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器在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中的优缺点。方法对2010~2013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自愿选择自锁托槽进行矫治的10例(拔牙病例4例,不拔牙病例4例,推磨牙向远中1例,牙周病1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资料中有关治疗疗程、方法及疗效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矫治时间9~26(17±6.04)个月,矫治后上下[牙合]牙列排齐整平,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牙尖窝及咬[牙合]关系良好。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以其独特的结构降低了弓丝与托槽槽沟间的摩擦力,从而在轻力作用下使牙齿更为有效并迅速地排齐,缩短了矫治疗程,减轻患者疼痛感,是一种高效能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早期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20例,采用前方牵引方法进行矫治,观察其治疗后牙颌结构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患者SNA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增大2.29°,ANB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增大2.96°,上切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上颌骨的生长,牙颌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张磊  贾莹  王永  马敏先 《山东医药》2009,49(20):59-60
选择前牙反[牙合]患者94例,应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正器矫正40例、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前牙反[牙合]16例、方丝弓、细丝弓矫治21例、MBT技术矫治恒牙列期安氏Ⅲ类错颌畸形17例。结果发现,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正器矫正2例因骨源性畸形失败,38例前牙反[牙合]解除;口外上颌前方牵引器使得15例前牙反[牙合]解除;方丝弓、细丝弓矫治21例患者矫治结束后,前牙反[牙合]解除;MBT技术矫治均达到前牙反[牙合]纠正。认为前牙反[牙合]的矫治要根据前牙反[牙合]的类型的严重程度,乳恒牙交替情况、错[牙合]畸形的病因、病史、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等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矫治方法,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颌牙面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8~39(24.1±5.98)岁,尖牙、磨牙完全近中关系,ANB角平均-6.46°,SN-MP角平均33.47°。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并辅助舌肌进行功能训练。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SNA角、ANB角、H角、上下唇突距差(Lip-Diff)增大,SNB角、U1-NA角、APDI及LL-Sn⊥FH值减少,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并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可大幅内收下牙列,有效控制下颌平面高度,协调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改善成人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牙合异常及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6.
刘东 《山东医药》2009,49(17):80-81
目的探讨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下颌平导矫治前牙反[牙合]的方法及效果。方法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使用下颌全牙列平导治疗前牙反殆32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影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32例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时间平均为2.1个月,反[牙合]的解除以上前牙唇向倾斜为主,同时伴有下颌骨的功能性后退。结论直丝弓矫治器结合下颌平导可快速解除前牙反[牙合],同时纠正深覆[牙合],简化了治疗程序。  相似文献   

7.
姜晓蕾  李巍  黄绪友 《山东医药》2005,45(27):72-72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矫治难度较大的错[牙合]畸形之一。自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多曲方丝矫治(MEAW)技术矫治此类患者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19岁,因牙齿呈黄褐色、釉质剥脱、下颌后缩伴开胎就诊。患者张口困难,面部痛苦,呆滞。口腔检查见牙体硬组织呈黄褐色,均无完整牙釉质,重度磨耗,缺损冠1/3-1/2;下颌后缩,上下颌第1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前牙开[牙合],范围在两侧第1双尖牙之间,开[牙合]距离7.5mm,最大张口时后牙间距离略小于正常;左下颌第1磨牙近中[牙合]龋洞,  相似文献   

9.
郝燕 《山东医药》2006,46(29):63-63
1999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对26例外伤性错[牙合]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6例外伤性错[牙合]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龄15~65岁,平均28.5岁。病程56d~3.5个月;平均63d。表现为恒牙列错[牙合]畸形、开[牙合]、深覆盖、反[牙合]及偏[牙合]等,或伴有牙齿缺失、折裂和张口受限等症状,不能正常咀嚼。X线下颌骨正、侧位片和曲面断层片检查示26例为多发骨折,骨折部位为颏部、体部和髁突,大部分表现为不利型骨折线伴移位。  相似文献   

