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拔牙矫治及相关肌功能训练在改善恒牙列Ⅱ类骨面型患者正畸后微笑美中的作用。方法 20例恒牙期Ⅱ类骨面型患者,在拔牙设计,直丝弓矫治技术应用技术同时,配合相关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应用Adobe Photoshop CS7软件对矫治前后微笑相进行定点和测量(包括上前牙曲度、下唇曲度、颊廊、微笑宽度、微笑高度、上下前牙暴露量、微笑弧及上唇曲度形态等),应用SPSS17.0软件对矫治前后颅颌面结构及微笑相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治后上前牙曲度增大,颊间隙比率和上切牙比率有所增加,下切牙暴露量减少,与矫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理想笑弧和上唇曲度向上的例数明显增加,平坦笑弧和向下的上唇曲度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U1-SN角变化与上牙曲率变化呈负相关,SN-MP角变化与颊旁间隙比率变化呈负相关(P0.05)。结论恒牙列Ⅱ类骨面型患者拔牙矫治并配合微笑美肌功能训练各项微笑美指标矫治后均有所改善,其中颊廊与面下1/3高度相关,笑弧与上前牙唇倾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性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弓的形态,为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48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1例,正常牙合个体40例.分别测量其前牙弓相关指标.结果 男性Ⅱ类错(牙合)者下尖牙间宽度、下尖牙牙槽骨宽度小于正常(牙合)者,Ⅲ类错(牙合)者下尖牙区牙槽骨宽度大于正常(牙合)者,上前牙区深度、上颌前牙区深度与宽度比小于正常(牙合)者;女性Ⅱ类错(牙合)者下尖牙间宽度小于正常(牙合)者;Ⅲ类错(牙合)者上尖牙区牙槽骨宽度、上前牙区深度小于正常(牙合)者.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下颌骨前部发育受限,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上颌骨前部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评价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骀的牙颌面结构变化,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3例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矫治者为实验组,非拔牙设计;15例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矫治者为对照组,拔牙设计。两组均为矢状Ⅱ类、垂直均角骨面型,伴轻、中度牙列拥挤,年龄15~32岁(平均23.6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矫治后SNA、ANB角减小,SNB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矫治后U1-NA、L1-NB减小,U1-L1角和FMA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配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技术可通过A点后退、上牙弓整体内收及在牙弓中获得间隙来矫治骨性Ⅱ类错骀并改善其矢状向不调,并有控制下颌垂直高度,利于下颌逆时针旋转和B点前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 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Ⅱ类与骨性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患者26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拔除了4颗双尖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骨性Ⅱ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A’Ls—FH)、颏沟倾角(Pg’B'-FH)、Z角和面突角(G—Sn-Pg’)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性I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沟倾角和Z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前后两组在z角、面突角均存在差异。矫治前后两组无论组内或组间面角(NsPg'-FH)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错黯畸形患者面型影响均较大,两组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差异主要存在于颏部。面角非衡量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是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型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颅颌牙面结构变化。方法 选择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8~39(24.1±5.98)岁,尖牙、磨牙完全近中关系,ANB角平均-6.46°,SN-MP角平均33.47°。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并辅助舌肌进行功能训练。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后SNA角、ANB角、H角、上下唇突距差(Lip-Diff)增大,SNB角、U1-NA角、APDI及LL-Sn⊥FH值减少,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并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可大幅内收下牙列,有效控制下颌平面高度,协调骨性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改善成人女性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咬牙合异常及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年女性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的颅颌牙面结构变化。方法选择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年龄18~39(24.1±5.98)岁,尖牙、磨牙完全近中关系,ANB角平均-6.46°,SN-MP角平均33.47°。用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进行矫治,并辅助舌肌进行功能训练。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10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矫治后SNA角、ANB角、H角、上下唇突距差(Lip-Diff)增大,SNB角、U1-NA角、APDI及LL-Sn⊥FH值减少,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矫治技术结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并配合舌肌功能训练可大幅内收下牙列,有效控制下颌平面高度,协调骨性Ⅲ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向不调,改善成人女性骨性Ⅲ类错患者的咬异常及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Ⅲ类错患者前牙弓的形态,为其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Ⅱ类错患者48例,骨性Ⅲ类错患者41例,正常个体40例。分别测量其前牙弓相关指标。结果男性Ⅱ类错者下尖牙间宽度、下尖牙牙槽骨宽度小于正常者,Ⅲ类错者下尖牙区牙槽骨宽度大于正常者,上前牙区深度、上颌前牙区深度与宽度比小于正常者;女性Ⅱ类错者下尖牙间宽度小于正常者;Ⅲ类错者上尖牙区牙槽骨宽度、上前牙区深度小于正常者。结论骨性Ⅱ类错患者下颌骨前部发育受限,骨性Ⅲ类错患者上颌骨前部发育受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患者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平面、下颌平面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NB角平均(-3.33±1.74)°,SN-MP角平均(37.67±4.89)°。拔下颌左右第二或第三恒磨牙,配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或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矫治前后牙颌颅面变化与■平面、下颌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矫治后ANB角平均增大(1.79±1.62)°;OPP-FH平均减小(2.83±2.92)°,FH-OP平均减小了(2.25±2.13)°,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A-OPP、FH-MP、SN-MP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面高、前下面高变化与下颌平面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恒牙列骨性Ⅲ类错■患者经过合理的支抗设计,可以得到良好的矫治,患者正侧貌也可一定程度改善,■平面及下颌平面也可以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了解恒牙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单纯正畸掩饰性治疗前后(牙合)平面、下颌平面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恒牙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ANB角平均(-3.33±1.74)°,SN-MP角平均(37.67±4.89)°。拔下颌左右第二或第三恒磨牙,配合下颌颊棚区微种植体支抗或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比较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情况,分析矫治前后牙颌颅面变化与(牙合)平面、下颌平面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 矫治后ANB角平均增大(1.79±1.62)°;OPP-FH平均减小(2.83±2.92)°,FH-OP平均减小了(2.25±2.13)°,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A-OPP、FH-MP、SN-MP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前面高、前下面高变化与下颌平面变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恒牙列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经过合理的支抗设计,可以得到良好的矫治,患者正侧貌也可一定程度改善,(牙合)平面及下颌平面也可以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14.
