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西环素对培养的人结膜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及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结膜上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1(ICAM-1,CD54)、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及凋亡的影响。方法混合消化液培养法培养人结膜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细胞鉴定。培养至第3代或第4代,在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γ干扰素(IFN-γ)0U/ml、IFN-γ300U/ml、IFN-γ300U/ml+多西环素10μg/ml、IFN-γ300U/ml+多西环素20μg/ml、IFN-γ300U/ml+多西环素40μg/ml、IFN-γ300U/ml+地塞米松100μg/ml,24h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CD54、HLA—DR及IL-1β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54的表达。72h后收集细胞,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学检测凋亡。结果培养的正常人结膜上皮细胞可以表达少许CD54和IL-1β,加入IFN-γ后表达明显增加,加入多西环素和地塞米松后CD54和IL-1β的表达下降(P〈0.01)。随着所加多西环素浓度的增加,CD54和IL-1β的表达逐渐降低(P〈0.01)。培养的正常人结膜上皮细胞未发现明显的HLA—DR的表达及凋亡的产生,加入IFN-γ及多西环素后HLA—DR的表达及凋亡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多西环素可抑制培养的正常人结膜上皮细胞CD54和IL-1β等炎性相关因子的产生,提示多西环素对干眼等非感染性眼表炎性疾病的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42-846)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itotorum,TⅡ)及FK506滴眼液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按局部滴用药物分组成A,B,C组,用裂隙灯记录及比较各组移植排斥指数,并比较角膜排斥发生时间。分别于术后15d及30d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查CD25,CD5+4在角膜植片基质中的表达。结果:0.3g/LTⅡ及0.5g/LFK506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效应均有效,两者相比效果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可见15d时各有效组角膜植片厚度基本正常,基质中仅有少量CD25,CD5+4阳性细胞表达、淋巴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少见。结论:TⅡ与FK506疗效近似。具有抑制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帆  宋柏林  徐丽伟 《眼科研究》2010,28(5):390-393
目的探讨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分子表达及其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的能力。方法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分别培养在含干扰素-γ(IFN-γ)(1000U/mL)和不包含IFN-γ(1000U/mL)的F99和M199培养液中,按照1:1等比例混合并含有5%小牛血清。健康志愿者采集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应用锥虫蓝染色鉴定细胞的完整性和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分别在有无IFN-γ诱导条件下的HLA—DP、DQ、DR抗原及CD40的表达。同时,体外共同培养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和PBMCs,荧光活化细胞分类(FACS)法测定活化的T淋巴细胞中CD69的表达。结果IFN-γ能够诱导HLA—DP、DQ、DR抗原和CD40在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上的阳性表达,表现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红色染色。CD3和CD28抗体预处理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20%的CD69阳性T淋巴细胞活化,无IFN-γ诱导时有10%阳性T淋巴细胞,而IFN-γ诱导组中,有12%的阳性T淋巴细胞,说明共同培养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和PBMCs体系中,CD69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增加。结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可以被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活化,由此人类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是具有免疫学特性潜能的抗原递呈细胞。  相似文献   

4.
