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研究ROR2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骨肉瘤患者和15例骨软骨瘤患者原发灶标本中ROR2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意义.[结果]①55例骨肉瘤患者标本中39例ROR2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率为70.91%, 15例骨软骨瘤患者标本有3例ROR2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12.73,P<0.05).②在有肿瘤转移的标本中ROR2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而在无转移者标本中ROR2阳性表达率为61.9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5.26,P<0.05).③ROR2在骨肉瘤Enneking分期Ⅰ期表达阳性率为22.22%(2/9),Ⅱ期表达阳性率为72.73%(24/33),Ⅲ期表达阳性率为100.00%(13/13).Ⅰ期与Ⅱ期间差异有显著性(χ^2 =5.65,P<0.05),Ⅰ期与Ⅲ期间差异有显著性(χ^2 =11.46,P<0.05),而Ⅱ期与Ⅲ期间差异无显著性(χ^2=2.84,P〉0.05).[结论]ROR2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有较强表达并可能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与内皮素(ET)血浆浓度的相关性,了解慢性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ET变化及其作用,以探讨心衰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将38例心脏病患者根据NYHA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Ⅰ级(A组)、Ⅱ级(B组)、Ⅲ级及Ⅳ级(C组).用放免方法检测其血浆ET浓度和B超检测其射血分数(EF).结果B组和C组ET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及B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但A组中EF<50%患者与EF≥50%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ET血浆浓度在慢性心衰时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NYHA分级方法结合ET的血浆浓度检测,也许更能客观评价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利于评估心衰患者的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研究抑癌基因p16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与骨肉瘤预后、分级的关系.方法:30例骨肉瘤新鲜标本,按刘氏分级法分为Ⅰ,Ⅱ,Ⅲ级;三年随访结果死亡13例,存活17例.15例正常对照骨组织.结果:①15例骨组织中阳性率73.33%(11/15);30例骨肉瘤组织中阳性率36.67%(11/30),骨肉瘤组较正常骨组p16蛋白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低(P<0.05);②13例死亡组中阳性率6.67%(1/13),17例存活组中阳性率58.82%(10/17).存活组较死亡组p16蛋白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高(P<0.01);③p16蛋白的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病理分级无关.结论:骨肉瘤的发生与p16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其表达阳性率和强度与病理分级无关,与预后相关,提示p16可作为骨肉瘤的预后判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发生以及对免疫组化特征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32例骨巨细胞瘤(GCT)进行了 8种抗体标记检测。结果 3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 CD68均为阳性反应,α-1抗胰糜蛋白酶和溶菌酶两种抗体的阳性反应均较弱;所有病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标记在瘤细胞中无阳性表达;全部病例单核基质细胞波形成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均为阳性反应,而多核巨细胞几乎都为阴性反应;PCNA增殖指数在骨巨细胞瘤虽随Jaffe 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Ⅰ级骨巨细胞瘤的PCNA增殖指数与Ⅱ级和Ⅲ级之间的PCNA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起源于骨髓干细胞,并向成纤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化;Jaffe 病理分级与免疫组化的表达不完全一致,但PCNA增殖指数对判断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肿瘤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3例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进行检测,并与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前列腺癌PCNA表达与分级、分期及预后均呈正相关(P<0.05),随肿瘤分级增高,PCNA表达呈明显上升趋势;肿瘤高分期组(Ⅲ、Ⅳ)的PCNA表达明显高于低分期组(Ⅰ、Ⅱ);PCNA高表达组(Ⅲ、Ⅳ级)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Ⅰ、Ⅱ级)。结果表明:PCNA是判断细胞增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肿瘤演变、术后随访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估计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及推测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程序化死亡基因5(PDCD5)在正常骨及人骨肉瘤中的表达规律。方法45例骨肉瘤新鲜标本,按刘氏分级法分为I级(14例),Ⅱ级(18例),Ⅲ级(13例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PDCD5表达特征,并与18例良性骨瘤组织和30例正常对照骨组织进行比较。结果46.67%的骨肉瘤组织、86.67%正常对照骨组织、88.89%良性骨瘤组织中PDCD5蛋白呈强阳性表达,骨肉瘤与良性骨瘤及正常骨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O.05)。