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濮阳市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率及相关社会学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濮阳市5个县区共60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监护人进行自编问卷及Conners父母用量表进行调查,了解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状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3 683份,其中1 210名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占32.85%。留守儿童中296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孩(OR=3.770,95%CI:2.469~5.757)、主要看护人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OR=2.162,95%CI:1.246~3.750)、一般的家庭氛围(OR=1.675,95%CI:1.168~2.403)是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生子女、母亲高学历、家庭收入高以及仅父亲出去打工为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在对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中,应重点关注男童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此外,留守问题如若不可避免,则尽可能避免母亲角色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及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9月抽取本地区某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20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用儿童生存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sQL4.0)评价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评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留守儿童PedsQL4.0量表结果总分为(80.52±9.58)分,MHT测验结果显示总分为(8.27±0.99)分。留守儿童生存质量得分与心理健康得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因素有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β=3.122、4.057、2.524、-2.018,P<0.05)。结论 留守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照顾者受教育程度、有无兴趣爱好、与父母联系频率、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父母的一般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与儿童ADHD症状的相关性。 方法 2015年5月-2017年1月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学龄前ADHD儿童119例,以及附近普通幼儿园正常对照儿童115例,年龄范围均为4岁0月~5岁11月。研究采用SNAP-Ⅳ评定量表对两组儿童的症状进行评估,采用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两组父母的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和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定,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 结果 1)研究组儿童SNAP-Ⅳ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儿童(P<0.001)。 2)研究组儿童父母的 PHQ-9和GAD-7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心理健康水平筛查阳性率和焦虑、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学龄前ADHD儿童SNAP-Ⅳ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父母的GHQ-12、PHQ-9、GAD-7得分呈低至中度正相关(r=0.22~0.35,P<0.01)。 结论 学龄前ADHD儿童父母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ADHD的症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重视对学龄前ADHD儿童父母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汉川市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父母外出打工的差异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开展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抽取汉川市6所中小学生2548名(留守儿童1284名,非留守儿童1264名),使用SCL-90心理健康测量量表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不同打工类型的留守儿童焦虑和敌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及总分、总症状指数、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母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阳性症状痛苦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P0.05);焦虑、敌对因子得分低于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能主动向老师倾诉心事的留守儿童比例低于2%。结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如有一方家长在家作为抚养人(特别是母亲),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状况,为提高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9月采用 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门诊及住院部194例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状况。结果 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低下的检出率为27.8%,其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两个分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其母亲的学历水平低、父母教育不一致性及非独生子女与性早熟儿童自我概念下降密切相关。结论 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较低,需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应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高性早熟儿童的自我概念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少数民族学龄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10-11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农村地区对442名柯尔克孜族3~6岁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及检测。结果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总检出率为18.10%(80/442),其中轻度为12.22%、中度为4.30%、重度为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0,P<0.01)。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母亲未补铁(OR=2.026,95%CI:1.038~3.944)、家庭月收入1 000元以下(OR=2.352,95%CI:1.111~5.011)、挑食(OR=3.997,95%CI:1.318~12.108)是导致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柯尔克孜族学龄前留守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以轻度贫血为主,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创伤经历对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影响的调节作用,以期有效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危险行为。方法 2016年3-5月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简版(CTQ-SF)和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364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与儿童期创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12~0.31,P<0.05),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21~-0.48,P<0.01),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36,P<0.05);2)儿童期创伤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11~-0.44,P<0.05),与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2~0.47,P<0.05);3)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期创伤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χ2/df=2.774~3.460,IFI=0.91~0.92,CFI=0.90~0.92,GFI=0.93~0.94,RMSEA=0.07~0.08)。结论 儿童期创伤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在其间起积极调节作用,专制型和放任/忽略型父母教养方式起消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对南京市区经济文化水平条件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利用2010-2013年调查的南京市区正常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与青少年依恋问卷资料,对99名独生子女与87名非独生子女的问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儿童的依恋特点,以及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依恋特点的影响。结果 独生子女组家庭依恋亲和性、消极性、依赖性、焦虑性,朋友依恋亲和性、消极性、依赖性、焦虑性得分与非独生子女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依恋问卷各因子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南京市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征相同。父母文化程度、性别、不同年龄阶段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特征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城市地区的户籍与流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学龄前儿童的焦虑问题防治以及改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法,从3所户籍儿童幼儿园和3所流动儿童幼儿园,抽取3~6岁在园儿童1 513名。使用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评估焦虑症状,养育环境评价量表评估养育行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学龄前儿童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流动儿童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焦虑得分以及总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户籍儿童。