对40名青少年女性安氏I类错<牙合>患者(高角20例,低角20例)进行牙弓宽度和面高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和Perason相关性分析.发现低角组牙弓宽度宽于高角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低角组上下颌牙弓宽度相关性较高角组显著.低角组后面高与上下颌磨牙、下颌尖牙牙弓宽度呈正相关;前面高和前下面高与上下尖牙牙弓宽度呈负相关.高角组后面高与上颌磨牙牙弓宽度、下颌牙弓宽度均显著正相关,前面高和前下面高与上颌尖牙宽度、下颌牙弓宽度显著负相关.认为高低角骨面型牙弓宽度有差异,与面高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时荣新  叶宗菊 《山东医药》2008,48(47):93-94
随机选择18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用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钉进行矫治,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矫治后SNB角、下颌综合长度(Co-Pg)增加(P<0.01), SNA角变化不明显,A点无变化.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P<0.05),下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P<0.01),下切牙唇移不明显(P>0.05).认为Twin block矫治器联合微种植支抗可促进下颌生长,同时减轻下前牙唇倾,有利于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的牙特征,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AR指数分别对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的两组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21例)矫治后的牙模型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牙特征的差异。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权重PAR总分为(0.62±0.74),非拔牙组为(0.9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PAR各分值两组均较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从牙特征方面评价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正畸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式对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矫治的实施。方法收集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患者60例,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组30例,对其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U-MPW、H-FH、H-VL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SPP-SPPW、U-MPW、H-MP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治疗后PNS-UPW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氏Ⅰ类早期恒牙(牙合)患者正畸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舌骨位置无明显影响,但矢状方向上有产生向后向下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我们对 32例拔牙矫治患者应用改良上颌唇挡加强方丝弓矫治器支抗控制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11例 ,女 2 1例 ;年龄 10~ 2 5岁。其中安氏 类错牙合 18例 (中、重度拥挤 12例 ,双牙弓前突 6例 ) ,按矫治设计均拔除两侧上下颌第一双尖牙 ;安氏 类 1分类错牙合前牙深覆盖深覆牙合 14例 ,其中青少年患者 10例 ,按矫治设计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 ,以利调整磨牙关系 ,成人患者 4例 ,按矫治设计只拔除两侧上颌第一双尖牙。所有病例均无口腔不良习惯。改良上颌唇挡的制作方法 :用直径 1.0 mm不锈钢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正常牙合的汉族老年人微笑美学特征的性别差异. 方法 筛选56名60~66岁(男女各28名)正常牙合汉族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拍摄其正面息止位及姿势位微笑照片,使用微笑美学特征测评系统CoSmileMAA1.0版软件对有关微笑美学特征的指标进行测量. 结果 老年人的息止位鼻翼宽度、微笑位鼻翼宽度、息止位上唇长度、微笑位上唇长度、息止位唇间隙、微笑位唇间隙、唇间隙变化值、息止位口角宽度、微笑位口角宽度、口角宽度变化值、上唇下缘与上切牙切缘距、下唇上缘与上切牙切缘距、微笑线比率及微笑类型存在性别差异(P<0.05);微笑时,老年女性唇间隙变化(10.7±1.9)mm较男性(11.3±1.6)mm明显,男性口角宽度变化(14.1±1.6)mm较女性(1 3.4±1.3)mm明显,男性微笑线比率0.9±0.2较女性1.1±0.5小(均P<0.05),老年女性拥有更加美观的微笑;老年女性微笑以高位微笑为主[15例(53.6%)],男性以中位微笑为主[17例(60.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3,P<0.05). 结论 正常牙合的汉族老年人微笑美学特征有性别差异,可通过改变上颌切牙长度和微笑线比率帮助老年人拥有更美观的微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前方牵引矫治后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早期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20例,采用前方牵引方法进行矫治,观察其治疗后牙颌结构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患者SNA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增大2.29°,ANB角(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与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的夹角)增大2.96°,上切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舌倾.结论前方牵引可有效促进UCLP术后Ⅲ类骨性错(牙合)患者上颌骨的生长,牙颌结构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