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目的:探讨"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对中老年女性血脂指标及平衡能力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自愿参加的中老年女性80人,随机分为练功组(n=40人)(健身气功五禽戏组)、对照组(n=40人)(无锻炼组).测定实验前后血脂指标,做组内前后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练功组组实验后TC、TG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LDL-C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身气功·五禽戏"使中老年女性血脂得到有效改善,对提高心血管的机能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五禽戏防治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Ⅰ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30例予华佗五禽戏锻炼,对照组30例保持日常生活不变,于试验前、试验后6个月对2组腰椎骨密度值、骨代谢指标(I型原胶原N端前肽和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腰背部疼痛评分(VAS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6个月后,试验组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代谢指标、腰背部疼痛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改良五禽戏锻炼在短期内提高腰椎BMD的作用不甚明显,但可显著降低原发Ⅰ型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PINP、S-CTX水平、腰背部疼痛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危害中老年健康的一大顽疾,如何攻克这一顽疾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运动可有效地增加骨量,延缓骨量丢失,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五禽戏作为一种运动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五禽戏的来源、机理、功效、对骨代谢的影响及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高和骨折危险性增加.而科学合理的运动可有效地增加骨量,延缓骨量丢失,从而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为更深刻地认识和探讨运动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关系,笔者从运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机制方面就五禽戏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运动和骨代谢研究的深入,脂联素、瘦素是近年来此类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脂联素、瘦素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骨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在运动过程中脂联素、瘦素与骨量变化的可能机制。发现短时间或一次性运动对Adipo Q、Leptin与骨代谢的影响较小或较不明显;长时间的运动可能使Adipo Q、Leptin通过作用于OPG/RANK/RANKL系统,影响成骨和OC表达和分化和/或间接影响内分泌通路影响骨代谢,前者促使破骨效应占优减少骨量,后者促使成骨效应占优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运动和骨代谢研究的深人,脂联素、瘦素是近年来此类研究的热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脂联素、瘦素在运动过程 中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骨代谢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在运动过程中脂联素、瘦素与骨量变化的可能机制。发现短时间或一次 性运动对AdipoQ、Leptin与骨代谢的影响较小或较不明显;长时间的运动可能使AdipoQ、Leptin通过作用于OPG/RANK/ RANKL系统,影响成骨和OC表达和分化和/或间接影响内分泌通路影响骨代谢,前者促使破骨效应占优减少骨量,后者促使 成骨效应占优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期的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和八段锦练习对老年女性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年龄、身高和体重相匹配的易筋经组(n=22)、五禽戏组(n=22)、八段锦组(n=21)和对照组(n=25)参与研究,三种健身气功组进行为期24周(5次/周,70 min/次)的健身气功练习。测试4组受试者腰椎L_(2-4)和股骨近端BMD。结果 24周后组内比较:易筋经组和八段锦组腰椎L_(2-4)的BMD分别显著增加12.0%和11.0%(P0.05),五禽戏组腰椎L_(2-4)的BMD虽有增加(5.6%)但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易筋经组和八段锦组腰椎L_(2-4)的BMD分别大于对照组12.0%和9.8%(P0.05)。结论 24周易筋经和八段锦练习增加了老年女性腰椎L_(2-4)的BMD,且效果优于五禽戏。三种健身气功对股骨近端BMD影响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跆拳道训练对处于青春期及青春后期女大学生骨代谢的影响,为高校女大学生健身锻炼、改善与提高骨代谢及预防骨质疏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追踪调査、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科技大学劲松跆拳道俱乐部女大学生训练期间的骨结构特征随运动强度等因素变化的规律及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跆拳道运动训练对处于青春期及青春后期女大学生骨代谢的影响与骨量、骨矿生化成分及骨形成生化标志物的影响,并分析骨密度、骨形态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跆拳道训练作为对机体、肌肉与骨骼高强冲击性的搏击运动形式,可以提高肌肉力量从而对骨骼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论 高抗阻、有氧耐力及振动的综合性跆拳道运动能够改善女大学生的骨代谢及提高骨密度与骨量,为运动健身指导及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围术期分级暴露运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恐动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行腰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恐动症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分级暴露运动3个月。结果 两组恐动症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显著,JOA评分组间效应和时间效应显著,且试验组住院期间治疗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分级暴露运动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恐动程度,提高患者术后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及术后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0.
骨质量对骨折及其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鸿宾 《中国骨伤》2001,14(2):67-68
人体运动器官的健全完美是人体健壮的重要标志也是正常生活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运动器官中由各种骨组织构成骨骼是生命活动、生活中各种不停的运动动作所依赖的支架和支柱。而骨自身也是在不断进行骨重建的有生命的组织 ,骨代谢是骨形成与吸收的动态过程。骨是由无机盐矿物质 (主要为钙磷及一些微量元素 )、有机质 (胶原纤维胶原组织为主 )、细胞 (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骨细胞 )构成。由于体内总钙量的99 %沉积于骨中 ,故又称骨为人体内最大的“钙池” ,“钙库”。更形象的又称此为“人体内钙的银行”。人的一生中体内骨量是不断变化的 ,…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