郝念  张明昌  边芳 《眼科研究》2009,27(2):100-104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活性代谢物A771726对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SD-Wistar大鼠同种异体穿透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C、D组分别为0.5%、1.0%及2.0%A771726滴眼液组;E组为Wistar大鼠自体移植对照组。术后比较各组角膜植片排斥指数(RI)及植片存活时间,并对植片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A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9.38±2.26)d,B组(10.13±2.41)d,C组(17.57±1.72)d,D组(17.50±2.14)d,E组(〉28.00)d。A组、B组分别与C组、D组植片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术后10d,A组、B组角膜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高表达IFN-γ及ICAM-1;术后20d,C组、D组植片发生排斥反应,植片IFN-γ及ICAM-1表达增高。结论局部应用A771726滴眼液能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正常人角膜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评价人角膜上皮细胞FasL蛋白对强力霉素反应的表达特性。方法 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正常人角膜上皮FasL的表达;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将得到的细胞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含200μg/ml强力霉素的培养液,另一组不含强力霉素,分别再培养24h。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24h后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 FasL在正常人角膜上皮细胞中呈阳性表达;经强力霉素干预的角膜上皮细胞FasL的表达高于未经强力霉素干预的角膜上皮细胞(P〈0.01)。结论 正常人角膜上皮细胞有FasL的表达;强力霉素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FasL的表达增高,有望降低临床角膜上皮细胞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李兵  洪晶 《眼科研究》2007,25(11):850-853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雷帕霉素(RAPA)滴眼液对大鼠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和穿孔素(PFP)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穿透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以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随机分为4组.手术后第2 d起分别以滴眼液基质、1%环孢素A(CsA)滴眼液、0.2%RAPA滴眼液、0.2%RAPA与1%CsA滴眼液联合滴眼,4次/d,连续用药至排斥反应发生.未发生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用药至术后42 d终止实验.术后14 d检测术眼角膜组织IL-1β、IFN-γ和PFP mRNA表达.结果 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用药产生协同作用优于单独用药各组,角膜IL-1β、IFN-γ及PFP的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0.2%RAPA滴眼液显著延长了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联合用药产生协同作用,显著抑制角膜组织IL-1β、IFN-γ及PFP mRNA的表达,是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原位表达,探讨CD86分子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和前房相关免疫偏离(ACAID)过程的关系。方法制作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和同一供体前房内注射脾细胞诱导ACAID的大鼠模型;角膜移植组进行排斥反应指数(RI)评分;ACAID组进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D86在角膜中的原位表达(以脾脏的表达为阳性对照)。结果角膜移植组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角膜水肿、混浊、增厚;ACAID组角膜透明,房水清,DTH评价术后2周及4周诱导成功率1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86在正常大鼠角膜组织全层无阳性表达,在移植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的大鼠角膜上皮层中有大量阳性细胞表达,在ACAID诱导成功的大鼠角膜中未见阳性细胞表达。结论共刺激分子CD86参与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但可能不参与免疫赦免过程。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对异位角膜移植抗排斥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采用雷公藤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实验性治疗。 方法以 Wistar大鼠异种角膜异位移植为模型,将 36只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并在术后d2、d5、d7、d10、d14分别取出植片做病理切片,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数。 结果雷公藤可推迟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排斥时间 7.5±1.07d,对照组 5.4±0. 97d);有明显减少外周血中辅助 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作用(术后 d5治疗组 CD4+/CD8+为 1. 42±0. 27,对照组为1, 96±0. 26);对大鼠外周血 T淋巴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无明显影响。 结论雷公藤多甙是一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能明显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及 CD4+/CD8+比值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闫峰  石尧  蔡莉 《眼科研究》2012,(10):869-872
背景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角膜移植免疫调节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关于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雌性6~8周龄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分别建立小鼠自体角膜移植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每组各10只,自体角膜移植术组供体和受体同为BALB/c小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组供体为C57BL/6小鼠,受体为BALB/c小鼠。于术后1d开始临床观察角膜植片并对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当植片评分总和≥5分或植片混浊≥2分时为发生植片排斥反应。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组15只,后者分别于术后6h及1、3、7、14d对角膜植片行逆转录PCR(RT—PCR)检测植片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变化。结果在60d的观察期中,自体角膜移植术后小鼠角膜植片混浊评分均〈2分,植片的炎症评分之和均〈5分,植片存活率为100%,但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水肿、混浊,伴有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至术后24d角膜植片排斥反应评分之和均≥5分,植片混浊评分≥2分,全部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7.80±4.66)d。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角膜中IL-4和IFN-γ呈阳性表达,IL-10和TNF-α表达阴性。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后6h可检测到IL-4呈阳性表达,IFN-γ和IL-10表达呈强阳性,而未检测到TNF—α的表达。术后1~3d角膜植片中IL-4呈强阳性表达,IFN-γ阳性表达,TNF—α表达增强,IL-10表达逐渐消失。角膜移植术后7d,可见IL-4表达阴性,而IFN-γ、IL-10和TNF—α仍呈强阳性表达。至术后14d,角膜植片中IL-4、IFN-γ和TNF—α.均未见表达,仅检测到IL-10呈阳性表达。结论TNF-α是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参与调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魏捷  蒋华 《眼科研究》2012,(2):121-126
