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和诊断及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类型、诊断及鼻内镜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4例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方式、来源、临床表现、与鼻窦的关系以及鼻内镜手术技巧和疗效。结果①18例发病源于鼻窦囊肿或息肉,其中上颌窦17例,后筛窦1例;②5例发病分别源于鼻囟门或蝶筛隐窝、蝶窦口黏膜,同侧上颌窦或蝶窦积脓或黏膜水肿;③11例发病分别源于中鼻甲、钩突、嗅沟鼻中隔和筛泡前壁黏膜,邻近的鼻窦正常;④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切除后鼻孔息肉及相应鼻窦开放,术后无复发。结论①建议诊断后鼻孔息肉应分为窦内型、鼻窦阻塞型和单纯型三种临床类型,遵循以临床类型为依据的手术原则,选择合理的术式和范围;②鼻内镜和鼻一鼻窦CT检查可以在术前明确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临床类型;③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准确、微创,彻底切除息肉蒂基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发病机制、患病率、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与普通鼻息肉相比均有其特殊性, 其高复发性成为临床治疗难点。随着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及治疗经验的累积, 目前普遍认为鼻内镜手术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发病机制, 病理及解剖特征, 根蒂部及临床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窦来源的后鼻孔息肉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1998年10月至2004年9月,在施行鼻内镜手术的鼻息肉鼻窦炎患者1023例(1895侧)中,确诊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46例(4.5%),均为单侧发病,年龄5~65岁,平均15岁,有前期手术史者5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息肉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后切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特点.结果1年随访治愈率达100%,其中3例局部复发再行鼻内镜下处理治愈.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①单侧发病;②以单侧进行性鼻阻为主诉症状;③儿童多见,多为单个息肉;④息肉均源于上颌窦口窦内侧,蒂部悬于后鼻孔,上颌窦内为一薄壁囊肿,破溃后常有淡黄色液体流出.病理学检查:息肉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下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较少见,间质水肿,并有潴留囊肿形成,囊肿为单个,较大,内有炎性潴留物.结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息肉特殊的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说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特殊性,临床治疗也应区别对待.依其病理特征诊断为"上颌窦源性后鼻孔囊性息肉"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4.
几乎全部的后鼻孔息肉都起源于鼻窦,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最多见。随着息肉的增大,通过上颌窦的天然开口突入中鼻道,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鼻腔内向后伸展进入鼻咽。很大的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可能呈现为口咽部的团块。较少见的是蝶窦后鼻孔息肉和筛实后鼻孔息肉。蝶窦后鼻孔息肉通过蝶窦口进入蝶筛隐窝,再突出隐窝而达后鼻孔。至于筛窦后鼻孔息肉是起源于筛骨气房还是鼻腔仍在争论之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全部鼻息肉患者中约有3N6杨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变种。鼻阻塞是主要的症状。治疗时病人的年龄从青少年到70岁,多数病人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5.
早在1906年Killian首先报告后鼻孔息肉与上颌窦的关系,他从鼻咽部拖出来自上颌窦开口的息肉。van Alyea发现,一些患者的后鼻孔息肉,通过纤维化或息肉样根蒂附着在上颌窦侧壁。本文目的为研究后鼻孔息肉与上颌窦壁内囊肿两者之间的关系。经鼻咽部检查诊断的后鼻孔息肉共15例,在局麻下作上颌窦探查,发现均有与后鼻孔息肉相连的囊肿,有13例薄壁囊肿充满整个窦腔,另2例后鼻孔息肉的上颌窦部分缩成根蒂状附着于上颌窦外侧  相似文献   

6.
