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江西省农村老年人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对461名江西省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江西省农村老年人抑郁症发生率为63.50%;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其抑郁症状增加的危险性较高(OR=2.888);与男性相比,老年女性抑郁程度增加的危险较高(OR=1.787);与小学组和初中以上组相比,文盲老人抑郁程度增加的危险较高(OR=0.499)。结论江西省农村老年抑郁症发生率较高,躯体患病者、女性和文盲老人是抑郁的高发人群,应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乡老年人高血压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分析北京市城乡老年人血压与应用抑郁量表(CES-D)检测出的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于2000年对一个流行病学队列研究人群2 656例老年人进行血压测量及CES-D的检查,同时进行人口学因素及慢性病情况的调查。结果2 656例老人平均收缩压为(141.16±23.88)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舒张压为(80.28±12.15)mm Hg。CES-D平均得分(6.89±9.05)分。其中有抑郁症状者362例(13.6%)。收缩压≥160 mm Hg者抑郁发生率为16.9%,舒张压≥90 mm Hg者抑郁发生率为18.4%,分别显著高于收缩压<160 mm Hg者(12.8%)和舒张压<90 mm Hg者(12.2%),分层分析显示,女性、年龄<75岁、不吸烟的老人收缩压及舒张压增高者抑郁症状出现的比例增大;居住于城市、非文盲、已知有高血压史、高血压史10年以上的老人收缩压增高更易出现抑郁症状;而居住于农村、文盲、高血压史小于10年的老人舒张压增高更易出现抑郁症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增高、慢性病史、女性、文盲、农村老人易患抑郁。结论老年人血压增高与抑郁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深圳市老年外来人口的心理健康和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分层随机抽取的深圳市老年外来人口1 260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了解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以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或躯体化等任一因子≥2分为阳性筛选条件,深圳市老年外来人口心理异常总阳性率为58.9%,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1.8%。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项因子分均≥2分占8.9%。因子分≥3分检出率排名前3位的是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年龄越大、非在婚、有慢性疾病、睡眠状况不佳、自觉精神压力大者SDS得分越高,是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深圳市老年外来人口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抑郁、焦虑症状较普遍,需对老年不在婚女性和存在身体健康问题的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慢性疾病(简称慢病)及老年综合征的患病情况,为优化和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2—5月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4个社区自愿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慢病、老年综合征和躯体功能等。结果共1187例老年人接受调查,中位年龄76(65~98)岁,平均(75.7±7.0)岁;其中男性561例,女性626例。受访老人中,最常见的慢病依次为高血压病[611例(51.5%)]、骨关节病[439例(37.0%)]和糖尿病[251例(21.1%)];至少患有1种慢病者为1016例(85.6%),至少有2种者(共病)为676例(57.0%),有3种及以上慢病者为345例(29.1%)。受访老人中,97.2%(1154例)的老年人至少有1种老年综合征,患老年综合征中位数为4种(0~12种)。慢病数量与老年综合征数量呈正相关(r=0.360,P=0.000)。慢病≥3种的老年人与慢病3种的老年人比较,躯体功能较差(χ~2=21.56,P=0.000)。老年综合征数量与老年人Barthel ADL评分呈负相关(r=-0.438,P=0.000),而慢病数量与其相关性则较小(r=-0.140,P=0.000)。结论社区老年人患有共病和老年综合征的比例均较高,且二者数量呈正相关。老年综合征较慢病对老年躯体功能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长沙市6个社区460名≥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33.5%,不同性别、文化、婚姻状况、职业、经济收入、健康自评及居住状况之间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自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是老年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长沙市社区老年贫困弱势群体是发生老年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应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6.
