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提插补泻血海穴对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右下肢血海穴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干预,应用B超监测针刺下右下肢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分别与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增快(P0.01);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增快(P0.05);平补平泻法、单纯针刺、不针刺相比较,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提插补泻手法操作血海穴可提高健康人下肢胫前、胫后动脉最高最低血流速度;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相比较,血流速度改变无差异;平补平泻、单纯针刺及不针刺对血流速度改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患儿,男,4岁,因右臀部肌注青霉素后右下肢跛行3个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肝脾无异常,患儿走路呈右下肢足跟着地仰趾跛行步态,右足呈背伸外翻状,足跟内侧皮肤粗糙,角化层增厚。右下肢臀大肌、臀中肌、髂腰肌、股四头肌、肌二头肌、半腱肌、胫前肌、腓骨长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肌力均为5级;右小腿三头肌、胫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相似文献   

3.
足跟部是身体的重要承重部位,表皮真皮厚,内衬脂肪垫,形成缺损后,修复较难。近年有人先后运用外展(足母)肌瓣,足弓岛状筋膜瓣逆行胫后动脉岛状皮瓣,趾短屈肌岛状皮瓣,等修复足跟部创面。我院自1985年元月至1986年7月运用外展(足母)肌——屈趾短肌联合肌皮瓣修复足跟部创面共2例,获得成功,该肌皮瓣可修复足跟及踝部较大面积创面、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1 岁.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发凉、麻木,当时未予诊治,后症状渐加重,且出现左下肢胫前局部硬结,发红疼痛,呈条索状,反复发作,此愈彼起,双下肢间歇性跛行逐渐加重,后逐渐出现静息痛,疼痛剧烈.患者生活条件尚可,无久居寒冷及湿冷生活史,吸烟史30 年,每日2 包.查体:双足背发暗,无溃疡,双足趾发凉,左胫前有一长约20cm 条形发暗区,双足背局部有硬结,压痛明显,双侧足背动脉及右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右腘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股动脉搏动尚可.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CTA 显示:右侧腘动脉完全闭塞,双下肢膝下动脉闭塞可能.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数,饮食、二便正常.  相似文献   

5.
笔者跟奚九一导师侍诊学习,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应用调肝法治疗血管、输尿管、乳腺导管、输精管等机体管腔痉挛、狭窄、梗阻及舒缩碍障疾病,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疏肝透邪散热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黄某,男,33岁,嗜烟,2005年2月26日以右足大趾发凉、疼痛、溃烂3月余就诊。查体:右足大趾肤色黯,趾端见0.5cm×0.3cm的溃疡,疮面夹腐,足部皮温低,双足背动脉搏动均消失,右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右足抬高苍白试验 /30s,PVL示:“左胫后动脉血液减慢,右胫后动脉、两足背动脉血流消失。”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滑。诊为“血栓闭塞性脉…  相似文献   

6.
患者孙某,男,40岁,从2m高处坠地2小时,双足跟痛,活动受限来诊。检查双足跟部肿胀,压痛,无外伤。X线拍片显示双跟骨粉碎性骨折(图1)。入院第2天,右内踝肿胀较入院时加重,触之局部有动脉搏动感。肿物做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右侧胫后动脉踝部可见约2cm×2.4cm囊性肿物,内见弱光点回声,随搏动旋转。CD区示肿物内旋涡状动脉频谱(图2)。彩超诊断外伤性胫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在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取右内踝后内侧切口,术中发现右胫后动脉内侧管壁在右内踝下有约1cm长挫伤口,在其前内侧形成2cm×2cm包囊,囊壁软组织呈圆形、旋涡状,壁完…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距骨周围脱位,是指距舟及距跟关节脱位,而胫距关节正常.临床上比较少见,我院仅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柳某,女性,47岁,农民,于1994年12月8日上午10时,因不慎从约3米高的晒台上坠下致伤,右足在下垂内翻内收位先着地跌倒,遭致旋转性损伤.伤后顿觉右足剧痛、肿胀、活动不利和不能站立行走,即于当天下午1时半来我院伤骨科求治.查体:右足呈明显的内翻内收畸形,踝部和足背肿胀明显,足外侧皮肤紧张,在外踝前下方可触及凸起之距骨头,局部有明显的压痛,在足内前方及下方饱满膨隆.可触及移位之骨端,足跟内翻,踝关节活动明显受限.X线摄片示:右足舟状骨和跟骨分别滑出距骨头及距骨滑车,向内前方脱位,距骨头指向外侧,未见有撕脱性骨折.诊断:单纯性距骨周围脱位.治疗:采用闭合手法复位.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助手站在患者的右侧并用双手握住右小腿中上段,术者用双手握住足跟及前足顺势进行对抗拔伸牵引,并适当加大其内翻畸形,以解脱卡压之软组织,然后用力外翻足跟及前足,此时有关节回纳感,畸形随  相似文献   