不同刘氏分级中骨肉瘤中强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I级85.71%,Ⅱ级50%,Ⅲ级46.15%。结论在正常骨组织、良性骨瘤、骨肉瘤组织中,PDCD5的表达出现明显差异。骨肉瘤的发生及分级可能与促凋亡某因PDCD5的表汰有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bcl-2、Bax、Fas/Apo-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AL的分型、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初治AL骨髓细胞bcl-2、Bax、Fas/Ap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AL骨髓细胞中bcl-2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Bax、Fas/Apo-1基因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bcl-2、Bax、Fas/Apo-1基因表达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无显著差异;在AML亚型中,bcl-2在M4及M5中的表达高于M1、M2和M3(P<0.05);而Bax及Fas/Apo-1的表达在各亚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bcl-2的表达与初诊时的白细胞数呈正相关(r=0.44,P<0.05),与疗效呈负相关(r=-0.40,P<0.05),Bax的表达与骨髓白血病细胞数呈负相关(r=-0.39,P<0.05),与髓外浸润呈负相关(r=-0.45,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 Fas/Apo-1的表达与疗效呈正相关(r=0.34,P<0.05),与骨髓原始细胞数呈负相关(r=-0.71,P<0.05).结论 bcl-2、Bax、Fas/Apo-1基因的紊乱可能在AL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白血病的某些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膜瘤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探讨它们不同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脑膜瘤病例41例,分为良性、非典型性、恶性(WHO Ⅰ、Ⅱ、Ⅲ级)三组。用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免疫组化LDP法标记PCNA,并计数PCNA标记指数(PCNA LI)。结果:41例脑膜瘤中13例(31.7%)表达端粒酶活性,WHOⅡ级组与WHOⅢ级组高于WHOⅠ级组(P<0.05,P<0.05)。41例脑膜瘤平均PCNALI为(19.32±15.87)%,WHOⅡ级组和WHOⅢ级组较WHOⅠ级组高(P<0.05,P<0.05)。WHOⅡ级组中端粒酶活性组的PCNA LI高于无端粒酶活性组(P<0.05)。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PCNA LI呈正相关(r=8.24,r=7.05)。结论: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伴随着细胞增殖活性的增加而升高,两指标的联合应用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对于良性脑膜瘤端粒酶活性不表达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及增殖细胞抗原(PCNA)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与鉴别方法。方法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肾细胞癌EMA和PCNA表达,以及比较EMA与PCNA的阳性表达与肾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EMA在肾癌中的表达率为75.60%(62/82),主要位于细胞浆与细胞膜。EMA阳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为71.42%,高于EM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PCNA在肾癌中的总阳性表达率78.05%(64/82),主要位于细胞核,均为增殖活跃表达;其5年生存率为57.14%,低于PCNA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72.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组织中,Ⅰ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EMA阳性表达高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77、9.12、9.98,P均<0.05);Ⅰ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Ⅱ级和Ⅲ级,Ⅱ级的PCNA增殖活跃程度低于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3.86、8.42、7.95,P均<0.05)。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临床分期的肿瘤组织中EMA、PCNA的表达比较,除移动细胞癌与透明细胞癌的EMA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4,P<0.05)外,余指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8、2.39、16.94、0.71、8.04、3.01,P均>0.05)。结论 EMA和PCNA在肾细胞癌中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可作为鉴别高分期肾癌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性聋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老年性聋患者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检测,观察ABR各波出现率、潜伏期值及波间期,并以正常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结果老年聋组ABR除Ⅴ波外,两组各主波出现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老年聋组的Ⅰ、Ⅲ、Ⅳ波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的Ⅰ、Ⅲ、Ⅳ波的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波Ⅴ潜伏期均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老年聋组与对照组相比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明显延长,均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性聋患者不仅有耳蜗功能的损害,脑干传导通路也可发生病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