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杨文娟  高峰  张书豪  饶金  胡芳 《疾病监测》2022,37(12):1552-155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对2018—2021年在广州市南沙区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全部婴儿进行追踪随访,对随访成功的婴儿检测外周血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并采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相关的可能影响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因素。  结果   在婴儿7~12月龄进行电话召回,共招募随访640对HBsAg阳性产妇及所生婴儿,2名(0.31%)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率为2.81%(18/640),其中无应答发生率为0.31%(2/640),弱应答发生率为2.50%(16/640)。 因素分析发现,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强应答组在母亲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为HBeAg阳性、孕期HBV DNA情况、分娩方式、分娩胎龄、出生体重、婴儿性别、是否12 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eAg阳性或孕期HBV DNA高水平母亲,47.65%(81/170)孕期进行了抗病毒治疗,其所生婴儿12 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略高于HBeAg阴性或孕期HBV DNA低水平母亲所生婴儿,两组婴儿乙肝疫苗无/弱应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随着消除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逐步推进,HBsAg阳性产妇所生婴儿发生母婴传播、乙肝疫苗无/弱应答较以往研究明显降低。 今后应进一步强化首剂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时限,及对孕期HBV DNA高水平或HBeAg阳性孕妇知情告知后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谢小花  李慧  姚慧  覃清华  梁夏  宋玉美 《疾病监测》2022,37(9):1187-1191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HIV感染孕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选取广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报告且出生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HIV感染孕产妇分娩的儿童;收集其母亲人口学特征、确诊感染时间、孕期保健情况、抗病毒治疗情况和病毒载量等信息。 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分娩HIV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影响因素。  结果   研究对象2 707例,其中普通暴露风险儿童2 277例,高暴露风险儿童的430例。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孕产妇文化程度高是避免儿童发生高暴露风险的保护因素;本次妊娠确诊HIV感染的孕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的可能性高于孕前已确诊的孕产妇,OR值(95%CI)为10.928(8.140~14.671);与初检孕周在孕早期的感染孕产妇相比,初检孕周在孕晚期的孕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可能性更高,OR值(95%CI)为21.997(15.253~31.723)。 高暴露风险儿童HIV母婴传播率为13.44%,普通暴露风险儿童HIV母婴传播率为0.43%。  结论  HIV感染孕产妇确诊时期、初检孕周与所生儿童HIV暴露风险程度密切相关。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分娩史与新生儿HIV暴露风险因素也有关系,应给予感染孕产妇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早检比例,可减少HIV感染产妇分娩高暴露风险儿童,减少HI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服务利用情况。方法收集信息管理系统中广西分娩日期为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干预服务利用情况信息,将HIV感染的孕产妇分为孕前确诊组和孕后确诊组,使用SPSS 22.0软件比较两组孕产妇及所娩儿童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与差异情况。结果共纳入HIV感染孕产妇595例,HIV暴露儿童598例。 其中孕前确诊组孕产妇454例,HIV暴露儿童456例;孕后确诊组孕产妇141例,HIV暴露儿童142例。 HIV感染孕产妇的年龄为(30.8±5.4)岁;孕前确诊组和孕后确诊组孕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孕次及产次等人口学特征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民族和职业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对于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利用均存在不足,但孕前确诊组的孕产期保健、抗病毒治疗、婴儿HIV检测等服务利用均优于孕后确诊组。结论广西HIV感染孕产妇对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利用不足,孕期保健服务利用晚、抗病毒治疗利用不足是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强宣教,提高预防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进而提高综合干预措施服务利用率,是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阻断成功率,保障母婴安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佑安医院分娩的HBV携带产妇692例为研究对象,妊娠28周。