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用超声多普勒检查205例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双侧颈动脉。根据超声特征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餐后两小时胰岛素(2h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尿酸(UA)等指标。分析以上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四组间FPG、HbA1c、FINS、2hINS和舒张压(DBP)均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TC、LDL-C、UA、收缩压和脉压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HDL-C明显低于颈动脉正常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稳定斑块组的年龄、2hPG、TG、LDL-C及UA均高于其他组;不稳定斑块组的HDL-C均低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及颈动脉正常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TG、LDL—C、2hPG进入回归方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呈正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年龄、血压、血脂及餐后血糖等多种因素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合并MS患者在降低空腹血糖的同时,也应控制餐后血糖,更应重视血压、血脂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88例受试者分T2DM伴颈动脉硬化(CAC)组38例,T2DM无颈动脉硬化(NCAC)组35例和正常对照(NC)组15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血糖波动系数(BGFC).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C组BGFC、MAGE及HOMA-IR明显高于NCAC组(P均<0.05);CAC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BGFC 、MAGE及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52、0.360、0.336,P均 <0.05);CAC组BGFC、MAGE与HOMA-IR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1、0.362,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了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98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53例(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68例(B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77例(C组)。三组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并记录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的监测结果。结果三组收缩压、舒张压、FPG、TC、HDL-C、LDL-C、Hb 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BG、MAGE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会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与46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IMT将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0例)、IMT增厚组(28例)、斑块组(50例);将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4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6例),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MT正常组、IMT增厚组、斑块组sICAM-1水平逐步升高(P〈0.05);不稳定斑块亚组高于稳定斑块亚组(P〈0.05)。血清sI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生(≤50岁)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7例心内科<50岁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斑块形成及内膜-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斑块组相比,斑块组患者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1.85,P<0.05)、年龄(OR =1.08,P<0.01)、LDL-C(OR =1.60,P<0.05)与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男性(P<0.05)、年龄(P<0.05)、收缩压(P<0.01)、醛固酮水平(P<0.01)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密切相关.结论 多个因素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发生,早发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内膜-中膜增厚各自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7.
分析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 ,研究糖尿病与大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对 94例糖尿病患者和 6 1例非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定内膜中层厚度平均值、最大值及斑块厚度 ,并行血糖及血脂等检查。结果发现 ,糖尿病患者内膜中层厚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厚 (P <0 .0 5 ) ,斑块检出率显著增高 (P<0 .0 5 ) ,甘油三酯增高 ;非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最大值增厚 (P <0 .0 0 1) ;血糖控制较好组内膜中层厚度较低 (P <0 .0 1) ,斑块检出率低 (P <0 .0 5 )。糖尿病组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内膜中层厚度最大值呈正相关 (r=0 .32 ,P <0 .0 5 ) ,病程 <1年者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内膜中层厚度最大值呈正相关 (r=0 .78,P <0 .0 5 ) ,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 (r =0 .5 0 ,P <0 .0 5 )。结果提示 ,糖尿病、高血脂是大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颈动脉硬化以及粥样斑块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6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空腹胰岛素水平、24h尿白蛋白定量明显增加(P<0.05,P<0.01),并且随着内膜增厚程度的加重,这种增加越明显,而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P<0.05)。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餐后2h胰岛素、血脂各项指标在各组间变化不明显。内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年龄,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史的百分比,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值均有明显增高(P<0.05,P<0.01)。吸烟人数百分比、糖尿病病程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糖尿病患IMT增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这与他们存在高胰岛素血症、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有较高的尿白蛋白水平有关,IMT可作为早期观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彩超检测2型糖尿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对176例2型糖尿病和156例非糖尿病病人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狭窄程度变化。结果IMT随年龄增加而增厚(P〈0.01),相同年龄段之间比较,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增厚(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狭窄程度≥40%的发生率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粥样斑块,可以判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程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以及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与8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指标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位置及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并进行血清尿酸水平的检测.结果 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大于内膜正常、内膜增厚及有稳定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尿酸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DPN患者126例,根据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分为轻、中、重度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72 h,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血糖标准差(SD),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BMI、HbA1c及一般生化指标. 结果 MBG、MAGE、SD随着神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神经病变严重程度分别与MBG、MAGE呈正相关(β=0.249、0.196,P<0.05). 结论 T2DM患者血糖波动可能与DPN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的非糖尿病患者275例,按照HbA1c水平以三分位法分为低水平组(HbA1c≤5.6%,n=103例),中水平组(HbA1c:5.6%-5.9%,n=93例),高水平组(HbA1c〉5.9%,n=79例)。