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计算6711型125I种子源的剂量特性。 方法 使用EGSnrc蒙特卡罗模拟程序对种子源的各向异性函数、径向剂量函数和剂量率常数进行计算,并给出了不同介质中的空间剂量率分布,将计算结果与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TG43-U1号报告中的推荐值和其他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 结果 各向异性函数与其他最新发表的数据符合较好;径向剂量函数与TG43-U1推荐值符合较好;剂量率常数为0.951 cGy?h-1?U-1,与TG43-U1推荐值在1.45%内吻合。 结论 6711型125I种子源剂量场具有低剂量率,高梯度的特点;各向异性函数在近距离小角度处存在小突起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计算6711型125I种子源的剂量特性.方法 使用EGSnrc蒙特卡罗模拟程序对种子源的各向异性函数、径向剂量函数和剂量率常数进行计算,并给出了不同介质中的空间剂量率分布,将计算结果与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TG43-U1号报告中的推荐值和其他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 各向异性函数与其他最新发表的数据符合较好;径向剂量函数与TG43-U1推荐值符合较好;剂量率常数为0.951 cGy·h-1·U-1,与TG43-U1推荐值在1.45%内吻合.结论 6711型125I种子源剂量场具有低剂量率,高梯度的特点;各向异性函数在近距离小角度处存在小突起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组织成分及密度对125I粒子植入剂量分布影响,为临床放射性粒子植入剂量计算和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egs_brachy软件建立OncoSeed 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模型,计算剂量率常数和水中径向剂量函数gr),以验证计算模型准确性;根据不同组织的元素组成及密度表,分别计算125I粒子在水、前列腺、乳腺、肌肉、骨等不同介质中gr)和剂量分布。结果 计算得到的剂量率常数为0.950 cGy·h-1·U-1、水中gr)和吸收剂量均与文献数据近似。在同一径向位置,125I粒子在前列腺、肌肉中吸收剂量与水中差异<5%;在距源中心0.05 cm处,骨中吸收剂量是水中的6.042倍;在近源1.7 cm内,乳腺与水中吸收剂量差异均>10%。结论 125I粒子在部分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与水有着较明显区别,在临床剂量计算中需考虑组织成分及密度对吸收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多颗125I放射性粒子间剂量衰减规律.方法 利用Geant 4软件包进行蒙特卡罗模拟单颗粒子和多颗粒子周围剂量分布,将模拟结果与TG43-U1报告中推荐剂量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并利用实验测得数据验证蒙特卡罗模拟结果.结果 单颗粒子周围剂量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与TG43-U1计算和实验结果差值分别在±3%和±5%以内.多颗粒子的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对比TG43-U1线性叠加结果,粒子间剂量衰减为3.8%~13.2%,平均剂量衰减为7.2%,实验所得结果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差值在6%以内.结论 空间中存在多颗放射性125I粒子时,由于粒子间的相互影响导致7%左右的剂量衰减,其最大值可超过13%,在人体组织中剂量衰减值会更大.因此,利用TG43-U1方法进行线性叠加计算临床中的剂量分布不够精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美国医学物理师学会(AAPM)和欧洲放射治疗和肿瘤学会(ESTRO)推荐的蒙特卡罗方法对瓦里安GammaMed Plus HDR 192Ir源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模拟研究。方法 基于EGSnrc蒙特卡罗软件,建立该型号192Ir源精确的计算模型。采用公式推导、双线性插值及单位转换等方法,分别得到了单位活度空气比释动能强度、剂量率常数、径向剂量函数以及各向异性函数,并将结果与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研究得到的单位活度空气比释动能强度为9.781×10-8 U/Bq,剂量率参数为1.113 cGy·h-1·U-1,与文献报道的相差在0.4%以内。本研究的径向剂量函数、各向异性函数与文献数据能较好吻合。结论 基于EGSnrc蒙特卡罗软件能对192Ir源剂量学特性进行定量研究,这将为进一步研究后装剂量分布,精确评价临床放疗剂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A549细胞和正常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 A549、BEAS-2B细胞均行125I粒子和60Co γ射线不同剂量照射;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分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549细胞在4、6、8 Gy照射时,125I粒子组细胞克隆存活分数较60Co组降低更明显(t=6.06、9.42、4.90,P<0.05)。A549细胞在4 Gy时,G1期细胞比例125I粒子组为70.67%±1.49%,60Co组为59.59%±0.71%(t=10.77,P<0.05);细胞凋亡率125I粒子组为18.09%±0.73%,60Co组为9.81%±0.16%(t=19.40,P<0.05)。125I粒子照射明显上调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但不同射线同一剂量或相同射线不同剂量下,BEAS-2B细胞的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较60Co γ射线高剂量率照射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效应更明显。Bcl-2/Bax蛋白比失衡,最终致Caspase-3蛋白的活化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应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粒子源125I已被广泛用于前列腺和眼睛的植入治疗中。