在充分告知风险利弊的前提下,根据患者意愿自愿选择进行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治疗者318例为治疗组,不进行者374例为对照组。治疗组于妊娠28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至分娩后1个月停药,对照组不采取孕期阻断措施。两组孕妇所生婴儿出生后均接受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被动联合免疫,完成联合免疫程序后于7、12月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护理人员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咨询;配合医生指导治疗组患者详细阅读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根据患者情况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分娩期加强陪护,规范做好新生儿保护及联合免疫。结果 HBV-M检测结果显示,婴儿出生后7月龄和12月龄HBs Ag阳性率治疗组(0.94%和0.31%)明显低于对照组(4.55%和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婴儿出生缺陷率分别为1.89%(6/318)和2.14%(8/37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做好HBV携带者孕期抗病毒宫内阻断患者的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期间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  方法   对2010—2021年全州孕产妇HIV抗体检测情况和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干预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凉山州启动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前后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攻坚防治模式实施后,凉山州和4个重点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呈逐年下降趋势(Ρ<0.05),感染孕产妇的孕早期抗病毒用药率、病毒载量检测率、CD4+T淋巴细胞检测率和满18月龄儿童全程随访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加20.31%、27.03%、20.10%、7.78%(Ρ<0.05),孕产妇HIV抗体检测率、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抗病毒用药率和所生儿童抗病毒用药率、6月龄内儿童早期诊断率、满18月龄儿童HIV抗体检测率在攻坚防治模式实施前均呈上升趋势,实施后除满18月龄儿童HIV抗体检测率未发生变化,也无逐年变化趋势(Ρ>0.05)外,其余各项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13%、1.83%、0.70%、1.09%、3.89%(Ρ<0.05)。  结论   凉山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攻坚防治模式有效控制了艾滋病母婴传播,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和水平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乙型肝炎病毒(HBV )携带状况与胎儿 HBV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抗病毒药物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检测100例HBsAg阳性妊娠妇女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血清的乙肝标志物及乙肝病毒核酸定量(HBV-DNA),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胎儿血清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表现模式有11种。新生儿 HBV-DNA含量高,传染性强与母血中HBeAg的含量有关。在 HBsAg阳性母亲中,血清 HBV-DNA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被感染的危险度高于血清HBV-DNA阴性的母亲所生婴儿,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意义(χ2=16.6 P<0.005)。妊娠妇女自28周起开始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组和未服用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结论 HBsAg阳性的妊娠妇女所生婴儿血清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具有多样性。妊娠妇女 HBeAg和 HBV-DNA阳性是胎儿 HBV感染的高危因素。怀孕后28周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2015—2019年新报告≥50岁异性传播艾滋病感染者/患者(HIV/AIDS)的性别比特征。  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我国2015—2019年新诊断发现、诊断年龄≥50岁且经异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分析不同诊断年龄、感染方式的男女性别比差异。  结果   2015—2019年我国新报告≥50岁异性传播HIV/AIDS由2015年29 765例增至2019年60 591例,其中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占比由2015年12.7%减少至2019年10.6%,商业性伴及非商业临时性伴构成比维持在较高水平,均值分别为46.0%、39.5%。 随诊断年龄增加,报告病例性别比由50~59岁组1.8增加至60~69岁组2.5、≥70岁组6.8。 分不同感染方式,经商业性伴感染病例和经非商业临时性伴感染者的性别比分别由50~59岁组的10.4和1.1增至≥70岁组的58.7(Z=38.31,P<0.001)和3.4(Z=51.49,P<0.001),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的性别比稳定于0.2~0.4。  结论   我国报告≥50岁异性传播HIV/AIDS中不同诊断年龄、感染方式的性别比存在差异。 需扩大高风险人群检测、治疗及综合行为干预工作,结合分子流行病学探索≥50岁人群HIV传播链,提高病例发现效率。  相似文献   

8.
