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腹会阴直肠切除术(APR)中经腹膜外途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与造口相关并发症,尤其是造口旁疝(PSH)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67例接受同一主刀医生操作的腹腔镜下APR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从腹膜外和经腹膜造口途径的不同分为经腹膜外(EP)组34例和经腹膜(TP)组3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与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1例(2.94%)和TP组8例(24.24%)患者出现了PSH,两组PS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黏膜皮肤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切口、盆腔感染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途径造口显著降低腹腔镜下APR手术后PSH的发生率,推荐腹腔镜下APR手术采用腹膜外途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2.
    
张瑜  王蒙 《安徽医学》2013,34(8):1176-1177
目的为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预防造瘘口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98例肛管或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腹膜外造瘘(A组,51例)和腹膜内造瘘(B组,47例),随访时间6~36个月,比较两种乙状结肠造瘘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平均住院11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1例,无造瘘口坏死、造瘘口回缩及狭窄,无机械性肠梗阻,无造瘘口旁疝;B组平均手术时间186 min,平均住院16 d,出现造瘘口周接触性皮炎1例,切口感染2例,造瘘口回缩2例,造瘘口狭窄1例,造瘘口旁疝2例,机械性肠梗阻1例。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瘘较腹膜内乙状结肠造瘘明显减少并发症,在行结肠永久性造口术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管状吻合器及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乙状结肠经腹壁拖出方式以及与皮肤吻合方式分为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36例)、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22例)、传统法-腹膜外造口组(9例)和传统法-腹膜内造口组(12例),对比分析各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造口满意情况。结果 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出现规律排便时间和排便次数少于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和传统法-腹膜内造口组(P<0.05);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法-腹膜外造口组(P<0.05);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肠管旁腹内疝发生率低于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P<0.05);4组造口旁疝、造口脱出/回缩发生率和患者对造口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应用安全,可减少术后造口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适用于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在直肠Miles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10例直肠低位癌患者行Miles手术中,应用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的手术方式。结果:应用此手术方式,10例患者术后无1例出现造口感染、内疝、肠梗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旁疝及造口狭窄。结论:腹膜外造口发生造口坏死、内疝、造口旁疝、造口回缩、狭窄及造口脱垂等并发症较少,Miles手术腹膜外结肠造口,简单易行,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乙状结肠造口段通过腹膜外隧道及腹外斜肌腱膜狭条裂隙拉出造口切口外,并在隧道内口处将乙状结肠沿纵轴折叠环形缝合形成一个缩窄环。用此术式对37例直肠下段及肛管癌患者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排便次数、排便感觉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7例患者术后随访30例,均无内疝、造口旁疝、造口肠段回缩、脱出等并发症;大便成形后,排便前均有排便的感觉;随访3个月以上的28例患者日常排便除有腹泻外均为1-2次/日。结论:本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改进术式疗效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24例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结果 24例肛管直肠恶性肿瘤中鳞状上皮癌7例,直肠腺癌12例,平滑肌肉癌5例。对肛管直肠恶性肿瘤患无选择地采用经腹膜外结肠造口一期外翻成形技术,可减少回缩、脱出、旁疝、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经腹膜外结肠造口一期外翻成形术是治疗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Miles术中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防治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回顾性分析Miles术中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时148例直肠肛管癌患者行Miles直肠肛管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并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观察其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情况,分析其原因及防治对策。本组术后随访3月~2年。结果:早期并发症主要有:造口水肿15例,回缩8例,缺血性坏死5例,而造口感染、内疝均未发生。远期主要并发症:狭窄10例。结论:规范的手术及采用新的方法可大大降低Miles术中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要点是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血液供应及防止造口感染、回缩、狭窄、内疝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肛管癌行根治性手术后不同的造瘘口制作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共195例,其中行传统的Mile's手术人工肛门制作60例(A组),行Golighsr法经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人工肛门制作80例(B组),行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55例(C组),观察3组病例术后3个月、0.5年、1年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及与造瘘口有关的并发症.结果:C组在术后3个月、半年、l年的造瘘口排便感知能力,造瘘口控制排便功能明显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术后总的造瘘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8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改良经腹膜外通路人工肛门制作方法较传统直接经腹膜内造口术和经腹膜外造口术有更好的排便感知能力与控制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APR)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采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生物补片重建盆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同时行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和生物补片盆底重建的病例15例(试验组),以及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和未行盆底腹膜重建的病例5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在造口手术所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发生术后肠梗阻与造口并发症共17例(肠梗阻6例,造口附近皮肤溃疡3例,造口黏膜脱垂2例,造口回缩1例,造口狭窄1例,造口旁疝4例),试验组发生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共3例(肠梗阻、造口溃疡、造口狭窄各1例)。对照组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超过试验组(P<0.05),且试验组无一例发生补片排异反应。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盆底生物补片重建术在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更低,是更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根治常采用Mile's(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方法,该术式不仅有可能发生内疝、肠管回缩或脱出和旁疝形成等并发症,而且有可能发生造口部水肿,感染内陷、狭窄,同时可影响排便功能.避免或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排便功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