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消化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浆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浆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间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肝胆区,诊断为消化道肿瘤,而行择期根治手术的患者147例,分为输过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 血浆组或只输血浆组(A组)51例、输过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B组)52例、未输红细胞悬液和血浆组(C组)44例.对A组、B组、C组感染率分别两两比较,通过多因素分析校正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判断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浆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C组与B组比较,x2=0.22,x2<x0.017 2(P>0.017),感染率无显著差异;C组与A组两组比较,x2=6.32,x2>0.017 2(P<0.017),A组感染率明显高于C组感染率;A组与B组两组比较,x2=5.84,x2>x0.017 2(P<0.017),A组感染率明显高于B组感染率(P<0.017).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浆是导致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结肠肿瘤患者术前贫血不同输血处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07-2008年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普通外科手术的结肠肿瘤术前贫血患者42例,随机分两组:I组患者23例,于术前一天输2U浓缩红细胞悬液;Ⅱ组患者19例术前未输任何血制品。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输血量。结果I组患者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浓缩红细胞悬液56U加冰冻血浆2000m1)少于Ⅱ组患者围手术期总输血量(浓缩红细胞悬液83U加冰冻血浆6400ml),两组比较为输血量有明显差异(P〈0.05)。I组围手术期大量输血率(8.71%)低于Ⅱ组(42.1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轻度贫血结肠肿瘤患者术前一天输2U浓缩红细胞悬液比术前不输红细胞悬液的输血处理方案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输血对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输血对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指导合理输血。方法 选择本院1997年1月~2004年1月525例脑外伤手术患者,其中225例术中输注普通悬浮红细胞,202例输注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98例未输血。对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输血剂量与感染率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11.11%,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3.46%,与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未输血组感染率(2.04%)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患者的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而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组的输血量与术后感染率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输血、血液成分及输血量等有关。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应尽量不输血或少输血,对确需输血的患者,应该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输血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来自本院外科、妇科、口腔科病区的427例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悬液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输注去白细胞悬液组切口感染率为13.1%,未输血组切口感染率为11.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去白细胞输血量增加,切口感染发生率逐渐增加,去白细胞悬液输血量为8~12 U组和12~16 U组同2~4 U组相比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与输注去白细胞悬液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大量输注去白细胞悬液可能会成为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率的一个危险指标,对于去白细胞悬液临床医生应慎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手术患者自体贮血式输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围手术期高龄患者28例(A组)进行自体贮血式输血与同期手术非自体贮血式输血的高龄患者26例(B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A组贮血200~800mL,平均600mL,贮血全部回输;除1例因贮血不足加输异体血200mL外,其余均未用异体血。血液采集、回输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B组平均输异体红细胞悬液2.5U(200mL全血分离出的红细胞为1U),输血过程中除1例发生轻微发热反应外,其余均无异常。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血液指标比较,A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项血液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条件的高龄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自体贮血式输血,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且临床效果满意,它是一种简便、经济、安全、适用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择期接受脊柱手术且符合输血标准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A组47例在手术过程中接受同种异体输血;B组48例给予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C组47例给予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对三组患者术中和术后输血量,术前和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电解等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引流、术中输血和术后输血量均以A组最高,在术后引流量和术后输血量方面C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三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均显著降低,且B组和C组在Hb含量方面均显著低于A组( P<0.05);术后B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A、C两组( P <0.05),A组血小板(PL T )最高,B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延长;术后 A组血浆钾和钙下降显著,且低于其他两组(P <0.05),B组氯离子升高显著(P <0.05),术后B和C组pH略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洗涤式自体血液回输联合冰冻血浆对脊柱手术患者电解质影响小,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异体输血并降低术后输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0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施行胆石症手术(非腹腔镜手术) 544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术后感染情况.结果: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围手术期输血量1u、2u红细胞者术后感染率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输血量≥3u红细胞患者与未输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输血增加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率,临床用血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术中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血浆/红细胞)对心脏外科手术术中输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723例心脏外科手术术中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量将其分为大量输血组(输血量≥8 U,282例)和非大量输血组(输血量< 8 U,441例),2组再按血浆/红细胞进一步分为高比例组与低比例组2个亚组(高比例组:血浆/红细胞>1;低比例组:血浆/红细胞 ≤1),探讨血浆/红细胞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大量输血组中低比例组术后血浆输注量显著增加,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低于高比例组,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较高比例组延长/减少,住院时间、术后入住ICU时间和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更长(P均< 0.05)。非大量输血组中低比例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比容高于高比例组(P 均< 0.05),但2个亚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入住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在接受大量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中,较高的血浆/红细胞或更有利于预后;而对于非大量输血患者则无需过多地输注血浆。  相似文献   

9.