背景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可以逐渐降低植片的免疫原性,有利于减轻排斥反应。但目前对于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术后确切的免疫排斥机制研究较少。目的探讨器官培养法保存大鼠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后,部分Thl/Th2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在眼局部和/或全身的表达变化。方法以36只Wistar大鼠为供体,72只SD大鼠为受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器官培养植片组和新鲜植片组,每组36只;另选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植片存活时间和排斥情况,ELISA法检测房水中自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1(IFN-1)、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质量浓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植片内CD25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植片内TNF-dmRNA、IFN-1mRNA、IL4mRNA和CD25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28亚群的表达。结果器官培养植片组的术后植片存活时间达13.78d,长于新鲜植片组的10.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45,P=0.000)。术后6、13、24d时,两手术组房水中IL-2、IFN-1、IL-4和TNF-α的质量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于13d时达最高水平,新鲜植片组质量浓度最高(F=324.891、416.416、240.661、364.533,P=0.000)。术后13d时,植片内CD25表达较弱,两组间区别不明显;新鲜植片组中TNF-dmRNA和IFN-1mRNA的表达强于器官培养植片组(t=2.464,P=0.039;t=5.438,P=0.001),两组IL4mRNA和CD25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82,P=0.457;t=0.712,P=0.497),正常角膜则无表达;3组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8亚群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489,P=0.000),两手术组显著升高,但器官培养植片组水平低于新鲜植片组(P=0.016)。结论Thl/Th2因子平衡调节机制和CD28亚群可能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植片行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黎黎  秦莉  裴澄 《眼科研究》2006,24(6):607-6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一四环素在兔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中,对FasLmRNA表达的调节,以及对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受体健康新西兰白兔与供体健康灰色家兔各16只。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四环素组.每组8只。在供受体间行穿透角膜移植,观察术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及炎症反应强度,采用原位杂交(ISH)的方法,检测角膜植片中FasL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四环素治疗组平均角膜排斥反应发生时间分别为12.33d和16.14d,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四环素治疗组FasL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多,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上皮层及内皮层表达为主。结论四环素可上调移植后角膜组织FasLmRNA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角膜上皮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近交系F344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穿透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保留供体上皮、去除供体上皮和保留受体上皮的同基因及异基因组。术后观察排斥发生时间,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VEGF、CD4、CD8、RT1B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同基因移植组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去除供体上皮组VEGF表达较保留供受体上皮组增多(P〈0.01)。异基因组均发生排斥反应,保留受体上皮组植片存活时间较其他两组延长(P〈0.01);植片中CD4、CD8和RT1B抗原的表达亦较其他两组少(P〈0.01)。结论上皮在诱导排斥反应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受体上皮可以明显延长穿透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的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rAAV-TGF-β1)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对植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构建rAAV-TGF-β1真核表达质粒栽体.碱烧伤的方法建立角膜新生血管化动物模型,52只角膜新生血管化的SD大鼠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分为2组,实验组(26只)Wistar大鼠角膜植片浸泡在含rAAV-TGF-β1(10 × 1012v.g.·L-1)的DMEM/F12培养液中,37℃孵育30 min,移植到SD大鼠角膜植床上;对照组(26只)Wistar大鼠角膜植片浸泡在DMEM/F12培养液中,37℃孵育30 min,移植到SD大鼠角膜植床上.术后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植片排斥情况,比较2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各时间点排斥反应指数.术后9 d、14 d角膜植片行超微结构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组织中IFN-γ、TGF-β1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0.75±1.91)d,实验组为(22.85±3.48)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植片排斥反应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9 d、14 d角膜植片超微结构检查显示,实验组角膜植片基质层成纤维细胞凋亡与坏死明显减轻;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实验组植片内IFN-γ表达低于对照组,TGF-β1表达高于时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rAAV-TGF-β1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改变植片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14.