本文采用EGS5蒙特卡罗代码计算了美国医用物理学协会(AAPM)TG-43U1报告中推荐的型号为6711125I近距治疗源(活性区长取0.28cm)的剂量学参数,如剂量率常数、径向剂量函数和各向异性函数。剂量率常数为0.959cGy/h/U,与TG-43U1推荐值和Dolan等已发表的值相差在2.0%以内 径向剂量函数数值与二者均符合较好 随着角度和距离的增加,各向异性函数值数值与二者的复合程度趋佳。并给出了实用性较强的径向剂量函数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国产6711型125I粒子的相对生物效应,并对其照射杀伤PANC-1细胞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 PANC-1细胞处于指数生长期时,行125I粒子离体照射;在初始剂量率为2.59 cGy/h时,分别给予1、2、4、6、8和10 Gy照射。60Co照射作为对照组,吸收剂量率为2.21 Gy/min,给予相同剂量照射。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比率,并比较在4 Gy照射后培养12、24、48和72 h细胞死亡率随时间变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绘制生存曲线,得出生物学参数,并测定125I粒子与60Co的相对生物效应。结果 在相同剂量照射下,125I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60Co照射相比,当≥4 Gy时,细胞死亡率明显增高。在4 Gy照射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从生存曲线分析,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细胞存活分数比60Co低,125I粒子相对于60Co的生物效应为1.45。结论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60Co高剂量率照射相比,细胞杀伤效应更强;测定的相对生物效应与其他研究者测量的结果相似;将为临床125I粒子治疗肿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周围环境的受照剂量率及有效剂量,为不同人群的安全防护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袖珍辐射仪,监测42例腹盆腔肿瘤患者125I粒子植入术后24 h内,距离植入部位各方向不同距离的受照剂量率,比较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剂量率差异。对植入粒子的总活度与测量的剂量率及植入深度与标准活度下剂量率进行曲线拟合并得出关系方程。根据公式计算不同人群、不同距离受照射的剂量率与警戒时间的关系。结果 距垂直粒子植入部位30、50、100 cm的受照剂量率分别为(6.92±2.87)、(4.10±1.62)和(1.30±0.48)μSv/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71,P<0.05)。患者左、右侧面30、50、100 cm受照剂量率分别为(0.378±0.156)和(0.384±0.153)μSv/h、(0.170±0.089)和(0.176±0.086)μSv/h、(0.039±0.014)和(0.043±0.017)μSv/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19、76.33,P<0.05)。垂直粒子植入部位的受照剂量率与植入粒子总活度及标准活度下剂量率与植入深度呈线性关系。患者对同住成年人无警戒时间,同床成年人、接触同事、同住未成年人及孕妇的警戒时间与剂量率的关系公式分别为:td)=-106.616+83.779lnDt)、td)=26.556+85.933lnDt)、td)=3.088+85.017lnDt)。结论 125I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监测其周边环境的辐射剂量在辐射安全范围内;且随着植入粒子总活度的减小及植入深度的增大剂量率减小;同时根据术后测得的剂量率或植入粒子的总活度、植入粒子的深度计算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进行个体化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电子湮灭产生γ光子的辐射防护最佳屏蔽计算方法。方法 18F为典型核素,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或文献关于剂量常数及十分之一衰减厚度(TVL)的计算或推荐值,以铅为屏蔽材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以1周40个患者、每个患者给药555 MBq,1 h的受药时间、1 h的候诊时间的情况为例,采用点源模型计算的剂量常数(0.142 μSv·m2·MBq-1·h-1)及NCRP推荐的铅的TVL值计算的屏蔽厚度最大,控制区单位铅屏蔽厚度为7.562×10-4mm·MBq-1;采用AAPM TG108推荐的剂量常数(0.092 μSv·m2·MBq-1·h-1)及IAEA推荐的铅的TVL值计算结果最小,单位铅屏蔽厚度为4.982×10-4mm·MBq-1。两者相差33.2%。 结论 推荐采用AAPM TG 108工作组推荐的剂量常数及铅的TVL进行屏蔽计算。屏蔽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距离防护,设立患者卫生间,考虑医患分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 3H-TdR与 125I-UdR掺入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方法3H-TdR与 125I-UdR掺入法测定淋巴细胞和Daudi淋巴瘤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 3H-TdR和 125I-UdR在正常淋巴细胞中的掺入率分别为20.95%±1.06%和1.00%±0.04%,在Daudi淋巴瘤细胞中的掺入率分别为29.94%±4.10%和6.02%±0.73%。 3H-TdR在细胞中的掺入率明显高于 125I-UdR;且 3H-TdR和 125I-UdR在淋巴瘤细胞中的掺入率高于正常淋巴细胞。结论 就淋巴细胞而言,作为示踪剂 125I-UdR不能替代 3H-TdR;但对于淋巴瘤细胞,能否代替 3H-TdR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热释光探测器(TLD)的剂量学特性。方法 选取一致性为±3%的TLD 2000型热释光探测器350片。采用6 MV X射线和125I粒子分别照射,研究热释光探测器对6 MV X射线和125I粒子响应的重复性以及剂量率效应。