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临床多表现为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和心输出量过低。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仍是AMI的主要临床救治方法。尽管大多数AMI患者,在接受PCI后恢复了冠状动脉内主要血管的血流灌注,但仍存在大量冠状动脉内微血管阻塞的情况,使得梗死心肌未得到有效恢复。冠状动脉内过饱和氧辅助治疗装置可改善梗死相关动脉内的微血管循环,有效减少梗死面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量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发病机理 ,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浓度。结果 各组内不同性别之间HCY水平无明显差异。与年轻对照组相比 ,年轻人AMI组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 ,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年轻人AMI组中不同病因间比较 ,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较其他原因组的血浆HCY水平高 ,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与中老年AMI组相比 ,年轻人AMI组血浆HCY水平较低 ,两组间具有差异 (P <0 0 1) ,但年轻人AMI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与中老年AMI组相比 ,两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HCY与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年轻人AMI密切相关 ,而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年轻人AMI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绝大多数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由于冠脉痉挛、斑块出血及/或破溃、血栓形成等冠脉急性病变参与了AMI发病,因此AMI与粥样硬化病变所累及的冠脉范围以及造成管腔狭窄程度之间常无恒定的关系。AMI发  相似文献   

4.
冠脉溶栓是一全新的治疗学概念,并可借以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原理。近来证明,冠脉阻塞可能是痉挛、血小板聚集和粥样硬化斑之间彼此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 AMI 后早期病人、血管造影时可见冠脉阻塞性血栓,血栓一般位于冠脉粥样硬化斑上或其附近;冠脉血栓溶解后仍可有残余狭窄。心绞痛一般反映心肌缺血,AMI 前心绞痛反映冠脉狭窄。本文研究 AMI 前心绞痛与冠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脑血管病是一组症候群,是脑与血管2个不同组织共同的疾病。任何类型的非心源性脑血管病发生之前,患者都存在至少1种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血管病变可以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部分,例如冠心病、下肢动脉血栓、颈动脉粥样硬化等,也可以是局部颅内血管病变。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最佳抉择,临床上开始重视治疗动脉疾病,特别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导致斑块形成及管腔局部狭窄。不稳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出现动脉源性脑梗死。2005年Wegener等通过MRI观察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作  相似文献   

