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永胜 《西南军医》2005,7(6):37-38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Ⅰ型92例,双侧对称性室旁低密度改变;Ⅱ型136例,侧脑室体部旁半卵圆中心白质对称性、弥漫性低密度灶;Ⅲ型,低密度病变范围扩大,脑室扩大,脑沟,裂增宽,伴发脑梗塞及脑出血。结论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另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CT机的普及,早期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己成现实,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病人的愈后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我院CT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结果50例均呈弥漫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48例伴腔隙性脑梗塞。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病,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可早期发现该病,是目前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与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整理120例经CT扫描并临床证实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20例经CT扫描均可见两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对称分布程度不同的低密度灶,并有脑萎缩改变。合并脑梗塞89例,合并脑出血11例,增强扫描5例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MRI表现,提高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7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76例患者病灶分布于脑室周围,呈扇形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分布,边缘模糊,CT上表现为低密度区,MRI上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改变,FLAIR为高信号,伴有单发或多发脑梗死、软化灶、脑萎缩、脑出血等。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或MRI上有特征性表现,在病灶合并脑梗死的检出上MRI优于CT,特别是FLAIR序列显示更清楚,CT和MRI能够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与临床李国栋李秋英王莹综述吕京光审校作者单位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苍山277700CT应用以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诊断只能靠病理学检查或临床根据表现给予值计性诊断,并认为是少见病,且没有诊断标准。随着CT等技术...  相似文献   

7.
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的CT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的CT诊断(附42例分析)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放射科王绍清,崔克信,张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ioseleroticencephalopny)简称SAE,又称皮层下缺血性脑病,既往被认为属少见病,...  相似文献   

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6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白质病的MRI表现,并与34例CT结果比较。结果:该病的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及体部周围对称性月晕状长T1长T2信号,临床分析高血压占67%,痴呆占43%,多发性脑梗塞占84%。结论:MRI为诊断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最早是在1894年由Binsw—anger首先报道其病理学改变,因此,又称Binswanger氏病,病变主要累及皮层下脑深部白质,包括基底节,脑室周围和半卵园中心白质,呈脱髓鞘性改变,脑白质内小动豚变性、硬化,同时伴有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改变。我院自88年以来,共诊断典型病例50例,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现将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一般资料自1988年11月至1994年3月期间我院共检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0例,占同期头颅CT受检总数的1%。男性3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者58岁…  相似文献   

1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例报告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影像诊断科孙金霜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内科智秀玲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t’s病,是一种发生于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临床上以进行性痴呆为特征的脑血管病。我们遇到有8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见...  相似文献   

1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为Binswanger病(BD),1894年由Binswanger首次报道,此后被其他学者定名为Binswanger病(BD)。1962年olszewski提出了将BD命名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新概念。下面将我院收治的60例SAE病人结合文献及MRI的影像特征,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eortiod Arteriostertic Encepnal opathy简称SAE),又称Binswanger’s病或深部白质脑梗塞(Deep white matter infarction)。是脑血管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由Binswanger于1984年最早描述。主要病因为半球深部白质长穿支动脉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造成局限性梗塞及脱髓鞘病变。病人均存在有脑动脉硬化,且常合并有高血压。本文收集经CT诊断为SAE的病例,结合临床作回顾性分析,目的在于提高CT对SAE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简称SAE)又称Binswanger病,是由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白质受累的一种老年性脑血管病,我们分析了40例SAE的CT所见,并结合临床及病理学基础讨论了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神经放射学     
00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病理关系[英]/Lotz PR et al∥AJNR.-1986;7:-817 作者对20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病例做了尸检,其中82例生前做过CT检查,疑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者20例。20例中,尸检结果与CT诊断符合者18例,组织学变化有脱髓鞘改变、轴突丧失、脑白质内小动脉壁的纤维增厚。患者年龄为56~93  相似文献   

15.
MRI及MRA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克志 《放射学实践》2005,20(8):702-704
目的:评价MRI及MRA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MRI平扫和MRA检查以及临床共同确诊的病例50例。结果:MRI表现脑白质不同程度缺血性脱髓性改变,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并伴有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等征象。MRA表现出典型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结论:MRI和MRA可早期明确显示SAE的大小和动脉硬化程度,能对SAE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16例SAE患者的临床表现有CT特征。结果:全部患者中214例颅脑CT平扫显示双侧脑室周围自质有稍低密度影,病变模糊边界不清,双侧对称或基本对称;合并腔隙性梗塞210例,合并程度不同脑萎缩187例。渐进性痴呆表现越重,CT异常表现越明显。结论:对有脑动脉硬化表现者行头颅CT平扫可较早期诊断SAE。  相似文献   

17.
王宏  毛新远 《武警医学》1994,5(3):144-145
Binswanger氏脑病的MRI诊断(附88例分析)武警总医院MRI室王宏,毛新远,聂永康,夏庆堂,王清诚,张桂玲(北京100039)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hcephalopathySAE)在...  相似文献   

18.
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征象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损害患者的CT检查结果。全部病例均符合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临床以神经精神异常而行颅脑CT检查。结果:红斑狼疮性脑病的CT检查阳性率达93.5%(14/15)。主要CT表现包括:(1)顶枕叶或颞顶叶单侧或双侧皮层下白质内低密度区(7/15)。(2)基底节区脑梗塞(4/15)。(3)弥漫性中度以下脑萎缩(7  相似文献   

19.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一种老年性脑血管病,又称Binswanger病,是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是以慢性高血压、脑深部小动脉硬化、皮质下脑白质变性以及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和痴呆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是获得性智能障碍性疾病。随着CT、MR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按照该病的临床及病理诊断标准,此病并不罕见[2]。作者收集2004年11月~2006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共32例,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8~84岁,平均67·2岁。既…  相似文献   

20.
毒鼠强中毒性脑病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毒鼠强中毒性脑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毒鼠强中毒性脑病患者4例,分析其脑部CT表现。结果急性期(8d内)表现:(1)不同程度脑水肿,表现为皮层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CT值降至11~13HU之间,严重者呈均一水样密度。(2)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期表现为中毒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结论 毒鼠强中毒性脑病急性期有一定特征,并可预测病变严重程度,慢性期无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