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值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近2年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55例川崎病患儿血清PCT浓度、白细胞(WBC)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测定值,并与笔者医院正常参考值比较,以高于正常标准为异常。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全部患儿分为冠状动脉(CA)损害组和无CA损害组,分析两组间血清PCT值、WBC总数、CRP和ESR差异性。结果川崎病急性期血液中WBC总数、CRP、ESR等炎性指标明显异常,PCT在半数川崎病患儿中增高,半数正常。本组CA损害者约占23.8%(37/155),其中3例患儿呈瘤样扩张。CA损害组与无CA损害组间异常PCT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CA损害组异常PCT浓度值明显高于无CA损害组。结论 PCT作为一个次级炎性指标,其敏感度低于WBC总数、CRP、ESR等传统的炎性指标,故PCT不是诊断川崎病的主要有效指标。PCT异常也不能预测CA损害发生,但临床医生应重视川崎病患儿血浆异常增高的PCT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0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为对象,均接受超声心动图诊断。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60例患者中,其中33例(55.00%)患者检出冠状动病变,其中11例(33.33%)双侧冠状动脉扩张,13例(39.39%)左冠状动脉扩张,9例(27.27%)。按照病情划分:轻度冠状动脉扩张17例(51.52%),中小型冠状动脉瘤者12例(36.36%),巨大型冠状动脉瘤4例(12.12%)。33例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经过治疗后,定期回访检查时,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病变的冠状动脉得到明显改善,扩张的冠脉内径逐渐恢复。治疗后轻度冠状动脉扩张、中小型冠状动脉瘤、巨大型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内径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用于川崎病患儿的检查的价值较高,可准确检出冠脉病变的大小、位置及动脉内径,可有效评估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0-2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提高临床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2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并分析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结果:12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内径正常42例,占35%,管壁光滑;冠状动脉受累78例,占65%。其中29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扩张,占24%,内膜轻度增厚,回声模糊,不均匀;38例冠状动脉扩张,占31%;11例冠状动脉瘤,占9%。结论:超声心动图能为临床早期诊断非典型川崎病提供依据,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早期治疗可减轻冠状动脉进一步损害。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疾病的长期随访及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 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天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症,是儿童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主要且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严重威胁患儿健康甚至导致猝死,因此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对冠状动脉及时精准的评价对川崎病的治疗十分重要。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便捷、无创、无辐射的影像诊断工具,是川崎病的首选诊断工具。本文通过阐述川崎病的基本概况以及目前评价冠状动脉损害的几种标准,总结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冠状动脉损害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从而为临床诊断不同冠状动脉损害的川崎病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50例健康儿童的超声监测值为参照,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2006年10月至2014年3月进行治疗的26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进行检测,观察冠状动脉内径、冠状动脉壁厚度、回声的强度及有无动脉瘤形成。结果:健康组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右冠脉显示率为100%,病变组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5例(57.7%),其中冠状动脉内径扩张为14例,冠状动脉内径扩张合并内膜增厚为2例,合并心包积液2例,1例为右冠状动脉瘤。冠脉病变最早发生在起病5~7 d。结论:超声心动图用于诊断和随访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安全、方便、迅速、直观的优点,对川崎病冠脉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中的首选方法,但对远端冠状动脉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目的判断川崎病患儿是否处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高危状态,以利于对患儿能更早期诊断,更个别化治疗。方法分别记录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检测相关的实验室指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8例川崎病患儿,40例存在有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为45.45%,3例为巨大冠状动脉瘤(3.4%),均为男性。统计结果显示:发热持续时间、年龄<1岁、白细胞总数(WBC)、低血清白蛋白、低血钾、低血磷,(P<0.05),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统计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发热持续时间、年龄<1岁、高白细胞总数(WBC)、低血清白蛋白、低血钾、低血磷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应综合判断,才能提高川崎病诊断率,早期治疗,有效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CAD)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42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142例川崎病患儿常规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病变30例。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和监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和心脏等其它部位损害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胡旭东  龚峰 《四川医学》2007,28(6):678-679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36例患儿中1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11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10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WBC、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1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对持续发热>5d,具有包括发热在内的3条或4条诊断指标,同时具备外周血WBC、CRP、血沉、血小板增高或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提示川崎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使达不到川崎病诊断标准,亦应及早应用丙种球蛋白,以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儿科住院50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30例(60%),病变出现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即4周内28例,占病变者约93.3%,其中1周内出现7例,占23%,最早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是发现川崎病后4d。4周后出现2例,占6.7%。病变累及范围,不仅在冠状动脉主干,而其分支也同样受累。超声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而且直观。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时有效的方法,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