6.
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在亚洲人群中很常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单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相比,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更高。本文简述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回顾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分析得出,虽然斑块钙化、斑块大脂质坏死核心(LRNC)、斑块内出血(IPH)及斑块强化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尚存在争议,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远期预后差,血管事件或死亡风险可能更高。因此,重视颅内外动脉并存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可能为脑血管疾病防治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电子束CT(EB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264例患(包括67例SAP、94例UAP和103例AMI)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行EB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分析各组患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1)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100%,显高于UAP组的87.23%和AMI组的86.41%(P<0.05)。(2)SAP组严重钙化的病人和动脉比例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5),钙化积分自然对数转换值(In[CS 1])的均数SAP组显高于UAP组和AMI组(P<0.001)。(3)不同CAC程度在不同狭窄冠状动脉上的分布在SAP组与UAP组有明显差异。(4)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钙化积分显低于非梗死相关动脉。结论:应用电子束CT研究显示,急性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存在不同的冠状动脉钙化模式,此点有助于理解这两类冠心病之间在临床和病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与稳定性心绞痛 (SAP)患者电子束CT冠状动脉钙化(CAC)的不同模式。方法  5 5例AMI患者与 6 7例SAP患者分别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检测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 ,行电子束CT检查以计算CAC积分 ,分析SAP与AMI患者CAC积分的差异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1)就心脏整体而言 ,SAP组CAC检测阳性率为 87 7% ,而AMI组阳性率为5 5 9% ;SAP组心脏整体和冠状动脉分支的CA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MI组 (P <0 0 1)。 (2 )SAP组CAC积分显著高于AMI组 ,其自然对数转换值 [LN(钙化积分 +1) ]的均数按心脏整体计算为 5 2±1 7对 2 4± 1 8(P <0 0 1) ,按冠状动脉分支计算为 3 3± 2 1对 1 2± 1 4 (P <0 0 1)。 (3)SAP组CAC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较AMI组更为明显 ;在每一相同的年龄段内比较 ,SAP组的CAC程度均较AMI组明显增高。 (4)SAP组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多发生重度或中度钙化 ,而AMI组梗死相关动脉则多数无钙化或仅有轻度钙化。结论 SAP患者CAC大多较为严重 ,而AMI患者多数钙化程度较轻 ,且大多发生于无或轻微钙化的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anti-ox-LD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68例AMI患者入院时根据临床情况分为静脉溶栓治疗组(Ⅰ亚组,46例)及非溶栓组(Ⅱ亚组,无溶栓适应证或存在禁忌证者22例),同时测定所有患者入院即刻及1个月后血清血脂及anti-ox-LDL水平,各组间进行比较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①AMI患者入院时血清anti-ox-LD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1个月后显著降低(P<0.001)达对照组水平;②Ⅰ亚组、Ⅱ亚组患者入院时anti-ox-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Ⅰ亚组患者溶栓成功组(26例)与未成功组(20例)入院时anti-ox-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Ⅱ亚组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动脉(IRA)末开通者(13例)入院时血清anti-ox-LDL明显高于IRA开通者(9例)。结论:anti-ox-LDL升高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能是AMI发作的一个危险因素,自发性血管再通可能与血清anti-ox-LDL降低有关,而溶栓所致血管再通则与此无关。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性病变尚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本病变。检出冠状动脉钙化即意味着粥样硬化的存在,对冠心病的确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低氧血症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与低氧血症的关系。方法 128例AMI患者监测脉氧饱和度SpO2、动脉氧分压PaO2并相应进行危险度分层,研究AMI与低氧血症的关系。结果全组 AMI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泵功能与低氧血症正相关(r=0.79,P<0.01)。结论AMI大多存在低氧血症,低氧血症与泵功能正相关,重度低氧血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与冠心病的关系仍有争议。本文旨在评价曾有下壁急性心肌梗塞(AMI)的SSS者与曾有下壁AMI的正常窦律者的窦房结(SN)动脉病变与SN功能的关系。方法:23例SSS及经冠动脉造影证实为下壁AMI者作了SN的电生理研究。下壁AMI的诊断是根据胸痛史,典型的酶改变。Ⅰ、Ⅱ、avF心电图变化及病理性Q波。进入研究组的标准为:①曾有下壁AMI;②持久性窦缓;③出院后仍持久窦缓,并得到成功地随访;④心功能1~Ⅱ级。按Judkins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首次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死亡危险大于非糖尿病患者。有人认为AMI面积是存活最重要的指征。本文研究糖尿病患者AMI面积是否大于非糖尿病患者。 据报道,在前壁和下壁AMI时,QRS积分系统与尸检估价的AMI面积高度相关,并与动脉造影和闪烁摄影估价的左室射血分数高度相关。本研究回顾了1978—1980年间入院的192例诊断为糖尿病和AMI的患者。诊断AMI至少符合下列三项:①出院诊断为AMI;②心电图(ECG)示穿壁性AMI,且首次出现Q波;③肌酸激酶水平>130IU;  相似文献   

15.
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于心肌内的壁冠状动脉易在心肌桥桥前段发生动脉粥样化,桥下段和桥后段未见硬化发生;心肌桥压迫壁冠状动脉而致动脉远端心肌缺血,临床对有心肌桥存在而有心房心室纤颤,心电图示有心肌缺血者作心肌桥切除会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超声分级,分析其临床证候特点。方法对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等,分析其临床证候特点。结果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斑块易发部位;临床证候以痰浊证为主,其中痰浊证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级程度最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以痰浊证为主,且超声硬化分级程度高。  相似文献   

17.
有关侧枝循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已争议了50年。作者先前的研究提示,侧枝循环的存在与否严重影响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长期预后。4年跟踪结果表明:梗塞冠脉远端灌注良好者,死亡率较小、相反冠脉仍闭塞,而其远端无灌注者,经常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AMI再发、充血性心衰和猝死。本研究评价梗塞冠脉侧枝究盈对AMI存活者死亡率的影响。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AMI患者146例(男性108例,女性38例),将患者分为2组。第1组为梗塞冠脉有侧枝充盈,共120例(男89,女31;平均年龄48±11岁);第2组梗塞冠脉无侧枝充盈,共2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非老年AMI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损害情况及差异。方法:应用高分辨的血管外超声法检测148例老年AMI、非老年AMI、老年健康者、非老年健康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结果:基础血管内径老年和非老年AMI组较老年和非老年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硝酸甘油年和非老年AMI患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老年AMI较非老年AMI患者内皮功能损害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SAP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4组入选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4组入选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结果 4组入选者IMT和Crouse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AMI组、UAP组和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AMI组高于SAP组,UAP组高于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IMT和Crouse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不同缺血状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差异,其中AMI和UAP患者较严重。  相似文献   

20.
<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器质性疾病。炎症反应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使动脉粥样斑块易于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1]。血管内超声(IVUS)能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判断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