自体血回收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术前估计出血量大于800 ml的择期脑膜瘤手术患者20例,术中使用全自动自体血液回收机收集、抗凝、回收、洗涤、过滤程序处理后的红细胞悬液回输给患者。观察术中出血量、回输血量及输异体血量自体血回输过程患者的变化,术后血肿及感染情况。结果:脑膜瘤手术患者出血量(1 572±721.03)ml,洗涤红细胞悬液(840.59±407.46)ml,占出血量的50.5%。2例未输异体血,18例输异体红细胞、7例输新鲜血浆。术后除1例因出血量多而发生颅内血肿须紧急手术清除血肿外余均无血肿、切口感染发生。结论:自体血回收在脑膜瘤手术中,尤其是出血较多的巨大脑膜瘤手术,可以减少输注异体血量,缓解血源紧张、节约用血,还可预防过多输注异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血源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去白细胞输血对肿瘤患者的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569-4569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影响。方法总结围手术期输血治疗的186例早期肿瘤患者(其中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58例,输注悬浮红细胞66例和未输血62例),对输血反应、术后感染和转移复发做比较分析。结果在输血反应,术后感染和转移复发三组疗效比较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组明显低于输注悬浮红细胞组,与未输血组相近。结论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输血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发生,降低输血对肿瘤患者的预后影响,提高输血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李岚  孙彦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250-3251
目的探讨输血与恶性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313例恶性肿瘤病例,将其分为A、B、C组,A组(n=58)患者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B组(n=35)患者为自体输血;C组(n=220)为未输血患者。观察其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结果 A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3年内转移复发率、5年生存情况分别为3.45%、10.30%、31.00%和48.20%;B组分别是2.86%、5.72%、17.10%和68.50%;C组分别是0.00%、6.37%、23.10%和66.80%。A组分别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输血要权衡利弊,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尽量选用自体输血和血液替代品,提高输血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2.
自体输血在常规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输异体血完成常规开胸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998年1月至2002年10月行常规开胸手术498例,将其分为两组。围手术期输异体血组(A组)(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患者244例;输自体血组(B组):(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254例,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结果:A组与B组比较,手术前后外周血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中动脉血氧含量均无差异(P>0.05)。术中丢失的红细胞、术后胸腔引流量,A组大于B组(P<0.05)。结论:常规开胸手术存在不输异体血的可能性,围手术期不输异体血不影响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评价输注以下血液成分术后感染率的变化:1)少血浆的红细胞(白细胞残留量高);2)去白膜红细胞(残留10%~20%白细胞);3)白细胞滤器过滤后的红细胞(残留白细胞<1%)。白细胞过滤是在采血后短时间内在输血中心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方法 参试患者为择期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或瓣膜修补术患者,随机地输注上述3种血液成分之一。出院后检查患者的病历,收集输血的品种和死亡等资料,依据确定的标准判断是否为术后感染。要求负责患者的主治医师对患者术后3个月后,包括术后感染和抗生素使用等情况进行一次简短的问答式小结。结果 595例随机参与应用白细胞过滤成分的组中有6例严重感染者和3例患者死亡,应用去白膜的成分组中有5例严重感染,7例死亡,应用少血浆红细胞组中9例严重感染、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术前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和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的关系,探讨科学、有效、简便的手术后感染预防措施。方法对可能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剃毛A、清洁方式B和备皮时间C3个因素进行析因设计,共获8种搭配;分析总感染率及A、B、C各组单独感染率。结果本次调查住院手术患者共1802例,发生手术感染146例,总感染率8.1%。其中,Ⅰ类手术978例,发生感染80例(8.2%),Ⅱ类手术824例,发生感染66例(8.0%);两种手术类型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6例感染者中114例进行伤口分泌物、引流液病原微生物检查,送检率78.1%,共获得阳性病原菌65株,其中构成比前3位的是金葡菌(22.5%)、铜绿假单胞菌(15.3%)和大肠埃希菌(13.9%);不同手术部位中发生感染最多的是胃肠道手术,42例(10.3%),其次为骨科手术,37例(10.1%)。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40,P=0.01),A181C1组(术前1d备皮,不剃毛,清水清洁)和A2BICI组(术前1d备皮,剃毛,清水清洁)感染率分别为12.4oA和13.6%,高于其他组(P〈0.05);AI水平(即不剃毛组)术后切口感染率8.5%,A2水平(剃毛组)术后切i21感染率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水平(清水清洁)术后感染率10.5%,B2水平(肥皂水清洁)术后感染率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水平(术前1d)感染率为9.8%,C2水平(术前2h)感染率为6.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菌落总数进行方差分析,F=34.436,P=0.000,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经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B(清洁方式)、C(术前准备时间)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因素(剃毛与否)单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与c、A与c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1),A与B之间无交互作用(P〉0.05);A、B、C之间存在二级交互作用(P〈0.01)。