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骨盆恶性肿瘤保肢和重建在其肿瘤学和再造学观点上仍存在争议。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盆稳定性的效果,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减少复发。 方法:纳入2002-04/2008-06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臼周围肿瘤患者33例,均行肿瘤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其中18例(软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配合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工假体置换后进行骨盆功能评定,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4级。 结果及结论:2例患者分别于人工假体置换后4,6个月死亡;31例置换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2.5个月,其中7例软骨肉瘤复发,其他病例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0例。均能保留患肢大部分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结果提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Ewing肉瘤抗肿瘤药物治疗有效者保肢率高,局部复发率低;软骨肉瘤复发率高;髋臼周围肿瘤手术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10月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17~65岁,平均38.5岁。股骨远端22例,胫骨近端7例。骨肉瘤16例,骨巨细胞瘤(II~III级)7例,软骨肉瘤3例,孤立性骨转移瘤1例,纤维肉瘤、尤文氏瘤各1例。对肿瘤进行广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后,采用定制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重建;根据病理类型同时采用辅助化学、放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6年,3年生存率为79.8%,5年生存率为63%;2例假体断裂,1例假体松动,2例软组织肿瘤复发接受截肢手术。MSTS评分显示肢体功能优8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79.3%。结论 对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肿瘤型假体能保留良好的关节功能,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髋臼恶性肿瘤切除重建的主要目的是在安全边缘切除肿瘤并最大限度获得骨盆稳定及下肢行走的功能。既往多是通过MRI、CT、X射线片等二维资料评估切除范围,具有相当的主观性,缺乏术前设计。计算机三维重建可从整体及各个切面评估肿瘤侵蚀范围,从而做到精确确定肿瘤切除的范围。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髋臼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1例髋臼血管肉瘤患者,应用薄层CT扫描获取病变部位的二维数据,计算机三维重建解剖学模型,设计截骨范围、个体化髋臼假体及模拟手术过程。按照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案切除髋臼肿瘤组织,采用异体半骨盆+个体化全髋关节置换重建骨盆环及右髋关节。 结果与结论:异体半骨盆+个体化全髋关节置换后2个月患者开始扶拐患肢不负重行走,6个月患者行走步态基本正常,右髋关节活动良好,无疼痛不适。置换后X射线片提示人工假体与骨盆匹配良好。置换后仅右髋关节外侧有少许皮肤麻木,无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提示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髋臼周围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它使手术治疗提升到个体化治疗阶段,使手术更精确、更可靠、更方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下肢的不等长可以影响肢体保肢手术的疗效。即便是在手术中可以通过术中透视监测,如何做到手术后肢体的等长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尤其是髋臼区域恶性肿瘤的保肢术,。计算机辅助下,导航技术的发展,使手术中在导航的指导下,精确截骨,准确安放假体,减少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术后下肢的不等长有了可能。 目的:回顾总结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的指导下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术的疗效。 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有11例骨盆髋臼区的恶性肿瘤病人,肿瘤切除后用定制型的假体重建。其中,8例病人(5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33岁(24-56岁),进行常规的保肢手术。在此8例病人中,有6例病理诊断为软骨肉瘤,还有两例为骨肉瘤。另外的3例病人(1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42岁(35-49岁),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在此3例病人中,有2例病理诊断为软骨肉瘤,还有1例为骨肉瘤。所有的骨盆恶性肿瘤的切除范围位于髋臼周围区(骨盆II 区)。所有病人手术后予以临床、影像学检查并予以下肢保肢功能的MSTS 评分。平均随访期32月(12-60月)。 结果:经常规手术的8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7.6小时(6-10小时),平均失血量2400ml(1500-3500ml)。有1例病人因肺部转移而在手术后3年死亡,1例病人因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除去这2例病人,术后有3例病人的髋臼假体的移位超过2cm而形成下肢不等长。MSTS评分平均20.3分(68%)。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3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8.3小时(7-10小时),平均失血量2100ml(1000-3200ml)。术后没有病人的髋臼假体的移位超过2cm而形成下肢不等长。MSTS评分平均21.7分(72%)。 