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及不同运动方式干预后骨密度的变化。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2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分为两组,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经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危险因素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然后从中选取108例研究对象按年龄、性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组(B组)、有氧运动组(C组)及抗阻运动组(D组),每组各27例,研究观察24周,分别在干预前及24周末比较4组的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组女性比例、年龄、透析月龄、血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血红蛋白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性别、年龄、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A组、B组、C组、D组在运动干预前骨密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干预24周后,与A组相比较,B组、C组、D组骨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D组骨密度在运动24周末较运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PTH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改善骨密度方面效果更理想,而抗阻运动优于有氧运动;坚持长久持续的康复运动更能有效地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骨质疏松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0-60岁绝经后骨折女性25羟维生素D_3和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因骨折在我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50-60岁绝经后女性90例,检测患者腰椎和股骨近端部位骨密度并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检测患者身高、体重及25羟维生素D_3、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型原胶原羧基末端肽及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等骨代谢指标。结果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随着骨密度降低而降低(P0.05);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型原胶原羧基末端肽及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水平随着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降低而升高(P0.05);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在50-60岁绝经后女性骨折患者中,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骨密度存在正性相关关系;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血清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型原胶原羧基末端肽及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水平存在负性相关关系。50-60岁绝经后女性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并随着绝经年限的增加而适当增加,可以增加骨量,从而可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初诊女性硬皮病患者的骨密度,检测其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评估皮肤纤维化程度,探究3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本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门诊或住院初诊女性硬皮病患者(n=60)和健康体检者(n=20),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双髋骨密度,收集实验室25(OH)D_3的结果,计算皮肤病变的mRSS评分,然后进行组间及组内的统计分析。结果初诊女性硬皮病患者双髋、腰椎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其中弥漫硬皮型患者上述部位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局限硬皮型患者(P0.05)。硬皮病患者25(OH)D_3水平也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P0.05),其中弥漫硬皮型患者25(OH)D_3水平低于局限硬皮型患者(P0.05)且与皮肤病变的mRSS评分成负相关(r=-0.946,P0.05)。结论初诊女性硬皮病患者在未应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已经存在显著骨矿含量下降,维生素D缺乏,这与患者皮肤受累硬化程度相关。皮肤纤维化程度的升高,阻碍了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可能是导致初诊女患者骨矿含量下降,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人组的稳定血液透析患者52例,男27例(占51.9%),测定其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钙、磷、钙磷乘积及骨密度等,分析骨密度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骨量丢失者21例(占40.4%),骨质疏松者13例(占25.0%),其中女性占所有骨质疏松者的92.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非透析人群中的传统危险因素如干体重、糖尿病、碱性磷酸酶等多种因素均与骨密度相关,而iPTH尽管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因子,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PTH并不与骨密度相关。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骨质疏松是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传统因素如干体重低、糖尿病等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碱性磷酸酶高者骨密度低,而iPTH并不是骨密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合并腰椎骨折风险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酶联免疫检测法(ELISA)和速率法对7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和7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折患者的髋部及腰椎骨密度、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发生风险与年龄、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骨密度等一般指标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eocalcin,N-MID)、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BAP)、钙离子(calcium ionic,Ca~(2+))、骨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等生化指标之间无关联,而与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和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25-(OH)D)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2、0.007、0.001),其中与PINP、TRAP-5b呈正相关,与25-(OH)D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血清PINP、TRAP-5b和25-(OH)D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联合检测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维族、汉族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骨密度变化及骨代谢的差异,为临床骨质疏松症的诊治工作提供进一步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且已绝经2型糖尿病患者共405人,按族别分为两组,记录并分析患者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25羟维生素D3变化,并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维吾尔族组血清钙略低于汉族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血清磷水平差异亦不显著;维吾尔族组血清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水平均低于汉族组,P0.05,维吾尔族组血清骨钙素高于汉族组,P0.05;按绝经年限不同统计:维吾尔族女性骨量减低比例较高,发生骨质疏松的比例维吾尔族组亦高于汉族组,骨密度正常组汉族比例明显高于维吾尔族。两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腰椎骨密度值比较,维吾尔族组骨密度值均低于汉族组,在维吾尔族股骨颈及腰椎骨密度下降更明显,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维吾尔族绝经后糖尿病患者骨代谢水平较汉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苏州市0-6岁儿童骨密度养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与25羟维生素D关系,为预防儿童骨密度不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苏州地区0-6岁儿童481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和相关问卷调查,并采用免疫层析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应用定量超声仪检测骨密度。结果 (1)定量超声骨密度Z值平均水平为-0.03±0.87,骨密度不足者57名(11.9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10.38,P0.001)、肉类(t=3.01,P=0.003)摄入和蛋类摄入(t=2.15,P=0.036)、睡眠时间(χ~2=8.63,P=0.013)、BMI(χ~2=11.89,P=0.003)、维生素D营养状况(χ~2=18.37,P0.001)与儿童骨密度水平有关。(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BMI18)是影响儿童骨密度危险因素(OR=4.730,P=0.003),维生素D充足是其保护因素(OR=0.133,P0.001)。(4)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骨密度值之间存在正性直线相关关系(P0.001)。结论 1岁内婴儿是防治儿童骨强度不足主要人群,且学龄前儿童骨密度监测工作不可忽视。防治肥胖和合理维生素D补充有利于提高儿童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25-羟维生素D3与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以61例年龄在51~68岁的帕金森病患者为PD组,以64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5-羟维生素D3水平。对两组受试者跟踪随访3年,记录随访期间髋部骨折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 PD组髋部总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转子间骨密度、股骨干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7、-4.256、-4.706、-4.274,P均0.001)。PD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00,P0.001)。PD组中髋部总骨密度与25-羟维生素D3具有相关性(r=0.510,P=0.047)。PD组髋部骨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P=0.04)。结论 PD患者髋部骨折发生率较同年龄、同性别健康人群高,髋部骨折发生与髋部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水平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检测,探讨血清M CSF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BMD的关系,以及影响BMD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血钾、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尿素氮、尿酸和血肌酐的情况。用ELISA法检测2组患者透析前血清M-CSF浓度。用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患者BMD,结果以T-Score表示。Spearman分析BMD、M-CSF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按照BMD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密度正常组,分析不同组别中BMD值与M-CSF的相关性。结果①观察组患者M-CSF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2756,P=0.0264),与性别(r=0.3701,P=0.0041)呈正相关,女性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更高。②观察组M-CSF与BMD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按照T-Score分组后,骨质疏松组M-CSF与BMD呈负相关(r=-0.3842,P=0.0522);骨密度正常组(r=-0.1324,P=0.3490)和骨量减少组(r=-0.029 99,P=0.4501)M-CSF与BMD无明显相关。结论 M-CSF与BMD呈负相关,随着血清M-CSF水平的升高,骨密度逐渐下降,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M-CSF水平升高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记录397例50~97岁患者的年龄,检测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骨质疏松4项[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beta collagen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N端骨钙素(N end of osteocalcin,N-MID)]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根据BM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118)、骨量低下组(n=153)和骨质疏松组(n=126)。结果 (1)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1);(2)骨质疏松组25-(OH)D、PTH、P1NP、β-Crosslaps及N-CTX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3)25-(OH)D与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的BMD、PTH、P1NP、β-CTX无相关性(P0.05),25-(OH)D与N-MID的相关系数为0.193(P0.01)。不同骨密度组间的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不足的现象,而骨质疏松症患者更为突出,其中VD严重缺乏和缺乏所占比例较大,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应注意加强宣教及防治。尚未发现25-(OH)D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