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世医得效方》一书是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公元1277年-1347年)于1337年写成,1345年初刻刊行的.危亦林,字达斋,江西省南丰人,出身于世医之家.他从小勤奋好学,弱冠而继承祖业,学有渊源,博览医经,深通医术,精通各科,擅长正骨科,曾授于南丰州医学教授,撰有《世医得效方》一书.  相似文献   

2.
《世医得效方》的骨伤科成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元代五代业医世家之后危亦林编纂的<世医得效方>于公元1345年刊行,此书新的学术观点不多,而骨科成就凸现,以下就骨科成就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危亦林是我国元代著名医学家,他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危氏将五世家传的经验方,以"依按古方,参之家传"的方法,历时10年,编写成重要医学著作《世医得效方》。现整理危亦林治疗儿科疾病方剂309首,对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数据统计并加以整理,旨在分析危亦林治疗儿科疾病的处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4.
危亦林杂病治疗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亦林杂病治疗经验举隅刘晓庄(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危亦林,杂病,学术经验元代著名医家危亦林,精于辨证论治.善将深奥的医学理论从平淡的方证阐述中引申出来。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临床治疗经验。在《世医得效方》中。危氏运用当时比较成熟的...  相似文献   

5.
四、危亦林与《世医得效方》危亦林,字达斋。元代,我省南丰州(今南丰县)人。生于公元1227年(元·至元十四年),卒于公元1347年(元·至正七年),享年七十一岁。曾任南丰州医学教授。他家五代都是医生,高祖云仙游学东京(今河南开封),遇三国时名医董奉二十五代孙,授以大方脉科(内科),回家后医道大行。伯祖于美从临江刘三点和新城陈某学习妇人科,又从杭州团马骑学习正骨兼金镞科(骨伤科)。祖父碧崔随黎川周伯煦学习小方脉科(儿科)。伯父熙载从福建  相似文献   

6.
危亦林     
危亦林,字达斋,元代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卒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享年70岁。 危亦林出生于一个世医之家。其高祖危亦仙游学东京,曾遇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二十五世孙,授以大方脉(内科),回家后遂以医名当时。传临江刘三点及建昌路新城县陈姓的妇人科,又传杭州田马骑的正骨和金镞科。祖父危碧崖,传黎川大磜周姓小方脉(小儿科)。伯父危熙载,传福建汀州路程光明眼科。危亦林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自幼受到医学的熏陶,对他后来成为一个医学家,必然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元代著名医学家危亦林及其著作《世医得效方》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概括评析.根据中国知网、维普、中医药在线及万方等医药期刊数据库,以“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主题词入口,共检出自1983年到2011年相关文献共30篇,按照现代对危亦林及《世医得效方》学术思想的评价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综合.发现危亦林在世界上首创悬吊复位法,发明架复位法,创新了麻醉方药;在骨伤科用药上具有特色,骨折康复和伤科预后卓有贡献,在针灸、刮痧疗法、眼科及杂病治疗方面颇有特色;方剂学方面取得成就,参附汤、天王补心丹、玉屏风散、归脾汤、二妙散等活跃在现代临床;《世医得效方》早年就传至日本、朝鲜并对其骨伤学形成了影响,脊椎骨折复位及固定术技术等使中医正骨在中世纪流传至西方.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突出成就主要是骨伤科方面的贡献,其中还有的是当时国际领先的成就,在中外形成了重大影响.现代学者对此作出探讨,对发掘医学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医得效方》,系元代江西南丰医学教授危亦林(1277—1347)所编著。该书乃取平时所用古方,验而无失者,并与其家传五代以来得之师授者,类萃而成。于至正五年(1345年)刊行。书中按元代医学科目编纂,分十三科记述,其中对骨伤科病症治疗,尤多发挥,在针灸疗疾方面,亦有不少  相似文献   

9.
浅论危亦林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亦林,字达斋,生于公元1277年,卒于1347年,享年71岁,江西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危氏出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熏陶,危氏自幼读儒书,年长学习医学,随其伯父等学习诊病按脉,潜心学练,继承了世  相似文献   

10.
脊柱复位架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7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是临床常见创伤之一。笔者根据元代医家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所载悬吊复位法的原理,自制了一种脊柱复位架。自1987~1990年有选择地采用该架治疗胸腰椎  相似文献   

