远侧横纹(0点)近端2cm( 2点)及远端2cm(-2点)和4cm(-4点)处3点及中指1点共4点,以患者所能感知最低刺激的3~4倍强度的1.1Hz0.2ms方波分别刺激腕关节和中指所获的SEP峰间差计算SNCV。结果通过N60波峰间差计算所得自掌远侧横纹到中指间的SNCV范围正常对照组为45.1~89.2m/s,平均(67.4±13.0)m/s;在进行中指刺激检测N60波的12腕中,8腕N60波明显延长,SNCV为9.3~21.2m/s,平均(15.6±4.2)m/s(P<0.01),另4腕完全未测出。结论正中神经SEP的N60波可作为对运动和感觉电位均未测出的重度CTS患者进行诊断时判断传导异常的客观指标之一,通过这一方法测得的神经传导速度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32岁。因左尺、桡骨骨折,患手功能障碍8周于1985年11月8日入院。检查:患手掌心角化、干燥无汗、指甲灰黄、大鱼际肌萎缩、拇指对掌功能丧失、前臂旋前功能下降、桡侧三指不能屈曲、感觉消失。拟诊为原发性正中神经损伤手术探查。在骨折平面解剖出正中神经,见该处神经呈梭形膨大,膨大部直径1cm,长1.5cm,紫蓝色,神经鞘膜表面粗糙,神经连续性存在。在膨大部上下端沿神经干解剖出各5cm 未发现异常。纵行切开膨大处神经鞘膜,见鞘膜下为陈旧性血块。清除血块后见该处神经束凹陷,张力减弱,神经束  相似文献   

8.
肘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肘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对70例76侧经临床及手术证实为肘管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及分析.结果 70例76侧肢体,尺神经感觉神经小指到腕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尺神经运动神经肘下5cm到肘上5cm传导速度和波幅、肘下到腕传导速度和波幅等6项指标异常率分别为:42%、47%、78%、79%(包括肘上5cm到肘下5cmMCV)、28%、14%.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为诊断肘管综合征的可靠手段,可早期确诊及准确定位受损部位及损伤程度、判断愈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全部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2017年7月-2018年2月康复科门诊、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100例,根据康复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康复组(n=65,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n=35,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以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彩超仪分别进行周围神经电生理学和形态学评估,并采用量表工具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效果。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上神经及下肢胫神经、腓神经波幅明显升高,即运动神经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 同时偏瘫侧正中神经腕横纹上方6 cm、肱骨内上髁上4 cm、肱骨中点位置及尺神经肘管入口、肱骨中点位置CSA明显大,即神经形态改善更明显(P<0.05)。此外,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及神经形态改善,继而可有效提高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肘部尺神经的伴行供养血管,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尺神经的长度,肘部前内侧深筋膜血供情况,为临床带血供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20具无外伤、无畸形的福尔马林防腐固定成人尸体手标本及5具无外伤、无畸形的成人新鲜尸体,对肘管结构进行观察,观察肘部尺神经分支及其血供,测量对尺神经血液供应的血管与神经伴行长度及垂直距离。并将红色乳胶经新鲜尸体的手标本动脉中灌注,模拟尺神经松解前置术对新鲜标本进行手术操作,测量尺神经可前置的最大距离。深筋膜动脉采肘动脉灌注墨汁和尺神经级织切片的方法观察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的长度。结果 (1)尺神经外部血供观察:尺神经的营养血管腋部、内侧肌间隔后方、尺神经沟、前臂部主要由尺侧上副动脉、尺侧返动脉后支及尺侧下副动脉供应。三支动脉与尺神经伴行长度分别为15.0cm、5.0cm和5.5cm,起点距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分别为15.5cm、6.0cm和5.5cm。(2)尺侧上副动脉对尺神经内部血供营养范围:自尺侧上副动脉灌注墨汁后,20例标本中有5侧上肢尺神经由腋部到腕部全长墨染,分别于腕部、手背支、腋部,神经外膜上纵行血管网清晰可见。结论行尺神经深筋膜瓣下前置术时至少应保留尺侧上副动脉或尺侧下副动脉。应依据任意皮瓣原则进行深筋膜瓣的制作。  相似文献   

11.