总体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为2.77%(42/1 513),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7.95,P<0.01)。广泛性焦虑、社交焦虑和分离性焦虑的症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6%、3.82%和3.89%。其中,分离性焦虑症状的阳性检出率,流动儿童高于户籍儿童(χ2=6.82,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常陪伴(β=-0.14,P<0.05)、育儿支持(β=-0.08,P<0.05)可减少学龄前儿童的焦虑症状,而惩罚(β=0.49,P<0.01)可增加儿童焦虑症状。儿童类型与家长养育行为的交互作用也与儿童焦虑水平密切相关(β=0.11,-0.12,P<0.05)。结论 高质量的日常陪伴、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育儿支持,减少惩罚,可降低学龄前儿童焦虑的症状水平。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分析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农村地区5所小学3到6年级9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测评量表。结果 留守儿童有仅4.18%父母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36.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3.608,P<0.05),生活起居方式不同其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总得分存在差异(F=4.10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有无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是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岳阳市不同类型儿童(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岳阳市免疫规划工作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2014年采取两阶段按容量比例概念抽样法进行抽样,采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入户调查表”入户调查儿童建卡(册)、证情况以及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接种情况,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接种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调查1 650人,其中留守儿童746人(45.2%),非留守儿童904人(54.8%)。 监护人主要为父母(57.5%,949/1 650)和外/祖父母(41.8%,690/1 650);其中父母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专为主(81.1%,770/949),外/祖父母以初中及以下为主(99.71%,688/690);留守儿童传统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2.80% vs. 97.00%, χ2=15.83, P<0.001)及全程接种率(87.30% vs. 90.40%, χ2=4.03, P=0.045)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男性(OR=0.403)、监护人文化程度高(OR=2.835)、父母收入水平高(OR=0.406)、监护人为母亲(OR=0.328)的传统五苗接种率越高。 结论 儿童性别、监护人文化程度、父母收入水平、监护人类型是影响留守儿童传统五苗合格接种的因素;母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影响最大;岳阳市留守儿童基础免疫预防接种工作还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 为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宝鸡市农村618名儿童, 使用儿童孤独感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CLS)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 Mental Health Scale, MSSMHS)对其进行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发生率为85.64%, 非留守儿童为68.22%,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性别和父母外出情况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MSSMHS中的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6个因子及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各因子均呈现正相关。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堪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南某乡农村留守初中生身心亚健康现状,探讨留守初中生身心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农村2所中学的72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学生373名,非留守学生348名;对其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和自编的留守初中生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学生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学生(P0.05);留守学生的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报告率分别为30.6%、37.0%和40.2%。不同类型留守学生的身心亚健康状况:女生的身心亚健康、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均差于男生,P0.05);在身心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方面,家里3个子女及更多的差于2个子女及以下;留守时间长的学生差于留守时间短的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组学生差于父母单方外出组学生(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留守初中生身心亚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性别、留守时间、孩子数量、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父母关心程度、与父母交流的难易度、看护人意愿、朋友的多少。结论留守初中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并存在很多相关危险因素,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提高该乡留守中学生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为该地区留守儿童营养均衡改善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9-10月在伊犁地区的3个县随机共调查18所中小学校的3 842名7~15岁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根据身高和BMI进行营养状况的分类比较。结果 新疆伊犁地区7~15岁男女留守儿童身高、体重、BMI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较低。留守儿童在生长迟缓、消瘦方面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2、314.12,P<0.01);非留守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7、24.92,P<0.01)。结论 伊犁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相对较差,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以消瘦为主,应需重点关注和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为该地区留守儿童营养均衡改善提供支持。方法 2016年9-10月在伊犁地区的3个县随机共调查18所中小学校的3 842名7~15岁的留守和非留守儿童,根据身高和BMI进行营养状况的分类比较。结果 新疆伊犁地区7~15岁男女留守儿童身高、体重、BMI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均较低。留守儿童在生长迟缓、消瘦方面的人数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2、314.12,P<0.01);非留守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7、24.92,P<0.01)。结论 伊犁地区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较相对较差,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以消瘦为主,应需重点关注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以及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1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湖南、河南、辽宁、广西四省6所农村学校共抽取605名小学5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儿童273名,非留守儿童332名,采用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自尊量表、校园欺凌问卷进行测量。结果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了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t=2.90,P<0.01);校园欺凌行为和受欺凌行为均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96,-0.219,P<0.01);自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1);自尊在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校园受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25,P<0.05)。结论 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遭受更多的校园欺凌行为,学校方面应尽量为儿童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同时通过开展心理活动健康教育,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状况及其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the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和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the Adolescent Health Related Risky Behavior Inventory, AHRBI)对178名农村留守儿童和132名农村非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 1)农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事件(F=12.695, P<0.001)、惩罚事件(F=8.306, P<0.01)、丧失事件(F=19.256, P<0.001)和健康事件(F=9.138, P<0.01)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2)负性生活事件能够预测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24%的变异, 因果结构模型的适配指标为RMSEA=0.067, GFI=0.936, IFI=0.965, PGFI=0.579。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是负性生活事件的易感人群;而负性生活事件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的重要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