结论: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的指导下,进行髋臼区恶性肿瘤的保肢手术,可以精确截骨,准确安放假体,减少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术后下肢的不等长, 提高患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CT扫描所得DICOM数据在Mimics软件中的运用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的“金标准”。 目地:探索一条可行的计算机辅助手术途径。 方法:将骨盆肿瘤病例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包含髂血管的全骨盆几何模型,并按Enneking and Dunhan提出的标准分型,该病例为TypeⅡ型。利用mimics软件的三维重建全骨盆几何模型的各项数据进行术前测量,设计肿瘤切除范围,并进行模拟肿瘤切除假体置换。 结果与结论:利用mimics软件重建的全骨盆三维几何模型可准确反映骨盆的三维立体结构和预测肿瘤的大小,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精确测量出相关的各项指标。为定制假体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数据,有效实现了骨盆肿瘤广泛切除特制假体置换术的模拟。结果提示Mimics软件重建的包含髂血管的全骨盆几何模型可立体直观显示骨盆内部解剖结构并明确肿瘤分型。Mimics可以为术前设计和手术模拟提供快捷、便利、精确、可重复运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起源、影像学特点、病理分型及治疗等,以梳理并巩固对此疾病的诊治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行开颅手术切除。结果术后肿瘤全切除,病理提示右侧颞叶软骨肉瘤Ⅰ~Ⅱ级。术后病人恢复良好,行辅助放疗,随访3年,未见复发。结论颅内原发性软骨肉瘤病例罕见,影像学难以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放疗可消灭残余病灶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颅内软骨肉瘤的综合治疗(附八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软骨肉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对8例颅内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病理及显微手术+放射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高分化软骨肉瘤5例,间叶件软骨肉瘤2例,黏液件软骨肉痛1例.手术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人部分切除1例.随访6个月-3年,肿瘤全切除的5例患者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9个月和12个月时复发,行放射治疗,生存良好;1例于术后18个月时复发,末行任何治疗,于术后24个月时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即行预防性放射治疗,随访至今分别随访28个月、33个月,未见肿瘤确切复发.肿瘤未全切除的3例患者术后早期1个月内即行放射治疗,肿瘤体积未见明确增大,随访至今,2例患者生存良好,1例患者失访.结论 颅内软骨肉瘤虽属颅内恶性肿瘤,但经过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患者可获得较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肉瘤的传统治疗以截肢手术为首选,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以及人工关节假体制作工艺和材料学的进步使保留肢体功能成为可能。 目的:观察人工肿瘤假体在股骨下端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者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9例股骨下端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行肿瘤段广泛性切除或根治性切除,然后进行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膝关节,置换前后均行新辅助化疗。 结果与结论:9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6~72个月。无瘤3年生存者8例,无瘤5年生存者6例,5年总生存率为66.7%。其中6例患肢屈伸活动均可达到0°~100°,3例患肢屈伸活动为0°~70°。根据Enneking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6例,良2例, 可1例。随访未见与材料有关的炎症和排异反应。结果说明该人工肿瘤假体置换后能重建膝关节结构,使膝关节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胫骨近端是骨肉瘤第二个好发部位,由于其缺乏肌瓣的解剖特点,保肢手术后容易使重建的假体直接暴露于皮瓣下,缺乏合适的软组织覆盖,引起皮瓣坏死、感染发生。 目的:观察胫骨近端骨肉瘤瘤段切除后,腓肠肌内侧头旋转覆盖软组织缺损,重建伸膝装置的效果。 方法:纳入2001-01/2008-06经病理确诊的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27例,按Enneking分期均为ⅡB期。采用骨肉瘤的新辅助化疗方法(Bacci,IOR/OS-N4)治疗后,切除瘤段,定制假体重建,采用内侧带蒂腓肠肌肌瓣旋转覆盖缺损软组织并重建伸膝装置的保肢方法。按MST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期53.1个月。27例患者中2例(7%)因肺转移在重建后2年内死亡;1例(4%)因重建后感染,最终行截肢术。24例保肢成功的存活患者未发生肿瘤复发及肺转移,MSTS评分平均25.1分。结果提示采用瘤段切除,定制假体重建,内侧带蒂腓肠肌肌瓣旋转覆盖缺损软组织并重建伸膝装置的保肢方法,结合新辅助化疗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近期重建效果良好,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与预后(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间在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手术以颅底外科硬膜外入路为首选.配合放射治疗.结果 7例患者共施行8次手术治疗.术后肿瘤全切除者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所有患者术后神经系统损害均未加重.病理为粘液性软骨肉瘤3例,间叶性软骨肉瘤4例.粘液性软骨肉瘤经手术及放疗后无死亡,生存26~123个月.而间叶性软骨肉瘤术后平均生存期仅12.75个月.结论 颅底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是颅底软骨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粘液性软骨肉瘤治疗效果较间叶性软骨肉瘤佳,尽量全切除肿瘤结合放疗可获得较好预后.