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长期观察进一步阐明心脏移植后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的扩张反应。方法:应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的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前后左前降支的直径,以评价心脏移植后1至10年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的扩张反应,并对供体性别、年龄与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扩张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心脏移植后时间的推移,硝酸甘油的扩张反应有逐渐减弱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供体性别对心脏移植后近期硝酸甘油诱导的冠状动脉扩张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发现女性供体心脏在移植后1—4年,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的扩张能力显著大于男性供体;供体年龄对心脏移植后硝酸甘油诱导的冠状动脉扩张能力无显著影响。结论:心脏移植后时间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冠状动脉扩张能力无影响。女性供体心脏移植后近期硝酸甘油对冠状动脉的扩张能力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当今用于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后急性闭塞及在狭窄的防治新方法之一,是近年来介入性心脏病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进展。方法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插入鞘管送入导管至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经导管送入球囊至狭窄部位入支架充盈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本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17例,术前均做了认真准备,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冠状动脉闭塞1例,穿刺点出血1例,血肿2例,均经及时发现得到处理,阐述了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结论护理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是指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病等因素后,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病变,而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Mangieri等报道7%怀疑有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有慢血流现象发生,由此可见CSFP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
高龄重症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并发症较多,死亡率仍高达11%~15%。因此,要提高手术成功率必须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夹层是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重要的并发症。Nhlbi将夹层分成6个不同类型,我们设想,如果不同类型的夹层其临床预后亦不同,处理上可区别对待。为此,本组筛选105例PTCA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包括E+C夹层9例,E型19例,D型10例,C型16例,B型15例,A型7例,无夹层29例,比较了各类夹层PTCA结束时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的狭窄程度,最小动脉内径,夹层长度,以及各类夹层的临床预后。结果表明:E+C,E,D型夹层不稳定,残余狭窄在PTCA早期明显加重,急性闭塞,心肌缺血事件和临床干预率明显高于A,B,C型夹层,因此处理比较积极。A,B,C型夹层相对稳定,可采取保守治疗。无论有无夹层,PTCA术后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弹。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发生率、发生的相关因素、处理以及预后,为PCI的正确操作及合理选用器械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了1246例PCI资料,包括住院病历、PCI操作记录、护理记录和影像学资料,判定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发生原因、时间、临床表现、处理方式和结果。结果 共8例心包积液(0.64%)、3例心脏压塞(0.24%),其中10例(91%)在导管室确诊,1例(9%)延期发现。冠状动脉造影直接发现导引钢丝和/或球囊致冠状动脉穿孔9例(81.8%),其中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未扩张2例,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并扩张1例,冠状动脉穿孔多发生在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通过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证实起搏电极导线致右心室穿孔2例(18.2%),均出现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球囊通过冠状动脉破口并扩张1例,发生迟发性心脏压塞,6h后急诊外科干预引流后治愈;右心室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穿破右心室2例,1例行心包穿刺术,另1例心包穿刺后留置猪尾导管引流2d成功治愈。结论 冠状动脉及右心室穿孔是PCI并发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的主要原因,前者多发生在CTO患者,后者易出现于心肌梗死后患者。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合理的器械选择可能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冠状动脉穿孔较心室穿孔易于诊断,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多数能在导管室早期发现,并能得以合理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的17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籍以提高对合并假性动脉瘤的认识。方法 60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共有17例患者(0.28%)在介入治疗时出现冠状动脉穿孔。结果 17例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后,13例采用即刻球囊间歇低压(1~2atm)封堵法治疗,其中4例在球囊封堵过程中出现假性动脉瘤,4例中1例24小时后自行封闭,2例安装带膜支架治愈,1例当时未发现和处理,30分钟后发生心包填塞,呼吸心跳骤停。最终1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后立即用球囊间歇低压封堵法治疗,发现或怀疑有假性动脉瘤时应植入带膜支架,只要发现及时,处理措施得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在放置冠状动脉支架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5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对照。结果:21例的27枚冠状动脉支架中,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有25枚,占92%,不能满足评价的有2枚,占8%;5例同时作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观察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07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变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41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远血管段。其中27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支架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发内膜夹层12例,成功植入冠状动脉支架(CS)17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且并发症少。初步结果提示,冠心病介入治疗中选择性应用CS,有益于PTCA后急性并发症的防治,亦可减少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行PCI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25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穿孔的影像特征进行Ellis分型,对各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0.82%(25/2036),其中Ⅰ型穿孔13例(52%),Ⅱ型穿孔3例(12%),Ⅲ型穿孔9例(36%),死亡2例(8%)。Ⅰ型穿孔患者采取严密观察,但未行特殊处理。Ⅱ型穿孔患者予以停用抗凝药物,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其中1例于术后24h出现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逐渐稳定。Ⅲ型穿孔患者4例经球囊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后破口消失,3例行带膜支架置入,2例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同时使用鱼精蛋白,但使用鱼精蛋白后均出现冠状动脉内慢血流死亡;Ⅲ型穿孔患者中4例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正确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严重左主干病变急救处理及急诊搭桥术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左主干病变病人不同处理方案以及外科搭桥手术者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70%病人的临床预后.结果 共发现严重左主干病变24例.冠状动脉造影后无症状者17例(71%),在72 h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7例病人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其中6例在导管室内、1例在监护室出现室性心动过速,4例在导管室内抢救后,立即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并行急诊CABG术,成功率为100%.3例因未能及时植入IABP和行急诊CABG,病人均在冠状动脉造影后12 h内死亡.结论 严重左主干病变病人预后凶险,特别是冠状动脉造影后有明显缺血症状的病人,及时置入IABP和行急诊搭桥术,多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CAD)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其预后,预防猝死,提高CAD患者生活质。我们对经冠状动脉造影(SCA)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用JUDKINGS法于多方位和多角度投照行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结果:14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3例(2%)有较严重的并发症,合组无一例发生心肌梗死及股动脉血栓栓塞或死亡。结论:术前的精心准备和术中熟练操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对出现的并发症的及时处理,亦可降低严重后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评价其效果。方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6例,术前常规行改良Allen试验,阳性者行经右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5.7%,2例失败,无出血、夹层、血肿等血管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无桡动脉闭塞。结论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诊断新途径,具有止血容易、术后无须卧床休息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无创伤、简易、快捷的检查,一次扫描可获得多层图像的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通过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加上多种图像的处理方法,在冠心病的预测、诊断、搭桥,PTCA治疗后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旋转一周的扫描时间已短至500ms,在心电后门控技术的基础上,应用多层螺旋CT薄层及小螺距扫描心脏后进行冠状动脉重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非侵袭性冠状动脉成像手段。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的扫描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方法,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1 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且有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者30例,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8岁:左侧冠状动脉病变19例,右侧冠状动脉病变14例,多支和(或)多灶病变16例。术前心功能Ⅱ~Ⅲ级。30例均在局麻下成功地接受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FTCA),术后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即  相似文献   

20.
通过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静脉注射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后冠状动脉左主干血流速度(CBFV),以评价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胸痛伴缺血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的变化。本组患者18例,A组胸痛无ST段改变者静脉双嘧达莫后CBFV明显增加,最大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D/BPDV)和平均舒张期血流速度比值(D/BMDV)显著升高(分别从25±8升至94±12cm/s,18±3升至72±17cm/s);B组(胸痛伴有ST段改变者)虽然CBFV、D/BPDV、D/BMDV用药后有所增加,但明显低于A组。结果提示,B组患者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冠状动脉储备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