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对照组(IMT≤0.9mm),轻度增厚组(IMT0.9mm-1.2mm),明显增厚组或斑块形成组(IMT〉1.2mm)。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HbA1c高水平组中IMT〉1.2mm者共56例,占70.9%,比例大于中水平组(64例,占68.8%),大于低水平组(67例,占65%),但无统计学意义。经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心梗史、病变支数、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BMI(体重指数)等因素后,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无显著关系。结论在非糖尿病的冠心病人群中,HbA1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厚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的超声表现。方法 100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期选择100例无糖尿病史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IMT变化情况。并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IMT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病例组IMT、弹性条数(Ep)及硬化程度(β)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软斑例数最高,其次为混合斑,硬斑最少,对照组硬斑例数最高,其次为软斑,混合斑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中膜变化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内中膜无变化组(P<0.05)。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Hb A1c、FPG水平升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且软斑比例更高,高龄、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可以促进老年糖尿病患者IMT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地区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以探讨香港地区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指数。检测140例患,其中冠心病组70例,无冠心病的对照组70例。结果:在冠心病组,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外,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依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冠心病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冠心病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香港地区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率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下肢血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并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重度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大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P〈0.01,P〈0.05),MAGE、DMMG、SD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血糖及血压波动对 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并探讨DN患者血糖及血压波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60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蛋白尿组84例(UACR<30mg/g)和微量蛋白尿组76例(近半年2次以上30mg/g≤UACR≤300mg/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分析血压波动情况;采用多点血糖监测评估血糖波动 [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并分析DN与血糖及血压波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微量蛋白尿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DBG、LAGE及全天血压、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SD)和舒张压标准差(dDBP-SD)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微量蛋白尿组SDBG与24hDBP-SD呈正相关,微量蛋白尿组尿白蛋白/UACR与FBG、HbA1c、SDBG、LAGE、24hSBP、24hSBP-SD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血糖及血压波动可能增加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48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组)、51例单纯糖尿病(DM组)、5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率显著高于DM组、CI组(P〈0.05)。认为内膜增厚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可用于预测早期糖尿病脑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8.
花霞  李曦  杜利军 《山东医药》2009,49(46):93-93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诊断糖尿病(DM)颈总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超对76例DM患者(DM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NC组)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粥样斑块计数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值测算。结果DM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超过NC组(P均〈0.01),颈总动脉平均峰值流速(Vm)低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明显高于NC组(P均〈0.05)。结论高频彩超可无创、简单地行颈总动脉病变检测分析,对DM患者动脉硬化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下控制血糖漂移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1)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93例(男61例,女32例)2型糖尿病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当天佩戴CGMS,根据监测结果分为两组:血糖高漂移组(59例)和血糖低漂移组(34例)。血糖高漂移组患者继续给予CGMS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持续治疗4w。疗程结束后再次采血复测相关指标。结果(1)血糖高漂移组患者一氧化氮(NO)浓度低于血糖低漂移组[(36.57±17.08)μmol/L和(60.38±14.2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51,P=0.0017);(2)血糖高漂移组治疗后血糖漂移指标血糖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漂移幅度(LAGE)、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低于治疗前;(3)血糖高漂移组治疗后血管活性物质NO浓度升高[(36.57±17.08)和(56.83±1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4,P=0.00483);(4)在血糖高漂移组患者中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O与SDBG、LAGE呈负相关(β系数分别为-49.9198、-6.8321,P值分别为0.0001、0.0032)。结论CGMS监测下改善血糖漂移能明显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对29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3d动态血糖监测,得到反映血糖波动的指标,包括连续48 h的平均血糖水平(mean blood glucose,MBG)及其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 L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MODD),同时对患者进行认知量表的测定,包括简易智力状态量表(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加拿大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CDT),日常生活能力量表(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总体衰退量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GDS).统计分析血糖波动指标与认知量表分数的关系.结果 MMSE分数<28组的血糖波动参数(MAGE、MODD、SD、MBG)均高于MMSE分数≥28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化血红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AGE、MODD、LAGE、MBG、SD均与MMSE分数呈负相关(r值波动于-0.161 ~-0.263,P<0.01).MAGE、MODD、MBG、SD均与MOCA分数负相关(r值波动于-0.159 ~-0.265,P<0.05).校正年龄、受教育程度、糖尿病病程后,MAGE、MODD、MBG、SD与MMSE分数负相关(r值波动于-0.153 ~-0.198,P<0.05).MODD、LAGE、MBG、SD均与ADL分数正相关(r值波动于0.128~0.219,P<0.05).MAGE、MODD、MBG均与GDS分数正相关(r值波动于0.138 ~0.170,P<0.05).MAGE、MODD、LAGE、MBG、SD均与CDT分数负相关(r值波动于-0.134 ~-0.205,P<0.05).以MMSE分数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文化程度、MAGE、SD是影响MMSE分数的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对认知功能有影响,血糖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均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