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佰玲 《光明中医》2012,27(7):1312-1313
目的 研究附子配合甘草、干姜时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 通过不同剂量附子配伍到甘草、干姜中,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整理记录不同剂量下的配伍对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总结大程度降低乌头碱含量的配伍标准,在保证附子药性的同时,确保其毒性最低情况.结果 通过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可以有效的降低,使用的附予剂量越多,乌头碱含量越多,毒性越大,配伍甘草、干姜剂量过多时,附子药性也随之降低,在白附子中乌头碱含量11.3 mg/L,与干姜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8.8 mg/L,与甘草配伍合煎乌头碱含量3.8mg/L.结论 使用附子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效果非常显著,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需求进行配伍,降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减小毒性,在使用中需要合理配伍.  相似文献   

2.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乌头碱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附子与甘草和干姜配伍使用后的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与干姜配伍和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结果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附子在与干姜和甘草配伍使用后,其内部乌头碱的含量明显使附子在单独使用时的乌头碱含量,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甘草或干姜与附子配伍使用,以达到时附子中的乌头碱含量降低,从而控制毒性的目的 ,保证临床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文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5-866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能。近几年来,对四逆汤的临床研究报道趋多,现综合如下。1配伍研究张氏等对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以及3味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增高36.40%,但加入甘草后含量又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再加入干姜后含量又升高;而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增加17.54%。该研究结果为中医学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  相似文献   

4.
四逆汤药物配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张宇  王朝晖等 《中成药》1996,18(12):9-11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三味药组成。本实验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以及三味药配伍前后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类生物碱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升高36.40%;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升高17.54%。  相似文献   

5.
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甘草有降低附子毒性作用。与附子共煎时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无减少乌头碱溶出的作用。甘草解毒机理是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可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结合,延缓或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甘草酸在胃肠道转化为甘草次酸而被机体吸收,吸收后的甘草次酸在体内有较强的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甘草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在煎液中与乌头类生物碱发生结合沉淀,减少有毒生物碱的吸收;甘草黄酮在体内也可发挥拮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甘草酸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与乌头碱结合,减少有毒生物碱吸收或在体内与乌头碱结合加速其排泄而发挥解毒作用的可能性存在,但此减毒作用并非主要作用。干姜降低附子毒性作用确切可靠。在与附子共煎环节,干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能减少煎液中乌头碱含量,并减少其生物毒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并不减少煎液中乌头碱的溶出,但却能在体内发挥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作用;水溶性组分能增加附子中乌头碱类的溶出,并增强附子的毒性。  相似文献   

6.
煎煮时间及甘草配伍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小惠  何洁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15-3017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及甘草剂量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附子中的酯型生物总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比较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降低,与煎煮时间和甘草剂量有较高的相关性;煎煮时间超过30 min,100 g制附子煎煮液所含的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低于2 mg/ml。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煎煮和配伍以降低毒性,发挥其特长。  相似文献   