结论手术前皮肤准备对于术后切VI感染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术前备皮时,应优先考虑皮肤清洁,大量肥皂水或消毒水冲洗,彻底杀灭皮肤表面暂居致病菌;同时缩短备皮准备时间,减少细菌在皮肤表面的繁殖,预防切口感染;在保证术野清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皮肤损伤,可以考虑剪毛或使用脱毛剂脱毛等方式,无须剃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ICAM-1和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脊柱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与自体血液回输组(H组,n=30),H组采用标准回收模式,应用血液回收机对回收血进行处理,术中回输给患者.当C组血细胞比容(HCT)〈0.25时则输异体红细胞悬液,出血量〉1500 mL时补输新鲜冰冻血浆(输入血浆总量占出血量30%),必要时输入冷沉淀.分别于入室前30 min(T1),初次输注自体或异体血后1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24 h (T4)取肘正中静脉采血2 mL,高速离心后于-70℃液氮低温标记储存待检.分别检测4个时间点血液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8(IL-8)的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H组在T3时IL-1、IL-8、ICAM-1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24 h(T4),两组上述炎症细胞因子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血液回收回输能引起血液中炎性因子的激活,但并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激活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造成明显的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根治术的71例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等15项变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用X^2检验和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率为13.12%,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发热、术后白细胞、围手术期输血浆等与术后感染有显著的关联(P〈0.05),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血红蛋白含量、肿瘤分期(TNM)等与感染的发生无显著关联;多因素分析筛选出6个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体质量、糖尿病、发热、围手术期输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体质量、糖尿病、发热、围手术期输血浆与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有关,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大量输血患者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相关因素,探讨大量输血对创伤、手术后并发ARDS的影响。方法符合围手术期输血量〉160ml/kg的创伤、手术患者682例,其中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u)/ARDS126例(A组),未并发ALI/ARDS556例(B组);对比分析2组的创伤、手术患者输血时机与质量、诊断与并发症、初诊或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措施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创伤早期输血量显著大于B组(P〈0.05),且库存全血量极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A组患者以严重创伤为主,胸部创伤、颅脑创伤并呕吐误吸、休克持续时间、初诊呼吸管理不到位和早期合并感染等相关因素均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并非术后ALI/ARDS的直接诱因,病情重与早期治疗措施不到位是其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至2008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根治术的29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等15项变量与术后感染的关系,用χ^2检验和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率为13.12%,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发热、术后白细胞、围手术期输血浆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呈现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血红蛋白含量、肿瘤TNM分期等因素与感染的发生无明显关联;Logistic多因素分析筛选出6个术后感染相关因素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体质量,糖尿病,发热,围手术期输血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呼吸系统疾病,低体质量,糖尿病,发热,围手术期输血浆与胃大部切除术后感染有关,手术前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OTTS)指导贫血患者围术期输血输注红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西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贫血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80例)接受限制性输血方案;研究组(80例)接受POTTS指导输血方案。记录两组失血及输血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血浆/血小板输注量、术前、术后24 h及出院时血红蛋白]水平、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对比两组切口愈合等级。结果:两组血小板输注量及切口愈合等级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输注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术后24 h及出院时Hb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术后PT及APTT比对照组长(P<0.05)。结论:POTTS指导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及血浆输注量,且未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在骨科无菌手术中的临床意义和使用安全性。方法:1998年11月-2000年11月对48例全髋关节置换和脊柱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A组24例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B组采用常规输库存血,记录回输的血量,并发症以及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变化。结果: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共9.926ml,占总输血量86.1%,平均每人413.6ml,无血血反应,较B组人均输库血量减少83.3%,A,B两组手术后7d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是骨科手术安全有效补充失血的方法,对减少输库存血的机会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