8.
安成功 《中医正骨》2005,17(10):30-30
患者男,34岁,有右跟腱炎病史10个月,于外院行针刀疗法结合美蓝封闭,前后治疗4次,末次治疗3天后,在不负重爬坡时突发右跟后及小腿腹部疼痛,不能活动.遂于2003年4月21日来诊,查体见右跟腱连续性中断,止点以上局部空虚、凹陷,患足不能足趾站立及Thompison挤压试验阳性.明确诊断为跟腱完全断裂,行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俯卧术台,取以右足跟部凹陷为中心的后内侧切口,探查见跟腱断端自止点至其上约3cm不同平面撕裂,断端呈马尾状,参差不齐,局部较多瘢痕形成,血液循环差,部分组织坏死,并见有未吸收之美蓝.修整创面,剪除坏死组织,跟骨结节处凿一粗糙骨面,用Bunnell抽出钢丝法缝合肌腱,局部修补.跖屈30°并屈膝30°长腿石膏托外固定,随诊1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对17例小腿下段胫前、足踝部创伤、溃疡切除术后致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7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无继发溃疡,耐磨损。结论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筋膜皮瓣切取简便,不牺牲主要动脉,可有效地修复小腿下1/3、踝关节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足跟软组织缺损修复较困难。1989~1999年,我们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类型的皮瓣修复足跟底部软组织缺损2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3~59岁。撕脱伤10例,辗挫伤9例,压疮2例,跟骨骨髓炎2例。2 皮瓣选择2.1 足底内侧皮瓣 主要用于创面在足底部偏内侧,远侧边缘未超过纵弓的中点者。要求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皮瓣长度切取大于缺损创面的横径,覆盖创面无张力。本组10例全部存活,功能及外观良好。2.2 足底外侧皮瓣 是由于足底内侧皮瓣无法使用,创面位于足跟底偏外侧。本组共5例。2.3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血管成像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资料与CTA影像资料,其中糖尿病组58例,非糖尿病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结果:糖尿病组的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的狭窄支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腓动脉的狭窄程度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涉及的血管更加广泛,病变程度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法对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膝周血供的影响。方法:使用补肾活血汤治疗35例肾虚血瘀型KOA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膝周动脉壁斑块形成、侧支循环、动脉迂曲、动脉畸形、管腔狭窄情况以及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内径的大小、血流动力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膝周动脉管腔狭窄情况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内径及流速、流量较治疗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补肾活血汤能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膝周血供,对于治疗KOA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作用。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全部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和统计检查结果。结果 62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多在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其中闭塞部位在足背动脉出现的有3例,在胫后动脉出现的有5例,在胫前动脉出现的有9例,在腘动脉出现的有4例;共检出动脉硬化闭塞的血管70条,均出现内中膜增厚,节段性狭窄检出64处,斑块72处,闭塞22处。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较高,可准确判断闭塞范围和位置,准确性、敏感性良好,且无痛无创,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参考和借鉴,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随机号码表法在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患者中纳入80例为对象,采用单盲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再结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FPG和2h PBG、TG与TC以及LDL-C、HDL-C水平,以及足背动脉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直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FPG和2h PBG水平比对照组低,TG和TC以及LDL-C水平比对照组低,HDL-C水平低对照组高,足背动脉和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的直径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缩小患者的下肢血管直径。  相似文献   

15.
<正> 患者男,30岁。主因从车上摔下被重物砸伤右小腿,自觉剧烈疼痛、右小腿明显肿胀,不能站立功能障碍10h门诊以胫腓骨闭合性粉碎性骨折收入院。检查:体温38℃,右小腿高度肿胀,皮肤张力大触之剧痛。踝关节以下皮肤感觉障碍,发凉。足背及足趾暗紫色压之不退,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诊为:右胫骨平台骨折,右胫骨上端骨折,右踝骨折,右小腿骨折合并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立即手术治疗,行右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栓内固定,腘动脉探查,右小腿筋膜间隔区综合征筋膜切开减压术。切开两处每处约10~15cm,减压后足背动脉搏动,足部血运恢复,肌肉颜色转红润,减张伤口未缝合。术后换药半月后行右小腿筋膜间隔区切开减压处  相似文献   

16.
患者蒋某,男,11岁。于1989年11月27日不慎从土堆上滑下,右足卡于行驶的汽车车轮与土堆之间致伤。伤后1天来诊,以右跟骨可疑骨折收住入院,给予敷药及抬高患肢等处理,入夜患肢疼痛加剧,足部广泛肿胀,张力性水泡大片出现, 检查体温37.5℃,足趾部花斑苍白与黯紫相兼,末端皮温较低,感觉迟纯,牵扯痛剧烈,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触及困难。治疗局麻下行切开减压术,先选足背第2、3跖  相似文献   

17.
患者时某 ,男 ,2 1岁。于入院前 1小时骑摩托车与一拖拉机相撞致双下肢肿痛不能活动来诊。检查T 37.2℃ ,P 80次 /分 ,R 18次 /分 ,BDP 13/ 9kPa,神清 ,语利。胸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大腿肿胀明显 ,畸形 ,有明显异常活动。右大腿中段后侧皮肤瘀血明显 ,双侧小腿无肿胀及异常活动 ,双侧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博动良好 ,足趾血液循环良好。双侧股四头肌及绳肌肌力正常 ,右侧胫后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屈及屈趾肌肌力Ⅱ 级 ,胫前肌、伸趾肌及腓骨长短肌肌力 Ⅰ 级 ,左侧小腿伸肌及屈肌肌力为Ⅱ 级。皮肤感觉检查双侧除小腿内侧及踝…  相似文献   

18.
浅谈踝臂指数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踝臂指数( ankle-brachial index,ABI),又称踝肱指数或踝肱压力指数,是踝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ABI在国外已被广泛接受,国内应用尚不多.现对ABI及其在临床的应用、主要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李××,男,55岁。1989年11月21日就诊。患右足跟痛一年余,痛如针刺,休息后减轻,初始行走时疼痛尤剧。曾服解热镇痛药及用强的松龙封闭,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刻诊:右足外观正常,足跟内侧有压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对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法,对照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及术后患肢功能。结果:观察组皮瓣坏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eb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操作简易,术后坏死率低,皮瓣面积大,供血良好,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可作为下肢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