白浪  陆晓和  钟彦彦  张静  周瑾  武海军 《眼科研究》2009,27(11):1011-1014
目的检测大鼠角膜组织TLR2mRNA的表达,研究糖皮质激素对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角膜TLR2表达的影响及对术后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正常对照组(N)、同种同体角膜移植组(A)、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B)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激素(典必殊滴眼液点术眼,每日2次)抗排斥组(C),A、B、C3组大鼠给予穿透角膜移植术,术后裂隙灯下观察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并用排斥反应指数评价;分别于术后第5、7、9天取材,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动态观察角膜组织中TLR2mRNA的表达。结果术后随时间变化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混浊、新生血管生长。B组大鼠平均在穿透角膜移植术后7d发生排斥反应并获病理学支持;A组和C组大鼠术后排斥反应指数计分未达到诊断标准。术后3组手术干预组角膜TLR2mRNA的表达均增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TLR2mRNA的表达较同种同体角膜移植组显著增加,激素抗排斥组角膜TLR2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角膜TLR2的表达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抑制排斥反应,对移植物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种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猪角膜基质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可能性。方法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人MSCs并传代,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及诱导成脂、成骨分化鉴定。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取第3代MSCs接种于去上皮的猪角膜基质上,培养4 d后移植到广泛损伤的兔角膜上,对照组单纯移植去上皮猪角膜基质。术后2、4、8周,取各实验眼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移植的MSCs及猪角膜基质的存活、转归及移植局部的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后角膜上皮细胞角蛋白12的表达。结果培养获得的MSCs中CD29阳性者占95.97%,CD44阳性者占96.49%,CD90阳性者占92.79%,CD105阳性者占94.66%,CD34阳性者占0.59%,CD45阳性者占0.36%,符合MCSs的免疫表型,并可以诱导成脂及成骨分化。实验组MSCs接种到去上皮猪角膜基质后贴附、生长迅速,术后植片在植床上存活良好,无排斥反应,角膜较对照组透明,新生血管少,而对照组在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实验组角膜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均检测出CK12阳性细胞。结论种植MSCs的猪角膜基质移植到损伤兔角膜后可以存活,MSCs可以分化为角膜上皮样细胞,具有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潜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药雷公藤提取物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L)对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刺激后人眼球后成纤维细胞(retroocularfibroblasts,RF)表达CD40、合成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变化以及时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正常人RF分别与IFN-γ(100 U·L-1)、TL孵育后,MTT比色法检测TL对RF增生的影响,放射免疫法检测H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CI40的表达情况.结果 TL能明显抑制RF的增生,当剂量达1.00μg·L-1时抑制率为63.38%;当剂量达γ0.00μg·L-1时,抑制率达79.74%;当剂量达100.00 μg·L-1时,RF增生完全被抑制.IFN-γ能刺激H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p均<0.05)以及CD40的表达(P<0.01),HA和Ⅰ型胶原蛋白合成量及CD40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64、1.72和13.27倍.而TL能明显抑制IFN-γ对RF的刺激作用,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 细胞因子IFN-γ能够增加H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分泌,刺激免疫调控分子CI40的过度表达,TL能够抑制RF的增生,抑制IFN-γ刺激后H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合成以及CI40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人类角膜内皮细胞作为免疫细胞的功能。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定人类角膜内皮细胞,分别在有无γ-干扰素诱导条件下的HLA-II类抗原、CD40抗原的表达。体外共同培养人类角膜内皮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CS测定共同培养体系中活化的T淋巴细胞中CD69的表达。