闫香芹  楚秀菊 《护理研究》2007,21(6):1454-1455
[目的]研究新生儿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检测所有HBV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77例阳性者中有42例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为联合组;35例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为乙肝疫苗组。所有婴儿1岁时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结果]婴儿1岁时,联合组的HBsAb阳转率(80.95%)明显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组(57.14%,X^2=5、16,P〈0.05)。[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PBMC感染HBV后,及早采取护理干预,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可以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 2021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 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徒手定位药物注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肩关节活动度、上肢功能运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 < 0.05),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患者(P < 0.05),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较于徒手定位药物注射治疗,超声引导下复方倍他米松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对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患者疼痛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可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蔡敏  高峰  刘悦  张书豪  高爽 《疾病监测》2022,37(12):1558-1562
  目的   描述广东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分析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促进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暴露儿童的健康。  方法   对广东省2011—2020年所有区/县确认的3 438例HIV感染孕产妇的相关信息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共3 438例HIV感染孕妇纳入研究, 955例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7.78%。 不同的文化程度、初检时期、传播途径、产次和确认感染时期和妊娠高血压会影响HIV感染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注射毒品感染、产时或产后确认感染和患有妊娠高血压的HIV感染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OR值分别是1.65(1.04~2.58)、0.61(0.48~0.78)和2.27(1.35~3.80)。  结论   传播途径、确认感染时期及妊娠高血压和HIV感染孕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需要高度重视HIV感染孕妇的生殖健康,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和孕期保健服务,保障HIV感染孕产妇的健康,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王仁媛  许莉  李超  黄玲  曾良英 《疾病监测》2022,37(6):839-843
  目的   了解2016—2020年海南省海口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和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31 860名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检出率进行统计。 将有出生缺陷患儿设为病例组,另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出生时间匹配的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结果   31 860名新生儿中共检出出生缺陷患儿419例,出生缺陷发生率1.32%。 出生缺陷发生率前5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神经管缺陷、尿道下裂。 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2016—2017年(OR=2.903,95%CI:1.815~4.612)、异常生育史(OR=2.518,95% CI:1.604~3.805)、出生体质量(OR=5.182,95% CI:3.627~8.519)、孕期饮酒(OR=4.257,95% CI:3.106~6.115)、孕期吸烟(OR=4.613,95% CI:3.327~7.185)、孕早期病毒感染(OR=3.526,95% CI:2.413~5.114)、孕期服药史(OR=8.903,95% CI:5.275~15.927)、孕期有毒物质接触史(OR=7.602,95% CI:4.713~13.165)、孕期营养不良(OR=6.127,95% CI:3.952~11.864)及孕期不良精神刺激(OR=2.308,95% CI:1.462~3.287)是发生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结论   海南省海口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仍较高,影响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应针对性地加强孕期健康教育,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帆状胎盘孕妇预后与胎儿脐动脉血流超声参数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帆状胎盘孕妇的临床资料及产前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产妇妊娠结局情况分为妊娠结局良好组(n=60)和妊娠结局不良组(n=42),并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孕检的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收缩末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峰值流速的比值(S/D)及阻力指数。比较各组的S/D比值及阻力指数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S/D比值、阻力指数与分娩孕周、胎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S/D比值、阻力指数与胎儿不良结局率及产妇产后出血率的关系。  结果  妊娠结局不良组的S/D比值及阻力指数均高于妊娠结局良好组和对照组(P < 0.05)。随着S/D比值及阻力指数的增加,孕妇的分娩孕周越短、胎儿的出生体质量越低,胎儿结局不良率及产妇产后出血率越高(P < 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显示,S/D比值、阻力指数与分娩孕周、胎儿的出生体质量呈反比,与胎儿的结局不良率、产妇产后出血率呈正比(P < 0.05)。  结论  胎儿脐动脉血流超声参数S/D比值、阻力指数与帆状胎盘孕妇预后明显相关,且S/D比值、阻力指数越高,分娩孕周越提前、胎儿的出生体质量越低,胎儿的结局不良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黄勇  王雯  张春焕  许建雄  张周斌 《疾病监测》2020,35(12):1120-1124