10.
杨瑞梅 《山东医药》2006,46(7):45-45
在儿童颅颌面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错[牙合]畸形是影响颌[牙合]面正常发育的主要因素。其中前牙反[牙合]是儿童错[牙合]畸形最常见、最严重的畸形之一,治疗不及时。影响上下颌骨的发育、咀嚼功能,且影响患儿的盲貌。因此,尽早矫治、减少矫治后复发至关重要。1996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治疗73例错[牙合]畸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随机选择1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矫治,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18例患者矫治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唇移不明显(P〉0.05)。认为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减轻下前牙唇倾,有利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12.
许云鹤  秦科 《山东医药》2008,48(32):77-78
利用变异腭杆矫治因各种原因造成第二磨牙单侧或双侧正锁(牙合)的患者22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发现22例患者均在2.5~4个月内完成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矫治,上下颌磨牙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认为变异腭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矫治上颌第二磨牙正锁(牙合)的口内装置,因其制作方法简便,临床可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粘结式上颌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大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分别选取6~9岁和10~15岁各3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先行粘结式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待上下颌覆盖达3~4mm时,给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牵引约半年之后去除矫治器。结果所有患者上颌骨及上切牙前移,使面中部及上唇前移,下颌骨及下切牙后退,使颏部及下唇后移,10~15岁患者部分参数变化程度较小,但与6~9岁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粘结式上颌快速扩弓结合上颌前方牵引治疗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依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近5年来,我们对18例前牙反牙合伴上前牙拥挤患者进行了矫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摘其2例报告如下。  讨论:前牙反牙合伴上前牙拥挤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以往常常在矫治开始即采用拔除两个上颌第一双尖牙来矫治拥挤,结果造成后期不能完全关闭拔牙间隙或前牙不能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为此,我们对1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按反覆牙合深、浅进行分类矫治,并收到良好效果。对反覆牙合较深者先予戴上颌后牙牙合垫活动矫治器,反覆牙合解除后再改用方丝弓矫治器。利用活动矫治器双曲舌簧唇向推移上前牙,以解除反牙合。同时,由于上前牙唇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患者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早期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患者20例,采用前方牵引方法进行矫治,观察其治疗后牙颌结构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患者SNA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增大2.29,°ANB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增大2.96,°上切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患者上颌骨的生长,牙颌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一种矫治较大年龄骨性Ⅲ类错黯的良好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30例10~15岁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先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治疗,半年后用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直至咬(牙合)关系达理想状态,给予保持.结果 30例患者经两个阶段治疗后,上颌及上切牙前移,下颌向后下旋转,伴下切牙后移,随硬组织的改变,软组织发生相应改变,显著改善了骨性Ⅲ类错(牙合)的凹陷型侧貌.结论 前方牵引可使骨改建,多曲方丝弓技术可产生牙性代偿及部分牙槽骨改建,两者相结合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片段弓技术联合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在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中的矫治效果。方法对14例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胎患者,先在上颌采用片段弓技术,再重建[牙合]关系,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矫治后所有患者磨牙关系及尖牙关系均达到中性关系,覆胎、覆盖正常,面部外观明显改善。下颌骨向前调位,下面高增加。结论片段弓技术和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联合应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山东医药》2010,50(52):97-99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加载时间对生长期青少年和成人微螺钉种植体的种植成功率,寻找适合生长期青少年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加载时机。方法选择36例固定矫治患者,其中生长期青少年20例、成人16例,共植入微螺钉种植体98枚。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后在持续承载〈200 g正畸力的情况下,种植体保持稳固达1 a或至正畸治疗完成即视为成功。结果青少年组早期(植入后2周)加载成功率为68.18%,晚期(植入后12周)为93.33%;成年组早期加载成功率为90%,晚期为93.75%。青少年组早期加载成功率低于晚期(P〈0.05)。结论对生长期青少年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宜晚期加载以提高其植入成功率,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对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的矫治效果。方法对1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使用口内上颌平面垫加前方牵引装置进行治疗,通过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前牙反有效解除,上颌骨均有不同程度向前下生长,下颌骨成顺时针方向旋转生长,上下颌骨及颅骨关系更加协调,软组织侧貌及面下1/3关系明显改善。结论前方牵引矫治器矫治替牙期骨性Ⅲ类错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形态、颊廊及侧貌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为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01~2017-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接受拔牙矫治的恒牙列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矫治前后患者牙颌颅面结构变化,游标卡尺测量矫治前后上颌模型牙弓长度、宽度的变化,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测量分析矫治前后患者正面微笑像变化。分析矫治前后颅颌牙面软硬组织,牙弓宽度、长度以及正面微笑像颊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矫治后,患者SNA角、ANB角、U1-NA角、UL-E和LL-E较治疗前降低,NLA角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牙弓中段宽度(UPP)、上颌牙弓后段长度(UPD)、上颌牙弓后段宽度(UMM)和上牙弓全段长度(UAD+UPD)指标均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矫治后正面微笑像口角宽度(Ch to Ch)、正面微笑像颊廊宽度之和(BC)及正面微笑像双侧颊廊比率(BCR)水平增加,正面微笑像上颌可见牙列宽度(Va to Va)水平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PP变化与BC和BCR变化呈负相关(P<0.05);UAD+UPD变化与UL-E变化呈正相关(P<0.05);Ch to Ch变化与U1-NA和UL-E变化呈负相关(P<0.05);BC变化与SNB角呈正相关(P<0.05)。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后牙弓长度变化与侧貌凸度改善密切相关,牙弓中段宽度减少可能会引起正面微笑时颊廊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