在闭合性头伤中,面神经是最常受累的运动性颅神经。文献报导,头伤后迟发性而神经麻痹的发病率为0.6~2.2%。有作者注意到,伤时即刻发生的面神经麻痹难于发现,这使它可能被误认为迟发性者。作者从临床和籍电诊断方法详尽研究了这种病例,并试行解释其发病机理。头伤患者6304例,均有脑震荡。全部有外耳道流血(出血来自中耳、内耳)的闭合性头伤患者,都自受伤后起每日研究,直至发生迟发性面神经麻痹。凡电诊断检查异常而无临床明显麻痹者定为亚临床或隐性麻痹。全部病例作了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节段性神经电生理表现。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22例CIDP患者,行正中神经及尺神经多节段神经电生理检测,正中神经刺激点包括:腕、肘、腋、Erb’s点;尺神经刺激点包括:腕、肘下、肘上、腋、Erb’s点。分析各节段神经电生理改变。结果 22例患者电生理各节段均出现明显的脱髓鞘改变,正中神经各节段(腕以下、腕-肘、肘-腋、腋-Erb’s点)运动传导时间较正常值延长分别为:125%、70%、122%、134%;尺神经各节段(腕以下、腕-肘下、肘下-肘上、肘上-腋、腋-Erb’s点)运动传导时间较正常值延长分别为84%、97%、140%、146%、149%。正中神经各刺激点(肘、腋、Erb’s点)传导阻滞(CB)例数分别为:2、6、14;尺神经各刺激点(肘下、肘上、腋、Erb’s点)CB例数分别为:5、4、10、16。结论 CIDP存在明显脱髓鞘的电生理改变,但在周围神经近端各节段脱髓鞘程度较远端重,CB以近端腋点、Erb’s点明显,多节段神经电生理检测更有利于协助CIDP的诊断并判断神经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腕手矫形器。 方法:该腕手矫形器由腕背护板和腕托架构成的主架,主架的前侧固定安装一U形前支架;食指套圈、中指套圈、无名指套圈和小指套圈分别通过弹力带连接在主架的腕背护扳上;拇指套圈通过钢丝安装在腕背护板的食指套圈一侧;一外展弹力套通过钢丝设置在小指套圈外侧的腕背护板上。使用时可根据矫形需要,将手腕以手心朝上或朝下之方式伸入腕背护板和腕托架构成的主架内,手位于其前方,指套置于滚动套管上的前方,手指伸至滚动套管下的前方,指套圈分别套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上,拇指套圈套在拇指上。然后根据矫形需要活动手腕,实现其各种矫形功能。 结果:该新型腕手矫形器可用于伸指肌腱损伤术后保持手指呈伸直状态,以限制手指的活动范围,促进断端的愈合;用于屈指肌腱损伤损伤术后保持腕关节和指关节处于屈曲状态;改善腕关节屈、伸,增加腕关节屈曲的活动范围;增加腕关节桡侧偏移的活动范围;增加桡侧腕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肌力、桡侧腕伸肌和尺侧腕伸肌肌力、尺侧伸腕肌和尺侧屈腕肌肌力、指总伸肌肌力、指浅屈肌及指深屈肌肌力。 结论:该种型腕手矫形器适用于腕及手的神经、肌腱、肌肉、血管损伤术后保护,腕及手骨折所致的腕关节、指关节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可改善腕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关节镜辅助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主要有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3种,关于移植物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 目的:评估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两种移植物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7-01/2009-01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就诊的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70例(70膝),分别采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记录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KT-1000测量值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18~24个月,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植入物断裂等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患者有2例膝关节引流管口持续渗出,经换药半月后愈合,其余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自体健侧腘绳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患者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提高,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显著减少,且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应用自体健侧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疗效相当,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8例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常规复查或急诊复查CT发现迟发性血肿患者23例,其中后颅窝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血肿6例;血肿跨横窦6例。先行幕上血肿清除的5例患者,术中发现小脑内血肿并硬膜下血肿1例;术后4例复查CT示,后颅窝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1例;血肿跨横窦1例。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伤后6个月,27例患者预后按GOS分级:2分1例;3分7例;4分9例;5分10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后颅窝血肿病情隐匿、危重,早期诊断并根据临床症状和血肿类型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背景:国内外已对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做过一些解剖学、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尚缺乏对韧带的长、 宽、 厚的形态学测量。 目的:探讨手舟骨、月骨与三角骨间的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解剖学特性及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重复测量设计实验,于2008-02/12在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完成。 