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医界,一直有人对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持否定态度,认为西医的“病”异化了中医对“证”的思维模式,“病证结合”是中医西化的根源。所以坚持主张“病证分离”。严格地说,“病证结合”实际只是中西医临床思维的一种结合而不是融合,它仅仅是把中西医两种不同的识病方法结合在了一起应用于临床。这种“病证结合”的思维形式在中医临床已极为普遍,并形成一种趋势。笔者以为,“病证结合”模式,是当代中医临床的需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病与证的科学结合,只能推动中医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医进步,而不会异化中医。理由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3.
<正>"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它是自然界中正常的"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有其气所产生的病邪[1]。"六淫"是中医病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致病因素[2]。加强"六淫"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更能帮助我们应用中医药理论防治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以及评价药物疗效与机制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和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动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献里虽然没有"老年呆病"这一病名,但对"老年呆病"的有关论述却很多.从历代中医文献对老年呆病的论述里,可以看出中医对老年呆病的认识是随着时代而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5.
针灸教学释疑一则──十二经脉“是动”“所生病”之我见阎庆军(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主题词中医名词,经络辨证"是动"、"所生病"源自《灵枢·经脉》篇,意指十二经脉疾病中的两类病候。然而,为什么出现"一脉辄变为二病",这在目前的针灸教学中一直是...  相似文献   

6.
郑峰 《光明中医》2008,23(12):2032-2033
千百年来传统中医药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确的给药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内容。清·徐灵胎于《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掌握中医给药的相关护理知识可确保疗效,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感冒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针对流感,西医学除了早期给予抗病毒药物和对症支持治疗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古代中医学在流感防治中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中西医学病名诊断的不同,导致了古代很多经验不能直接拿来使用。本文基于传统中医外感病辨治理论,探讨了流感的中医属性问题,希望能促进古代中医外感病辨治经验在流感防治中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中医心理疗法鸟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心理疗法鸟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部孙凤黑龙江省逊克农场医院王秀芳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形神论、天人关系、阴阳、五行、七情、精气学说等理论既是祖国医学哲学指导思想,也是中医心理治疗的重要内容和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就曾指“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病乃不愈。...  相似文献   

9.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大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医"治未病"理念包含"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的内容。经实践证明,"治未病"思想具有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精神,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及中医药自身发展需要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医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省中医机构155所,中医病床12766张,中医队伍达到24094人,中医医、教、研体系基本形成。 但是,我省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作为农村中医工作龙头的县级中医医院,技术骨干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制约了整个农村中医工作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7年8月召集河北、山西中医管理局(处)及有关县级中医医院院长,就113人才培养计划”中3000名县级中医技术骨干培训计划进行了座谈。座谈会后,我省便立即行动起来,制定并启动《河北省中医人才培养实施意见》(即在2000年前用三年时间分批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提得最响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比较多的研究者认为:中医的现代化就是与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接轨,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采用实验、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科学。简言之,中医现代化就是中医科学化。对这种观点已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并正引发一场论争。  相似文献   

12.
对高脂血症中医辨病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病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脂血症中医辨病的混乱影响了高脂血症中医研究的发展,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科学地对待高脂血症的中医辨病问题,在中医病名不能确定时,建议在高脂血症中医研究中暂时先与西医共同使用同一个病名。  相似文献   

13.
邵健民 《中医药学刊》2005,23(6):979-980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心血,她特有的魁力引多少医学大家为其折腰。时至今日。我们应为她的精采而自豪。现代社会人们的浮躁,浅薄,急功近利,正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反之又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作为传承中医文化的中医人来说,我们应时时反醒自己,有没有真正学好中医。把握真传?这是我们每个中医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和“温病学”所讨论的内容皆属于中医外感病的苑畴,后世常以《伤寒论》论风寒性外感病,“温病学”论温热性外感病,使两者对峙起来,故一直困扰着中医外感病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自《黄帝内经》以来,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和病因病机没有本质的改变,《伤寒论》及其以后的方药至今在外感温热病的治病中有效地运用着。形成《伤寒论》和“温病学”对峙的原因,一是人们将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的概念相混淆;二是把《伤寒论》治疗方法上的某些局限性,误认为辨证理论体系及其内容上的缺限,《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在中医的理论上来看,其本质是相通的,只是各自表述理论问题时的概念,范畴以及所运用的名词术语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定前提下推进“寒温统一”的研究,将是中医外感病学发展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虚则补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对补虚均很重视。明末医家绮石将虚损虚劳做一专论而著《理虚元鉴》,详细论述了各种虚损病证的证、治、防、护及辨疑。而"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  相似文献   

16.
中医历来对喉咙这个器官认识模糊,有如“花似雾里看”,中医没有真正的喉科医生,也没有喉科书。而真正的中医喉科学,实际上隐迹潜形于特具优势的中医外科学中。总结数10年的临床工作,所得治喉法则是用中医外科学来治疗发生在喉部的外科病。当然,喉部的功能性疾病宜采用内科学手段处理。  相似文献   

17.
我们常会听到“某某药治标不治本”的说法,也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虽然有时治标是诊疗之必须,但治病的根本目的还是要治“本”。所谓本者,病之根本——病机也。“本病除祛,痼疾立愈”,道理虽然好懂,但一般医家却难做到。何也?盖术业不精,医理谙浅之故也。  相似文献   

18.
充分肯定中医经典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难点和问题,提出解决中医经典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强调以"一个核心"(中医思维)和"五个能力"(学生能诵、能解、能别、能明、能彰和教师通文史、精经典、会研究、能临床、擅运用的五种能力)为重点加强中医经典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9.
脉诊是中医重要的诊法之一,长期以来,众多医家对诊脉的部位、取脉的方法以及病脉和常脉等做了深入论述,但对脉象客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进展和突破;传统中医诊断往往取决于医师的主观意识、经验积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因素,缺乏客观指标;中医脉象仪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研制脉象模拟仪已成为脉诊客观化的重要内容及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病机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所在,文章回顾了中医病机近年来的研究概况,总结了中医病机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指出在明确中医病机的概念内涵、阐明病机与辨证的关系、确立中医病机的核心地位等诸多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