7.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生姜与附子配伍时附子中乌头碱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乌头碱含量。结果附子与甘草、生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降低。结论大剂量附子用药必须通过合理配伍以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提取物对家免血管内皮细胞释放PGI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四逆汤及配伍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兔血管内皮细胞培养1,25I标记6-酮-PGF1α浓度的放射免疫方法,在低氧条件下,测定内皮细胞释放的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PGF1α(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提取物12.5μg/ml和25μg/ml均能显著提高6-keto-PGF1α的含量,除甘草25μg/ml剂量组和附子配干姜组外,其它组6-keto-PGF1α的含量显著低于四逆汤组。单体提取物在10μg/ml剂量,与附子配伍的干姜单体中附子+5-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癸酮-3、附子+5-羟基-1-(3-甲氧基苯基)癸酮-3组作用较强。与干姜配伍的附子单体中干姜+苯甲酰中乌头碱、干姜+总脂肪酸酯生物碱组作用显著。结论:在病理状态下,四逆汤及配伍药提取物对内皮细胞释放PGI2表现出良好的配伍增效关系,与干姜有协同增效作用成分是从附子中提取的苯甲酰中乌头碱和总脂肪酸酯生物碱,与附子有协同作用的成分是从干姜中提取癸烷和癸酮。揭示了四逆汤配伍规律的药效作用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干姜与附子共煎减小附子毒性的有效部位及其机理。方法取干姜的水提物及醋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的提取物分别与附子共煎,取各种煎液进行小鼠口服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及用HPLC法测定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干姜与附子合煎有减小附子毒性的作用,但共煎液中的乌头碱含量增加,次乌头碱含量减小。干姜的氯仿提取物及石油醚提取物与附子共煎可明显减小附子的毒性,同时煎液中乌头碱含量明显减小。尤其是石油醚提取物同时使次乌头碱的煎出量也明显减小。干姜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与附子共煎,可明显减小附子的毒性,但煎液中的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均增加。干姜的水提物与附子共煎毒性略增大,乌头碱与次乌头碱的煎出量略有增加。结论干姜与附子共煎有减轻附子毒性作用。干姜中的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可能通过减少乌头碱等有毒物质的煎出量而减小附子的毒性,干姜中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可能具有同附子中的有毒生物碱发生某种结合而抑制其吸收的作用,也可能具有吸收后在体内发挥拮抗附子所含有毒生物碱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1.
附子伍半夏,仲景已开先例,后世医家运用广泛。昊佩衡先生所创四逆二陈麻辛汤(附子,干姜,陈皮,半夏,茯苓,麻黄,北细辛,甘草)附子与半夏配伍治疗脾肾阳虚寒湿痰饮之肺系病疗效显著,笔者运用该方化裁治疗多种阳虚阴盛之呼吸系统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酸碱对药附子与甘草在四逆汤中配伍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附子与甘草在四逆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附子、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附子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乌头生物碱类成分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水煎后离心生物碱提取量逐渐减低,乙醇回流生物碱提取总量变化不明显.对甘草而言,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煮、水煎后离心,乙醇回流甘草酸提取量均逐渐降低.结论:附子、甘草单煎和乙醇回流、附子、甘草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四逆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碘乙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复制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探究甘草附子汤对大鼠骨关节炎防治作用及关节软骨蛋白质组的影响。将60只体质量230~250 g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硫酸氨基葡萄糖组以及甘草附子汤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碘乙酸钠(每侧腿给药3 mg)膝关节腔注射诱导骨关节炎模型。造模后,各给药组灌胃1个月,给药期间每周进行关节疼痛测试、关节宽度测量,观察大鼠自主行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关节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含量;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骨关节形态;应用Nano-LC-LTQ-Orbitrap系统检测关节软骨蛋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甘草附子汤能显著改善骨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显著降低关节腔灌洗液中TNF-α,IL-1β,MMP-3的含量,升高TIMP-1的含量;减轻关节腔间隙变大、软骨边缘破裂粗糙、软骨层厚薄不一、软骨细胞排列紊乱等炎性病变;各组之间的蛋白进行比较后筛选出差异蛋白273个,KEGG分析发现上述差异蛋白共涉及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等43条信号通路,其中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信号通路有11条。以上结果表明,甘草附子汤对骨关节炎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骨关节炎相关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4.
乌头碱和甘草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从化学角度揭示附子甘草配伍的机理。方法应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比较了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物质变化的规律。结果乌头碱单煎、乌头碱甘草酸合煎,乌头碱都发生水解;比较单煎、合煎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甘草酸加速了乌头碱的水解。结论甘草酸加速乌头碱水解是附子甘草配伍减毒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附子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附子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大黄而言,蒽醌类成分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总量逐渐升高。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乌头生物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变化不明显;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结论:大黄、附子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对药煎煮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甘草附子汤内服、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和两者联合3种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甘草附子汤内服组,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对各组患者LE-QUESNE指数总积分改变值、视觉模拟评分值(VAS)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结果:3组均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功能活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LEQUESNE指数积分对比、视觉模拟评分值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中药组与玻璃酸钠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甘草附子汤内服结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较单一疗法对患者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微透析取样技术结合 RP-HPLC 分析方法同步研究附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 方法 大鼠十二指肠给予附子提取物 1 055 mg·kg-1 ,颈静脉微透析采样, RP-HPLC 测定透析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含量,以回收率校正实际药物浓度,并用 3P97 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透析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分别在 0.011 2 ~ 0.56 mg·L-1<> r =0.999 9 ) , 0.010 6~0.53 mg·L-1<> r =0.999 7 ) 和 0.011 4 ~ 0.57 mg·L-1<> r =0.999 8 ) 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在 93.12% 以上。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血药浓度 - 时间曲线均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简便,专属灵敏, 可用于附子提取物中乌头类生物碱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酸碱对药大黄与附子在大黄附子汤中配伍后酸、碱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大黄、附子单味药提取液、大黄附子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蒽醌类成分和乌头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对大黄而言,蒽醌类成分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蒽醌类成分的提取总量逐渐升高。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对附子而言,水煎煮只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乙醇提取既可检测到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又可检测到双酯型乌头生物碱;乌头生物碱的提取量随着单药、对药及全方的配伍变化,水煎滤过、水煎离心逐渐减低,乙醇回流变化不明显;水煎煮单药与对药、对药与全方之间的变化趋势均明显。结论:大黄、附子单煎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对药煎煮或和乙醇回流、大黄附子汤全方煎煮和乙醇回流,酸、碱性成分的提取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