问叶性软骨肉瘤预后极差,复发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肿瘤切除同种异体单髁移植重建的可行性及其初步结果。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8年8月间行股骨远端肿瘤切除、新鲜深冻同种异体单髁重建修复骨缺损的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12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股骨内髁者5例,位于股骨外髁者7例。8例是骨巨细胞瘤,其中2例就诊时伴有病理骨折;3例骨肉瘤和1例低分化纤维肉瘤。术前进行MRI和/或CT检查,明确肿瘤的范围确实小于半侧股骨髁。骨肉瘤和纤维肉瘤的患者接受术前3个疗程和术后6个疗程的化疗。骨巨细胞瘤患者术中未进行辅助处理。术后标本的边缘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患者采用X线片或CT进行随访。采用骨骼和肌肉肿瘤协会的评分系统对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7-66个月(平均35个月)。无患者死亡。在最近的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出现局部复发或者转移。未出现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或者感染。钢板也无松动或者断裂。所有患者的移植物均在位。3例患者出现软骨下骨塌陷和关节退变,但是功能良好。3例患者出现膝关节不稳。在30点满分的MSTS评分中平均为26点。结论:对于病变限于股骨单髁的骨巨细胞瘤和化疗后具有清晰边界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充分切除肿瘤的基础上,进行同种异体单髁移植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以往采用二维图像资料如X射线片、CT、MRI扫描等进行骨关节病手术设计,在反映骨关节病变严重程度、病变位置和畸形情况等方面不全面、欠准确,而且缺少直观性。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快速成型技术辅助骨关节伤病手术治疗的新方法。 方法:按反求工程的基本原理,采用医学CT/MRI扫描获取106例骨伤病患者骨骼二维图像资料,采用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建立骨、关节解剖模型,将骨、关节解剖模型输入CAD软件进行精确分析,进一步采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骨关节原型进行实物原型分析,然后将骨关节解剖模型输入计算机进行外科手术过程设计、预演,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外科手术辅助模板、个性化植入物等,最后精确实施骨关节外科手术。 结果与结论:31例骨关节畸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的解剖外形和功能;17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31例骨折患者术后3~6个月获得骨折愈合;7例个性化假体和8例内固定重建肿瘤切除后骨缺损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器械断裂、假体松动和肿瘤复发;12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术后恢复正常髋臼包容和良好髋关节功能。提示计算机辅助技术可应用于骨关节畸形精确数字化矫形,设计个性化假体,辅助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疑难假体置换,辅助特殊疑难骨折、关节内骨折、陈旧性骨折复位、固定,骨肿瘤的个性化切除设计、结构与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3.
颅底软骨肉瘤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提高对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分析9例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经过,治疗和愈后。结果 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到5例,术后半年内死亡2例,1例术后9年复发再次手术,随访到首次术后15年。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虽属颅内恶性肿瘤,如能早期发现,采取手术切除加放疗等综合治疗,部分病人仍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10年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显微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颅底软骨肉瘤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结果颅底软骨肉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或颅神经受压症状。完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11例病例诊断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另4例为黏液型软骨肉瘤。术后9例患者进行放疗,1例进行伽马刀治疗。术后随访13例,复发3例,死亡1例。结论颅底软骨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与颅底重要血管神经关系密切,显微手术争取全切是治疗颅底软骨肉瘤的关键,术后辅助放疗是延缓其复发的常用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15例经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病例,探讨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患者中男8例,女7例。临床表现:耳鸣、耳聋2例,面部麻木10例,头痛13例,肢体乏力、行走不稳12例;外展神经麻痹5例,后组颅神经麻痹3例,肢体轻瘫6例,共济运动障碍8例。术前行CT检查及MRI检查。肿瘤最大直径为3.0~6.0 cm。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切除。手术后病理证实:脑膜瘤8例,胆脂瘤2例,三叉神经鞘瘤2例,大型听神经瘤1例,软骨肉瘤1例,脑转移瘤1例。结果脑膜瘤8例中SimpsonⅡ级切除5例,SimpsonⅢ~Ⅳ级切除3例;胆脂瘤2例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1例;听神经瘤1全切除;软骨肉瘤1例行大部切除;脑转移瘤1例全切除。术后感觉性失语:1例胆脂瘤患者术后出现,1个月内恢复。