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动脉导管未闭个体化介入治疗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个体化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分别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以及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应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2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8例患者中,有2例封堵后即刻造影显示封堵完全,4例术后2 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7例术后3月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6个月时心脏超声仍可见约2mm的残余分流,但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患者主观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个体化原则可以进一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临床实践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探讨高海拔同平原地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特点及其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04至2013-09来自海拔超过3500 m、氧气浓度小于沿海地区1/2的西藏地区巨大PDA患儿73例(高海拔组);同期来自海拔小于2000 m,氧气浓度大于沿海地区1/2的福建等省区巨大PDA患儿28例(低海拔组).使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封堵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超声心动图评价其疗效.对比观察两组间巨大PDA的特点、介入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高海拔组造影结果示PDA最窄处直径(17.0 ±8.3)mm,右心导管测得封堵器肺动脉收缩压(76.8±18.3)mmHg,选择蘑菇伞封堵器直径(26.0 ±9.0)mm;低海拔组造影结果示PDA最窄处直径(13.0±2.4)mm,右心导管测得封堵前肺动脉收缩压(30.87±14.68)mmHg,选择蘑菇伞封堵器直径(23±6)mm.高海拔组患儿介入手术成功率97.26%(2例未成功),低海拔组成功率100%.术后残余分流高海拔组6例,低海拔组4例;高海拔组3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1例外科取伞后症状好转;低海拔组2例发生血小板减少症;无死亡并发症.结论 高海拔地区巨大PDA较多、合并肺动脉高压更重,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巨大PDA封堵器建议按(PDA最窄处直径×1.5~ PDA最窄处直径×2)选择;介入封堵术后需警惕单纯血小板减少症,封堵后无残余分流是避免并发症、保障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的历史已有40余年,随着介入材料与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国产封堵器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报告我院2003-01~2006-12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 27例患者的中长期随访结果,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选择:①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最狭窄直径2~16 mm;②年龄≥6个月,体重≥4 kg;③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④无合并需外科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⑤无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右向左分流;⑥无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如败血症、严重感染等[1]。1.1.2病例资料:27例PDA患者,男13例,女14例;年龄2~57(13±12)岁;造影测得PDA最狭窄处直径2~15(6.3±4.5)mm。1.2治疗方法1.2.1介入器材: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PDA封堵器及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匹配的输送鞘管。1.2.2介入方法: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股静脉;常规...  相似文献   

4.
西宁地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46例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的伴SPH的PDA患者封堵前后的肺动脉压力,于术后24h、48h、1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予以随访,以后每l2个月随访1次。内容包括症状、体征、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结果:46例封堵后(30~60)min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术后降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1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24h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无残余分流43例,微量残余分流3例,48h该分流消失。随访观察(6~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活动耐量增加。X线胸片示肺血明显减少,肺动脉段凸出程度减轻,46例心胸比例有不同程度缩小。彩色多普勒检查示所有病例无PDA再通,无装置移位、脱落及肺动脉狭窄,无新发生心律失常等。结论:应用封堵器治疗一些PDA伴SPH的患者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运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到2006年3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4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0岁,PDA最小直径3mm,最大8mm。结果:42例PDA封堵术均获成功,造影显示分流完全消失,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后3月达100%。随访未出现PDA再通、封堵器脱落、溶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超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5~12 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 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2~12 mm。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14 mm。封堵器到位后15 min左心室造影14例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声检查无分流,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闭合膜周部VSD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经体检、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经胸超声确诊为PDA患儿 8例 ,均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堵闭。结果 降主动脉造影显示属KrichenkoA型 5例 ,C型 3例。PDA最窄处直径平均为 3 .63± 1.3 9( 2~ 6.5 )mm ,肺循环血流量 /体循环血流量平均为 2 .5 ( 1.5~5 .3 ) ,肺动脉高压 5例。 8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均 1次堵闭成功。造影示 7例无残余分流 ,1例极少量残余分流。平均手术时间为 47± 5 .5 ( 3 8~ 5 5 )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 6.4± 1.4( 5~ 9)min。术后 2 4h经超声检查均无残余分流 ,平均 2 5 .3± 13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无再通及无封堵器移位。结论 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小儿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 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8例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1.2%.术后24 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24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PPVS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但需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0例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患者中,有10例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定为IVSD,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44岁(平均21岁).术中常规左心室造影,以明确IVSD的诊断;符合通过VSD建立股动静脉轨道,应用7~9F输送鞘释放封堵器.8例采用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型号为6~8 mm或14~16 mm,2例采用国产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型号为7~10 mm.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0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显示右后向左前分流束,均封堵成功.术后1例出现微量主动脉瓣返流.术后随访10例患者均无异常改变.结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高,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