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成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均恢复到发病前水平,眼压均得到控制,31例获得功能性滤过泡(96.87%),仅3只眼出现浅前房,前房出血和脉络膜脱离各1只眼。结论丝裂霉素C和透明质酸钠联合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丝裂霉素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引起黄斑病变原因。方法 :对 3 8例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状态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患者在安全有效浓度下使用丝裂霉素。结果 :2例发生黄斑病变。结论 :对于年轻人和近视眼患者丝裂霉素的使用是低眼压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青光眼是因病理性高眼压引起的视网膜神经纤维损害及视野缺损的可致盲的一种眼病。小梁切除是当前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手段,但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瘢痕形成是导致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的纤维化倾向,近年来我院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经精心护理,显著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 21 mmHg 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与丝裂霉素C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透明质酸钠的辅助下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0.4mg/ml棉片放置巩膜瓣下3~5分钟,观察术中及术后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上腔出血等并发症以及眼压情况,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前房出血,无Ⅲ度浅前房、脉络膜上腔出血等并发症.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透明质酸钠应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地防止术中的出血、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支撑滤过通道度过早期的瘢痕化期,丝裂霉素C能够有效阻止手术区的血管再生,抑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的纤维增生和瘢痕形成,保持滤过道通畅,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 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0例 2 0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小梁手术 ,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 C。术后随访 4~ 8个月 ,平均 6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 ( 34.84± 6.75 ) mm Hg,术后 4个月平均眼压为 ( 1 4 .2 3± 4.1 5 ) mm Hg,术后 2 0眼均形成功能滤过泡。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浅前房、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 C能安全、有效的降低眼压 ,是一种对开角型青光眼很有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王晓洁  王廉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2):128-129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在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青光眼患者30例48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巩膜瓣下放入丝裂霉素C,实验组向巩膜瓣下及前房内注入玻璃酸钠,对照组前房内注入灭菌生理盐水,其余操作相同。术后监测并记录视力、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黄斑病变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一周检查眼压,手术后的眼压明显低于手术前,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手术均有较好的效果(P<0.05)。术后早期实验组浅前房、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先天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玻璃酸钠,可明显减少术后早期滤过过强所致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黄伯健  陈俊洪 《华夏医学》2006,19(3):513-514
目的:观察可拆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简称为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年龄16~55岁青光眼74例(95眼),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3~5m in,然后彻底冲洗残留丝裂霉素C,常规小梁手术后,于巩膜瓣两侧各缝1针可拆缝线,形成前房。结果:术后浅Ⅰ级、浅Ⅱ级浅前房发生率低,眼压控制良好,炎症反应轻。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提高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临床诊断为青光眼并已进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40例(45只眼),术中均行巩膜瓣、结膜瓣下低浓度丝裂霉素C处理,术后观察滤过泡及眼压。结果40例(45只眼)中有2例(3只眼)术后2年眼压高于正常,视野继续缩小,滤过泡局限包裹;其余的滤过泡扁平弥散,眼压正常,视野稳定。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拆除缝线)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46例(46只眼)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疗效观察并随访3~12个月.结果:术后观察动态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滤过泡形成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满意.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结膜滤过泡瘢痕化及控制术后滤过水平,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术中丝裂霉素C等抗代谢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因抑制结膜下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使术眼长期处于低眼压的水平,导致视力下降、黄斑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本文报道了1例青光眼滤过术应用丝裂霉素C后低眼压致黄斑病变病例及其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形成无功能性滤泡的应用的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10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高眼压患者58例(63眼)。对小梁切除术后2~4周出现局限性滤泡的病人且眼压超过25mmhg的病人进行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0.1~0.2mi,注射部位为滤过泡上方穹隆部位,隔日1次,出现功能性滤泡为佳,如3次注射后仍无功能性滤泡,则采取探查加用丝裂霉素C浸润法。连续观察3~6个月。结果:58例(63眼)术后结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形成功能性滤泡23眼,进行丝裂霉素C浸润法形成功能性滤泡32眼,8眼丝裂霉素浸润后1个月再次出现无功能性滤过泡,需再次手术治疗。术前患眼的平均眼压为29.4±5.5mmHg;术后3天平均眼压为1 0.3±3.5mmHg;术后3~6个月患眼的平均眼压为16.3±2.9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形成无功能性滤泡后使用丝裂霉素C,效果非常明显,使术后眼压得以控制,维持残存的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②方法 对117例(133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情况.③结果 术后32眼(24.06%)视力提高,96眼(72.18%)视力无变化;术后6个月时眼压10~20mmHg;术后7眼(5.26%)发生浅前房;功能性滤过泡128眼(96.24%),非功能性滤过泡5眼(3.76%).④结论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14只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第一次玻璃体手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后的效果.结果14例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眼中,7例存在黄斑前膜,占50%;2例黄斑白孔及气体量不足2例;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裂孔及体位不正确各1例.再次玻璃体手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3例失随访,余11例中解剖复位成功者9例,占81.8%,其中视力提高者6例,占66.7%.结论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复发原因主要由黄斑前膜造成.再次玻璃体手术仍是治疗复发性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廖晓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301-4302
目的 研究青光眼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0例,按照双盲法分成2组,各40例.参照组经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在其基础上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Ⅰ、Ⅱ型滤过泡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成功率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青光眼患者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临床效果较好,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住院治疗23例(29眼)青光眼,行小梁切除加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手术治疗,跟踪观察4个月~1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不变或升高为26眼,视力下降3眼;出院眼压均在8~14 mmHg;浅前房4眼。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术后早期发生浅前房或前房不形成,增强滤过道抗瘢痕化,有利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眼压得到理想控制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应用及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8例(180眼)青光眼随机分成三组;治疗1组56例(60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2组56例(58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应用,治疗3组56例(62眼)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各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2组术后高眼压率低于治疗1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高于治疗1组;治疗3组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治疗1组,早期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2组。结论: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并在术后合理控制巩膜瓣缝线的拆除数目及时间,可以明显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早期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52例61眼接受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眼压、视力、视野及术后并发症、滤过泡和手术成功率等指标.结果 :患者术后眼压显著低于术前眼压,术后眼压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术后滤过泡消失比例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术后视力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MD和PSD较术前均显著降低;术后患者视野随着时间增加而改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4%、87.3%、82.5%和77.6%.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是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玻璃体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45例由于眼外伤致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进行玻璃体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39例,占86.7%,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压下降维持正常范围,未发生视网膜裂孔、玻璃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