采用137Cs(662 keV γ射线)、125I粒子、6 MV X射线分别照射热释光探测器,研究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响应。采用125I粒子、137Cs和X射线(48、65、83、118、250 keV和6 MV)对热释光探测器照射相同剂量,研究热释光探测器的能量响应。结果 热释光探测器对于6 MV X射线和125I粒子响应重复性最大偏差分别为2.7%和4.0%,且均无剂量率效应。对于137Cs和125I粒子,热释光探测器的剂量响应均为线性。对于6 MV X射线,剂量线性响应范围为0.74~10 Gy,超过10 Gy热释光剂量响应呈非线性。能量响应按照137Cs进行归一,对于125I粒子,48、65、83、118、250 keV和6 MV能量X射线,能量响应分别为1.70、1.25、1.08、0.99、0.91、0.96和1.22。结论 TLD 2000型热释光探测器的重复性好,对于137Cs、125I粒子和6 MV X射线的剂量响应呈线性,且无剂量率效应,但存在能量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腺源性癌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发生规律,分析影响其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照病例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2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腺腺源性癌患者,并对影响局部区域控制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学分型、原发或复发、TNM分期、部位、放疗史、治疗情况、周缘剂量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癌患者449例,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共94例,其中局部病理区域均治疗失败者6例,单独局部治疗失败者77例,单独区域治疗失败者11例。局部与区域治疗失败率为20.9%,局部区域治疗失败的复发时间为1.2~117.6个月,平均复发时间是16.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放疗、周缘剂量是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的局部区域失败的保护因素(OR=0.458、0.297、0.982,P<0.05);年龄、分期是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唾液腺癌的局部区域失败的危险因素(OR=1.250、1.483,P<0.05)。结论 经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的唾液癌患者,有20.9%局部区域治疗失败率。手术、放疗、周缘剂量是保护因素,年龄、分期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量并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舌下腺恶性肿瘤的放射剂量在口底靶区及靶区周缘黏膜、颌骨、皮肤等组织器官的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利用仿生物人体模型进行实验,分别使用活度为29.6、25.9 MBq/粒的125I放射性粒子31粒,处方剂量(即周缘匹配剂量)120 Gy,模拟对单侧舌下腺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采用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并计算口底靶区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剂量值,采用辐射自显影胶片绘制剂量分布曲线.结果 靶区中心剂量达到390~500 Gy,靶区边缘剂量达到160~480 Gy,靶区边缘外1 cm剂量达到90~170 Gy.皮肤的接受剂量为25~81 Gy,下颌骨靶区外的接受剂量为7.9~67 Gy.靶区内剂量分布无明显冷区.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口底区舌下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有效的靶区内治疗剂量分布.对周围组织的放射剂量在安全限值以下.对下颌骨的放射剂量较小,减少了放射性骨损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选择10例晚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在治疗计划系统中勾画肿瘤靶区,处方剂量60 Gy,粒子放射性活度2.22×107 Bq,估算出125I粒子数,选择合适的胃管,根据肿瘤位置于胃管外周按一定的规律固定上125I粒子,制成粒子胃管。在C臂X射线透视下将其置入到患者食管内肿瘤部位,并随访。结果 10例患者125I粒子胃管均顺利置入,未出现食管穿孔、出血等并发症,且术后均未出现胸痛、出血、肺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的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均为2~3级,其中1例在术后3个月死于其他基础疾病,6例在术后4个月时吞咽困难, Stooler 分级评分达到0~1级,3例达到1~2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胃管既能提供鼻饲,解决营养问题,又能腔内照射肿瘤,抑制肿瘤生长,临床使用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量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及住院期间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探讨加强131I治疗过程中辐射防护问题。方法 在某开展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的医院,选取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78名,用γ辐射巡测仪测量患者服用131I药物后10 min、1、2、5 d共5个时间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距离分别为体表5、0.5和1 m处;测量方向为患者前后左右4个方向。用光激发光剂量计测量患者胸前位置住院期间(6 d)接受的累积吸收剂量。