第Ⅲ颅神经麻痹1例,第Ⅴ颅神经功能障碍2例,周围性面瘫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1例。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可以近距离暴露肿瘤,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1994-01/2002-12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骨病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13~57岁;股骨远端32例,胫骨近端13例;骨肉瘤27例,骨巨细胞瘤1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转移瘤1例,韧带样纤维瘤1例,软骨肉瘤1例。均采用国产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铰链式膝关节假体24例,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21例。参照骨肿瘤保肢术后肢体功能评价标准(MSTS93),对生存患者的肿瘤型膝关节假体功能进行评分。45例患者平均随访64.9个月(12~156个月),末次随访30例患者生存,15例患者死亡,其中骨肉瘤14例,骨转移瘤1例。8例发生与假体相关并发症,7例行翻修术,1例截肢。30例无瘤生存患者国产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的1年生存率为96.67%,5年生存率为86.40%,10年生存率为62.7%;膝关节周围肿瘤型假体的总体平均评分为20.23分(7~27分),优9例,良14例,中5例,差2例,患者肢体功能总的优良率为76.7%。提示采用国产肿瘤型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能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和假体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内固定重建技术及其预后。方法 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11例颈胸段脊柱(C3-T4)骨肿瘤患者实施全脊椎切除术。其中原发性骨肿瘤9例,包括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转移性肿瘤2例,原发灶来源于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各1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行单椎节切除9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经一期或二期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与内固定重建。前路采用钛网/植骨加Orion、Zephir等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SUMMIT、Vertex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年至4年,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7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2年局部复发,1例骨巨细胞瘤1年后局部复发,但神经功能无下降。其余患者均在进一步随访中。结论 可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侵犯部位、患者对手术耐受力、预期寿命等选择相应的颈胸段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全脊椎切除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颈胸段脊柱原发性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及风险,应注意熟悉局部的解剖结构,防止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鞍旁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2月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的7例鞍旁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4例,Ⅱ级2例,Ⅳ级1例。术后3例出现暂时性面部感觉异常,3例暂时性第三神经麻痹,1例永久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脑积水。术后病理示脑膜瘤5例,软骨肉瘤1例,神经鞘瘤1例。术后随访3~12月,中位数5个月,无复发或死亡。结论 对于合适的鞍旁肿瘤病人,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颅内软骨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自2004年1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例软骨肉瘤患者诊治过程.4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6~36岁,平均31.3岁.肿瘤体积0.6~25.4 cm3,平均13.8 cm3;边缘剂量15~20 Gy,平均17.3 Gy;中心剂量30~40 Gy,平均35 Gy;靶点数4~19个,平均10个.本组随访时间5~28个月,平均14.5个月. 结果 1例左侧乳突及颈静脉孔区患者及1例鞍区患者治疗后分别随访19个月、9个月,肿瘤未见增大,生存良好;1例右侧眶颅沟通患者随访28个月后复发,后两次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于伽玛刀治疗后56个月死亡;1例左侧鞍旁患者治疗后5个月肿瘤复发,伴脑积水,随后失访.4例均未出现任何与伽玛刀治疗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伽玛刀治疗定位精确度高,疗效可靠且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可作为术后残留软骨肉瘤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海绵窦区肿瘤的临术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及结果,结果,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1例,术中因严重出血而终止手术1例,术后症状改善5例,无变化5例,加重并出现新的症状2例,死亡1例(为鞍区横纹肌肉瘤病人)。术后随访3-23个月,平均11个月,存活病人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操作是海绵窦区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应以病人生存质量为前提,不必盲目追求全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