11.
熊延熙  丁舸 《光明中医》2016,(20):2944-2946
总结文献资料,阐明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的学术特色。元代旴江医家危亦林实践经验丰富,临床辨证精准,诊治技术全面。危氏承前继后,勇于创新,既奉献家传秘方,又结合临床用方,著成《世医得效方》一书,书中对骨伤科治疗和预后上卓有贡献;组方用药配伍精当;在眼科、喉科等疾病的治疗及灸法、敷药等方面也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骨伤科学术内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世医得效方》有关内容,结合临床阐述了危亦林骨伤科整复、麻醉、手术、用药方面的学术内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3.
从骨伤科诊断治疗运用等方面探析元代名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有关骨伤科的治法,探析中医骨伤治疗上的特色与优势,文章对危亦林的学术思想有较为系统的整理,并从"脉""内服""外治""酒""麻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对引起深入讨论古代骨伤科学术有益,为中医骨伤治疗的现代临床实践提供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相鲁闽 《河南中医》2012,32(5):590-590
危亦林,字达斋,元代医学家,江西南丰人,大约生于公元1277年,卒于公元1347年,世以医为业,官本州医学教授.根据家传数代的医疗经验以及古代名医方药,危亦林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编成《世医得效方》二十卷,是书积其高祖以下五世所集医方,凡八种:一大方脉科,九十一门,二小方脉科,七十一门,三风科十门,四产科兼妇人杂病三十三门,五目科十二门,六口齿咽喉科六门,七正骨金簇科二十九门,八疮肿科二十四门,附孙真人养生法,针灸科散附各科中,有目无书.  相似文献   

15.
<正> 天王补心丹,是治疗心悸、健忘、失眠的著名方剂,根据谢观编纂的《中医大辞典》认为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但作者近来在整理敦煌卷子古医书过程中,于唐人书写的佛经发现名为“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补心丸方”(以下略称为“奉宣补心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的眼科     
中医的眼科,相传创始于华佗,但无籍可考。银海精微舊本题唐孫思邈撰,而唐宋文艺志皆不著錄,当非孫氏所撰。大概自宋分十三科后,始有專书。龙木论可能是中国第一部眼科书籍,宋嚴用和济生方有目病论治,金刘元素六书有眼论,但都是片面的、孤立的,不能成一家言。至元危亦林引经據典,强调五轮八廓之说,分眼病为内障二十三症;外障四十五症,可算是中医眼科的初步總结。明朝眼科学又迈进了一步,如倪维德病机啓微,把眼病分为一十八因,每因總结其症候(?)并举方治与手法。徐春甫古今医统,不过充实了危亦林五轮八廓之说,并增證为七十二,同时对五轮八廓之说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周利  贾成祥 《河南中医》2004,24(12):84-84
元代著名方书《世医得效方》,是由出身于五代世医之家的危亦林编撰而成。该书除载有经验古方以外。还详述了家传秘方及医疗绝技,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近来。笔者参加了该书的校勘工作,书中某些词语颇令人费解。笔者参阅了一些医籍文献,对几个难解词语作了考释,现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有关胸腰椎屈曲型压缩性骨折的复位方法,文献报导很多。自Watson-Jones于1931年倡用二桌法以来,很多作者均以过伸复位为原理作了大同小异的改良。我国元代危亦林(公元1341年)曾用悬吊复位法。此后《医宗金鉴》载有“攀索叠砖”法。近来我院在此基础上采用骨折部垫枕练功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机制已在动物实验中作了观察。本文报告在新鲜尸体标本上的实验结果,以使动物实验结果在人体上重复验证。同时作了人体腰椎压缩骨折及其复位的力学测试。  相似文献   

19.
《世医得效方》为元代医学家危亦林所著.亦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其伯父熙载精于眼科,亦林得其真传,因而在《世医得效方》中列“眼科”,一卷,以明后学,影响极大,兹就是书有关眼科论述作一探讨,举其要者于后,冀为研究眼科的形成与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欧阳博文  陈延 《新中医》2013,(2):157-158
天王补心丹是著名的中成药,初见于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摄生秘剖》以之为补心神效方而列于卷首,后世并以此为范本制作中成药。医家普遍认为,本方具有补阴养血、清火安神的功效。主要的应用范围在与"心"相关之疾病,如失眠、心悸、健忘、口疮、荨麻疹等,唯《医方集解》有一段文字描述本方也可治"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