结果 服药后10 min患者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可达4.81 mSv/h,患者出院前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在2.6~64.1 μSv/h,住院期间患者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在15.9~58.8 mGy之间。服药10 min后3.7 GBq药剂量组与5.55 GBq药剂量组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P<0.05),服药10 min后男性与女性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其他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具有较高的辐射水平,应加强对患者的防护及管理,减少周围公众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手术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2005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物及下颌下腺切除,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未行扩大切除术或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手术后结合手术前CT检查所见、肿瘤位置、大小及手术后病理学分型确定靶区,处方剂量90~110 Gy。全麻下按治疗计划将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靶区。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计算局部-颈部控制率和远处转移率、生存率。结果 32例患者植入 125Ⅰ放射性粒子1 394颗,人均43颗,术后验证D90V100均满足治疗需要,周围重要器官如舌、颌骨、脊髓均在耐受剂量以内。随访15~126个月,平均随访64个月,5例局部复发,5例远处转移,4例死亡。3年和5年的局部-颈部控制率分别为93.1%和87.9%,总生存率分别为93.3%和84.5%。未发现张口受限、放射性龋齿、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下颌下腺腺源性恶性肿瘤行手术切除肿物及下颌下腺,术后联合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近距离治疗两种临床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和基于CT影像的蒙特卡罗程序计算的剂量差异,探讨组织非均匀性对宫颈癌近距离治疗剂量评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接受三维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1例,分别采用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 TG43号报告的纯水剂量计算方法(TG43-BT)、快速非均质剂量计算算法Acuros BV (BV-BT)和基于治疗CT影像的EGSnrc蒙特卡罗程序(MC-BT)计算各计划的剂量分布,分析比较3种算法的靶区剂量(D98D90D50)、剂量区体积(V3 GyV6 GyV9 GyV12 Gy)和危及器官(OARs)D2 cm3剂量差异。结果 TG43-BT中HRCTV D90为6.274 Gy,比MC-BT高出了近5%,且TG43-BT对靶区体积剂量和各剂量区体积均存在过高评估;除靶区D50和高剂量区V12 Gy外,BV-BT和MC-BT对于靶区剂量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V-BT和MC-BT在直肠、小肠和乙状结肠的D2 cm3评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C-BT膀胱D2 cm3为4.609 Gy,比TG43-BT、BV-BT明显偏高。结论 TG43-BT未考虑组织非均匀性影响,普遍高估了靶区和多数OARs受量;BV-BT计算效率高,且在多数靶区和OARs评估参数上与MC-BT计算基本一致,但在近源位置和被充盈膀胱的剂量计算上存在不足,临床评估时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内131I的活度,并估算年待积有效剂量,分析碘治疗人员的内照射现状。方法 选择甲状腺内照射碘测量仪,对山东省6家医院进行调查并进行甲状腺131I活度测量,得出6家医院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甲状腺131I的检出率和活度值,进而计算摄入量和年待积有效剂量。结果 6家医院共有63名碘治疗工作人员接受测量,其中有52人甲状腺内检测到131I,检出率83%,测得131I活度大多低于200 Bq。估算的年待积有效剂量范围为0.23~7.78 mSv,其中有84.6%的人年待积有效剂量<2 mSv。结论 核医学科碘治疗工作人员应进行常规内照射个人监测,各医院在辐射防护制度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腮腺癌术后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的确定方法。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1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1例腮腺癌患者,男女比例14 ∶17,平均年龄38.2岁,肿瘤有包膜外浸润并与面神经关系密切(黏连或神经侵犯),采用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腺体切除术,术后行125I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匹配周缘剂量60 Gy。治疗前后行薄层螺旋CT扫描以制定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以腮腺周围骨性结构和肌组织为参照确定计划靶区和临床靶区,并比较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的差异,同时计算粒子植入后颌骨、中耳D90值以及脊髓最大接受剂量。结果 125I粒子治疗前后靶体积、靶区D90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粒子植入后靶区D90值均大于匹配周缘剂量。本组病例随访时间3~7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目前随访结果,采用本方法确定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靶区,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