结果:γ-干扰素能够诱导HLA-II类抗原和共同刺激通路中CD40的表达,T淋巴细胞在人类角膜内皮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同培养系统中被激活。结论:人类角膜内皮细胞作为潜在的抗原递呈细胞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甙对角膜化学烧伤后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SD大鼠20只,采用750mL/L硝酸银溶液烧伤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化学烧伤后生理盐水点眼组)、雷公藤多甙组(烧伤后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每组各10只。于化学烧伤后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面积和角膜组织学形态改变。结果:化学烧伤后第14及28d,对照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5.4±3.5mm2,52.5±6.2mm2;雷公藤多甙组为300±2.7mm2,41.0±5.6mm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雷公藤多甙滴眼液点眼治疗能显著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位于角膜中央区的树突状细胞(DCs)完全处于未成熟状态,而位于角膜周边区的DCs则大多处于成熟状态。角膜内的DCs广泛参与多种角膜相关疾病以及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研究角膜内DEs的成熟状态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小鼠角膜基质细胞(CSCs)是否通过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以及前列腺素E:(PGE2)抑制DCs的成熟。方法获取DCs、T细胞以及CSCs培养上清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CSCs培养上清液以及新鲜RPMI1640培养基内PGE2和TGF—β2的质量浓度。在DCs成熟过程中,应用TGF—β2中和抗体以及PGE:受体阻滞剂AH6809,并按照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CSCs培养上清液组、AH6809组、TGF—β2中和抗体组、AH6809+TGF—β2中和抗体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细胞表型CDllc、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情况,通过葡聚糖内吞实验检测抗原吞噬功能,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刺激T细胞增生的能力。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新鲜RPMI1640培养基相比,CSCs培养上清液内含有较高质量浓度的TGF—β2和PGE2。与CSCs培养上清液组比较,TGF—β2中和抗体组DCsCD80、CD86和MHC-Ⅱ的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葡聚糖的表达降低(P〈0.05),刺激指数(SI)增大(P〈0.05);AH6809组CD86和MHC-Ⅱ的表达均升高,葡聚糖的表达降低,SI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2中和抗体+AH6809组DCsMHC-Ⅱ的表达和SI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GF—β2中和抗体+AH6809组DCsCD80、CD86的表达和SI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小鼠CSCs可以通过分泌TGF—β2及PGE2抑制DCs成熟,且这两种细胞因子可发挥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Guo P  Xie LX  Shi WY  Li XX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1):19-2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选择受体BALB/c和供体C57BL/6小鼠,各32只。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可溶性死亡受体5(soluble death receptor5,sDR5)浸泡组、TRAIL的重组腺病毒(Ad-TRAIL)转染组及绿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重组腺病毒(Ad-GFP)转染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对病毒接种后不同时间的体外角膜内皮细胞中TRAIL蛋白进行检测。将携带有Ad-TRAIL的供体C57BL/6小鼠角膜移植片移植到受体BALB/c小鼠眼上,观察术后角膜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及炎性反应强度,并检测免疫排斥的角膜移植片中CD4^ 及CD8^ T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采用DNA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检测角膜移植片中的凋亡细胞。结果:Ad-TRAIL转染3d,50%以上内皮细胞TRAIL蛋白表达阳性;转染10-14d时,内皮细胞TRAIL蛋白表达程度最高;转染3周后,TRAIL蛋白表达阴性。正常对照组、sDR5浸泡组、Ad-TRAIL转染组及Ad-GFP转染组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7.1、12.3、22.0及17.4d;4个组间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排斥的角膜组织中可见CD4^ 及CD8^ T淋巴细胞浸润,凋亡细胞呈散在分布。结论:TRAIL能抑制小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