<正>老年抑郁症(late-life depression,LLD)是常见的老年精神障碍之一,在我国,超过32.55%的老年人有抑郁症状[1]。随着老龄化的程度增加,LLD带来的疾病负担将继续增加。与年轻人群抑郁症相比,LLD表现出更多的躯体症状和认知缺陷[2],提示LLD是抑郁症中的一个独特亚组。探究LL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其诊断和治疗。LLD具有低到中等的遗传度。抑郁症双胞胎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男性在75岁时抑郁症状的遗传度为28.6%,女性为34.7%,男性和女性抑郁症状的遗传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中文版老年抑郁量表(GDS)了解金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金华市婺城、金东2个行政区域各4个社区748名≥60岁社区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其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老年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9.01%,GDS总分平均(7.70±3.58)分,女性及农村老年人的抑郁症状表现更为明显(P<0.05);经济状况、性别、居住地、兴趣爱好、获取知识途径及有负性生活事件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0.41;结论金华市社区老年人抑郁水平较高,应加强健康状况、社会心理、个体行为干预以有效预防老年人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住院患者躯体疾病伴抑郁症的特征及抗抑郁治疗对躯体疾病的影响。方法住院期间出现不能用器质性疾病解释、与辅助检查不符的躯体症状者行抑郁自评量表(SDS)检查进行初筛,SDS评分≥50分者入选为抑郁组,SDS评分〈50分者入选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于第0周及第4周时测定血压、血糖;抑郁组于第0周(即治疗前)及第4周时(即治疗后)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量表检查。确诊抑郁症者给予帕罗西汀(赛乐特),每天20mg治疗。结果(1)老年住院患者伴抑郁症患病率为26.2%,其中轻中度抑郁为21.9%,重度抑郁为4.3%。(2)老年躯体疾病伴抑郁症的心境障碍体验不丰富,而躯体化表现突出(如神经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心血管症状等),但无特异性。(3)不同躯体疾病伴抑郁症的患病率不同,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多(32.1%)。(4)抗抑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及HAMD评分,且对血压、餐后2h血糖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结论老年住院患者伴抑郁多为轻中度抑郁,其抑郁症状易转化为躯体症状,把抑郁表现归诸为内科疾病,夸大躯体疾病,抗抑郁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躯体化症状,促进躯体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的现状,分析老年ADL与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GD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对111名老年人进行测查.结果 85.4%的老年人ADL完全正常,14.4%的老年人出现功能下降,没有功能明显障碍者;男女受损存在显著差异;年龄增高导致ADL下降,75岁以上组与50~55岁和60~64岁组显著差异;抑郁与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S)关系显著,抑郁可预测ADL,IADLS可预测抑郁.结论 老年人ADL较好,女性ADL受损低于男性,年龄越高ADL受损越严重,65岁是ADL下降的转折年龄;抑郁程度的加重会导致IADLS受损增多,IADLS受损也会导致抑郁程度的加重;抑郁与ADL有较弱的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 根据WHO对于老年人年龄的界定标准,年龄≥65岁的老年人进入老年期。世界各国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寿命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年龄≥60岁可视为老年期。我国2005年11月全国1%抽样人口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年龄>60岁的老年期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1.03%,而年龄>65岁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004亿,占总人口数的7.69%。老年人不仅是抑郁和痴呆的高发人群,也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老年人抑郁和痴呆与潜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需要引起神经内科和老年医学科医务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居住在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老人的心理卫生状况,促进老年公寓服务的改进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居住在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整群随机抽样.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老年抑郁量表(GDS)为筛查工具,确诊入选病例.调查抽样人群的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同时对基本信息和老年人常见疾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本组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85.4%(76/89),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加重的因素是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老年公寓居住的满意度.结论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和加强对居住在老年公寓脑卒中患者的预防和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老年人群生活行为方式对抑郁状况发生的影响及相关程度.方法 连续选取758例西安地区60岁及以上躯体相对健康的老年人群进行抽样调查,同时检测其生活行为方式并利用老年抑郁量表(GDS)检测老年人抑郁状况.结果 ①西安地区老年人中抑郁状况的发生与老年人的性别、文化程度和工作类型有关(P<0.05).②吸二手烟、做家务、睡眠习惯、饮酒及生活规律与老年人抑郁状况发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吸二手烟和做家务情况与老年人抑郁状况发生呈正相关(OR>1),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和睡眠习惯与西安地区老年人抑郁状况的发生呈负相关(OR<1).结论 西安地区老年人生活行为方式对其抑郁发生有一定影响,应改善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预防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居家不出(homebound)老年患者的6年前后的一般状况、躯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探讨老年人的自然转归情况。方法对唐山市5个社区确定为居家不出的老年人275例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基本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抑郁量表等测量该人群的身心状况等。结果与6年前比较,婚姻状况变化主要体现在丧偶,经济收入增高,对经济状况满意程度增高;同时日常生活能力、躯体变化、孤独感等呈恶化趋势(P<0.001)。