材料:38侧成人尸体手标本,其中 34侧为甲醛固定标本,另4侧为新鲜标本。 方法:去除腕掌背侧的皮肤,皮下组织,切断腕横韧带,在掌侧正对桡腕关节的腕关节囊上作弧形切口,从桡骨茎突处至桡尺远侧关节处切开桡腕关节,在5倍解剖放大镜下,解剖并观察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起止走行及与关节囊韧带的联系,测量两韧带在不同附着部位的长度。最后将两韧带逐一切断,观察它们在舟骨、月骨和三角骨相对关节面上的附着宽度。并在韧带的中段测量其宽度和厚度。在切断两韧带时,先近侧部,再掌背侧部,了解切断后对舟月骨关节和月三角关节的稳定性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在背侧部、掌侧部和近侧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舟月骨间韧带位于舟、月骨相对关节面之间,连接关节面的掌侧缘、近侧缘和背侧缘。月三角骨间韧带连接于月骨和三角骨相邻的掌侧、背侧和近侧边缘。两韧带分为背侧、掌侧和近侧3个部分,其掌背侧部以致密纤维结构为主,但近侧部显示有纤维软骨样成分。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在掌侧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都较相近;在背侧部舟月骨间韧带的长度较长、宽度较宽,厚度明显厚于月三角骨间韧带;在近侧部两韧带长度和厚度相差较大。两韧带在掌侧部、近侧部和背侧部的宽度基本接近。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的近侧部切断后,舟月关节和月三角关节稳定性未受到明显影响,再切断掌背侧部,舟月骨间关节和月三角关节稳定性受影响。 结论:舟月骨间韧带和月三角骨间韧带结构特殊,对舟骨、月骨与三角骨及骨间关节起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尺神经前置的动物模型并从分子水平上评价尺神经前置的安全性.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建立右前肢尺神经前置模型,左侧(非手术侧)作为自身对照,术后1个月处死大鼠,取双侧尺侧腕屈肌称重及下颈段脊髓(C_6~T_1)切片,通过Nissl染色、还原型辅酶Ⅱ-黄递酶(NADPH-d)组织化学染色、植物凝集素(IB4)染色、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颈髓前角、后角神经元的形态,电镜观察颈髓前角ChAT免疫阳性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对照侧[(93.2±7.29)mg]比较,大鼠尺神经前置侧尺侧腕屈肌质量[(92.3±9.13)mg]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P=0.378);Niss1染色、NADPH-d、IB4、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显示大鼠尺神经前置侧和对照侧相比较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显示颈髓前角ChAT免疫阳性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动物实验基础上尺神经前置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神经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腕管综合征 ,也称腕正中神经挤压症 ,是指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缺血而产生的以手指感觉异常为特征的一种征群。自 1998~ 2 0 0 0年 ,我们观察了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的 2 3例神经肌电图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本组 2 3例 ,男 15例 ,女 18例 ,年龄 2 6~5 9岁 ,平均 39.7岁 ,左侧 9例 ,右侧 14例。腕部扭伤 5例 ,腱鞘炎 7例 ,其它均为手部经常揉搓的家庭妇女 (如揉面、洗衣、受凉等 )。病程 1月~ 2年 ,多数病例有挠侧三个手指麻木 ,疼痛 ,皮肤发凉 ,拇指外展或对掌无力 ,麻木以夜间为重 ,白天或活动后减轻。少数病例手指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腕管卡压(CTS)神经电生理检测价值。方法对临床的症状及体征符合CTS的45例患者行正中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与尺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桡神经与正中神经拇指-腕感觉潜伏期时差值;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无名指-腕感觉潜伏期时差值;双侧正中神经F波的检测;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 45例患者中63只异常,双侧病变18例,单侧病变27例,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及)传导速度减慢异常率31.5%,波幅减低异常率28.3%;正中神经拇指-腕感觉神经潜伏期延长异常率71.5%;合并波幅减低者异常率占79.3%;正中神经环指-腕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异常率81.6%,合并波幅减低异常率89.4%;正中神经F波异常率33.6%;拇短展肌呈神经源性改变异常率20.1%。结论神经电生理的常规检测联合运用感觉神经潜伏期时差值法对CTS有更敏感、更精确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致迟发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8例由垂体后叶素治疗引起的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在停用垂体后叶素后4~12d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以肌张力增高(8例)、运动迟缓(6例)、肢体抖动(3例)等锥体外系症状和情感言行不协调(6例)为主要表现;8例脑电图检查,4例广泛轻-中度异常,1例广泛重度异常,均以各导联慢波为主;8例血钠检查5例轻度降低;8例头颅MRI检查,均表现为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其中合并丘脑、中脑异常信号各1例。结论应用垂体后叶素引发的迟发性脑病临床表现以锥体外系症状和大脑功能障碍为主,影像学以豆状核、尾状核头部对称性长T1、长T2异常信号为特征。推测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豆纹动脉痉挛和低钠血症所致的迟发性神经元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