  目的  了解2005 — 2018年广州市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为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 — 2018年广州市的乙肝报告病例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2005 — 2018年广州市共报告乙肝28564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66.81/10万,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68/10万、145.43/10万。 2012 — 2018年部分非中心城区(增城、从化、南沙)慢性乙肝报告发病率较2005 — 2011年出现上升。 急性乙肝高发年龄为15~44岁,慢性乙肝高发年龄为30~44岁,2012 — 2018年除45岁以上人群慢性乙肝报告发病率较2005 — 2011年上升外,其他年龄组慢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男性乙肝发病率高于女性,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为主。  结论  重视急、慢性乙肝流行特征,在儿童乙肝免疫策略基础上,广州市应将工作重点转向成年人群的慢性乙肝防控,加速病毒性肝炎的消除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尿碘代谢指标在识别孕前有碘暴露史女性妊娠期碘过量的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8年1—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进行孕期营养咨询或管理,且孕前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ysterosalpinography, HSG)检查孕妇的临床资料。以血清碘>90 μg/L为诊断碘过量的金标准,比较血清碘>90 μg/L与≤90 μg/L孕妇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差异,并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上述尿碘指标与血清碘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诊断碘过量的临床价值。  结果  共7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孕妇入选本研究。血清碘中位数为138.00(79.00,510.50)μg/L,其中50例(71.43%)>90 μg/L,20例(28.57%)≤90 μg/L。血清碘>90 μg/L孕妇的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均显著高于血清碘≤90 μg/L孕妇(P均<0.001)。Spearman相关法分析显示,随机尿碘(rs=0.749,P<0.001)、尿碘肌酐比(rs=0.794,P<0.001)、24 h尿碘排泄量(rs=0.768,P<0.001)均与血清碘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结果显示,随机尿碘(最佳诊断界值654 μg/L)、尿碘肌酐比(最佳诊断界值307.5 μg/g)、24 h尿碘排泄量(最佳诊断界值340.5 μg)诊断碘过量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95% CI: 0.619~0.846)、0.780(95% CI: 0.662~0.898)、0.802(95% CI: 0.697~0.907),且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  结论  孕前有碘暴露史的女性,妊娠期碘过量比率较高。随机尿碘、尿碘肌酐比、24 h尿碘排泄量对识别孕前有碘暴露史的女性妊娠期碘过量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由于尿碘肌酐比检测方便,其值>307.5 μg/g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妊娠期碘过量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阴式超声测量双侧搏动指数(PI)结合血清雌孕激素水平检测在异位妊娠患者诊断中的效能。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本院诊断并治疗的107例异位妊娠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同期产检的宫内早孕组患者10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阻力指数(RI)、功能侧PI、非功能侧PI、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孕酮激素以及雌二醇(E2)水平。分析功能侧PI、非功能侧的PI、E2及孕酮激素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效能。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RI低于对照组(t=51.534,P < 0.001),功能侧PI(t=5.884,P < 0.001)、非功能侧PI(t=8.565,P < 0.001)、峰值流速(t=45.597,P < 0.001)、舒张末期流速(t=12.302,P < 0.001)水平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卵泡雌激素(t=3.676,P < 0.001)、黄体生成素(t=6.334,P < 0.001)、E2(t=28.259,P < 0.001)、孕酮激素(t=48.787,P < 0.001)水平低于对照组。功能侧PI、非功能侧的PI、孕酮激素联合E2检测在诊断异位妊娠中的特异度明显较单独检测高。通过ROC曲线分析,功能侧PI、非功能侧PI、E2及孕酮激素联合检测对异位妊娠的诊断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检测,功能侧PI、非功能侧的PI、E2及孕酮激素临界值依次为2.58、2.76、422.56 pmol/L、15.13 ng/mL。  结论  阴式超声测量双侧PI结合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对于异位妊娠患者诊断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卵巢衰老过程中的月经各要素改变。  方法  对北京市某社区323名30~54岁健康女性前瞻性观察1年, 记录月经日记并测量血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水平。按年龄、FSH水平及生殖衰老分期分别分组, 分析月经周期长度、经期长度和经量的改变。  结果  年龄影响:平均月经周期长度在40岁后逐渐延长, 从48岁以后变化明显, 在≥ 52岁组达最长, 为(67.04±36.77)d; 平均经期长度随年龄增长变化不明显, 但平均经期长度的变异在44岁后逐渐变大, 50~51岁组最大; 经量在38~47岁间大致相似, 在48~49岁组最高, 达(45.06±93.54)分, ≥ 52岁组最低, 为(15.87±13.81)分。FSH水平影响:月经周期长度随FSH水平的升高而延长; 平均经期长度在FSH各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经期长度的变异在20 < FSH ≤ 40 U/L组最大; 平均经量在10 < FSH ≤ 15 U/L组最高, 为(30.69±31.84)分, 在FSH > 40 U/L组最低, 为(17.38±24.38)分。生殖衰老分期的影响:经期长度和经量在生殖衰老各期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卵巢衰老过程中, 月经周期长度变化明显, 适于用作生殖衰老分期的标准, 但经期长度和经量的改变也有其特征性, 从临床角度有提示价值, 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