结论在自然转归条件下,老年居家不出人群随年龄增长其日常生活能力、躯体状况恶化,心理状况在健康自评、孤独感方面恶化,应引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乃至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吉安市老年人抑郁特点及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了240名老年人。结果 (1)吉安市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34.6%,其中中重度抑郁占5.0%;农村老人抑郁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常有小病、敬老院养老方式是吉安市老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P<0.05);社会支持对老年人抑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可以预测老年人抑郁14.4%的变异量。结论重点关注农村、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丧偶、养老院和低收入老人等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构建老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降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老年住院COPD病人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老年住院COPD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抑郁,这种不良情绪对预后影响较大,它可以影响治疗效果,加重病情,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治疗依从性差及增加医疗费用。然而医护人员对抑郁症状的识别率低,对抑郁引起的负面影响认识远远不足。本组随机选取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60岁以上并已被临床医师确诊的COPD患者68例,男性26例,女性42例,按联合国卫生组织划分年轻老人(60-74岁)40例,老老年人(75-89岁)28例,配偶情况:健在54例,丧偶14例,既往无精神病史。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SDS),该量表由20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代表一种症状,按照发…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骨关节病的康复是康复医学和老年病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老年人骨关节病的发病十分广泛,同时由于它直接损害运动功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和行动能力,又妨碍老年人从事健身运动,加重了老年人的运动不足,使很多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疾病等易于发展加重。如老人被迫卧床,更可以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乡老年期痴呆患者205例三年随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老年期痴呆对老年人生存的影响。方法 1997年采用2阶段法对北京城乡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进行痴呆患病率调查,2000年对该人群全面随访并进行3年的死亡追踪。结果 1997年基线调查共2788人,2000年访到2721人,其中存活2307人(82.7%),死亡414人(14.9%),另因搬迁等失访67人(2.4%),以追踪到的2721例为纵向预后分析样本,年死亡率为3.79%(标化)。205例痴呆老年人3年中死亡101例,累计死亡率高达42.46%(标化),约为非痴呆患者的5倍。在痴呆患者中性别间的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农村地区及75岁以上高龄痴呆老人死亡率增加。但75岁以下低龄痴呆患者及阿尔茨海默型痴呆对生存的影响更大,伴有躯体功能障碍的痴呆老人死亡率增加。结论 痴呆是影响老年人生存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8.
神经内科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神经内科门诊416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神经内科门诊中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合并焦虑和躯体化。其中抑郁合并焦虑的比例占27.16%,躯体形式障碍占16.35%。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国成人常模(抑郁2.83±0.75/2.22±0.65,强迫2.78±0.64/1.62±0.58,焦虑2.60±0.66/1.39±0.43,躯体化2.61±0.63/1.37±0.48,P分别<0.001)。结论神经内科门诊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在对神经系统疾病进行诊治时,应关注该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抑郁,强迫,焦虑和躯体形式障碍。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显著增加。据国家老龄委估计,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的老人2亿,我国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老年人群是一个庞大而有特殊生理特点的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退化,慢性病发病增多。老年病是年老体衰、认知障碍、共病失能的一种状况,多种慢性病可以造成老年人出现同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抽样调查北京地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4年抽样调查北京地区≥60岁人群1865人,根据问卷调查及临床医师检查进行MCI诊断,分析其中资料完整的1750人的MCI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结果①1750人中,患MCI203例,患病率为11.6%。其中≥75岁者的患病率(123例,15.7%)高于〈75岁者(80例,8.3%);文盲(130例,17.5%)高于非文盲(73例,7.2%);农村(92例,19.4%)高于城区(111例,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虽然女性患病率(111例,12.3%)高于男性(92例,10.8%);无配偶的老人(77例,13.7%)高于有配偶的老人(126例,1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卒中病史中,仅卒中对MCI患病率有影响(χ2=18.853,P=0.000)。经年龄、性别分层后,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对年龄〈75岁、≥75岁及不同性别人群的MCI患病率仍无明显影响(P〉0.05);而卒中可增加老年男性(χ2=16.858,P=0.000)、女性(χ2=4.531,P=0.045)及〈75岁(χ2=33.024,P=0.000)人群MCI的患病率。③随着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卒中疾病种类的增加,在男性(χ2=11.119,P=0.004)和〈75岁人群中(χ2=6.117,P=0.047),MCI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OR:2.134,95%CI:1.459~3.120)、居住在农村(OR:2.084,95%CI:1.502~2.893)、≥75岁(OR:1.853,95%CI:1.342~2.559)及文盲(OR:2.178,95%CI:1.517~3.128)是MCI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是老年人群患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75岁人群及男性老人,预防卒中对预防痴呆的发生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