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3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切除息肉.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3例患者头痛及鼻塞症状均消失,息肉未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是诊断蝶窦后鼻孔息肉的重要辅助方法;经鼻内镜手术是蝶窦后鼻孔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后鼻孔息肉诊治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后鼻孔息肉是源于上颌窦的突出于后鼻孔的息肉[1]。观察我科近5年经治的26例后鼻孔息肉患者后,发现上述概念不完全正确。1.一般资料:后鼻孔息肉患者26例,全部经由CT、鼻内窥镜检查证实。男14例,女12例。年龄16~78岁,平均44.2岁。1...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理学及临床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HE、AB—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416例样本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在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病人中观察到鳞状上皮化生的例数明显高于鼻息肉病人;而观察到杯状细胞化生、嗜酸性细胞浸润、黏膜下腺体的例数明显低于鼻息肉病人;在病理分型方面,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以纤维型为多,鼻息肉以浸润型为多。结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变态反应关系不大,较多偏重炎性过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与一般息肉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蝶窦后鼻孔息肉3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蝶窦后鼻孔息肉的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3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手术于鼻内镜下进行,查清根蒂起源后彻底钳除蝶窦口周或窦内息肉根蒂。结果:随访半年余,未见复发。结论:鼻窦CT及鼻内镜检查是确定后鼻孔息肉根蒂起源的主要方法;鼻内镜下彻底钳除蝶窦口周或窦内息肉根蒂是蝶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的重点,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后鼻孔息肉的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鼻内镜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3年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64例(65侧)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探讨后鼻孔息肉发生部位和窦内蒂部性质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64例(65侧)后鼻孔息肉中,59例(60侧)息肉来自上颌窦,5例来自蝶窦。来源于上颌窦的后鼻孔息肉中,起源于上颌窦囊肿者41例(42侧),起源于上颌窦息肉的18例。来自蝶窦的后鼻孔息肉中,2例蒂部为囊肿,3例蒂部为息肉。全组后鼻孔息肉蒂部为囊肿者占67.7%,蒂部为息肉者占32.3%。分别于鼻内镜下经扩大的鼻窦自然开口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处理。术后随访5~60个月,平均6.4个月,病变复发率3.1%。结论后鼻孔息肉多来源于上颌窦,其次为蝶窦,其蒂部可为囊肿或息肉。联合下鼻道开窗的鼻内镜手术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鼻内窥镜治疗儿童鼻部疾病的疗效.方法7例鼻部疾病患儿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其中后鼻孔息肉5例,先天性后鼻孔闭锁1例,急性筛、上颌窦炎并眶蜂窝织炎1例.结果7例患儿均获良好疗效.结论儿童鼻部少见病中以后鼻孔息肉多见,用鼻内窥镜治疗后鼻孔息肉,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息肉摘除术.经鼻内窥镜治疗后鼻孔闭锁术具有术野清晰、损失少、成功率高的优点.小儿急性鼻窦炎并眶蜂窝织炎是小儿急性鼻窦炎的危险并发症,确诊后应及时有效地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及鼻窦引流减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蝶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蝶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结果 5例患者表现为孤立性蝶窦病变,早期出现鼻后滴漏5例,头痛4例。3例患者表现为蝶窦后鼻孔息肉伴多组鼻窦炎。8例患者均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行鼻内镜下蝶窦手术,随访7个月~12年未见复发。6例息肉根蒂与蝶窦内囊肿相连,1例源于蝶窦前内壁,1例源于蝶窦前下壁。结论 患者出现鼻后滴漏、头痛、单侧鼻塞时应考虑到患该病,及时行鼻内镜、电子鼻咽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鼻内镜下蝶窦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扩大蝶窦开口、彻底切除息肉蒂部及囊肿壁是蝶窦后鼻孔息肉手术治疗的重点和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后鼻孔息肉患者59例,并对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疗效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所有患者后鼻孔息肉均起源于上颌窦,5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口入路行息肉切除术,6例患者采用鼻内镜联合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入路行息肉切除术,3例患者采用经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入路上颌窦开窗行息肉切除术。3例患者术后复发接受2次手术,手术成功率95.4%。结论 根据息肉基底部的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彻底切除息肉的基底部是避免后鼻孔息肉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郑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9例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经鼻内镜行鼻息肉切除术。结果 19例均单侧发病,鼻内镜见息肉从上颌窦口突入后鼻孔。CT检查19例患侧上颌窦均充满液体或软组织影,其中11例窦口扩大,13例伴有患侧或双侧鼻窦炎。术中见息肉发生在上颌窦口11例,窦内侧壁5例,内后外侧壁2例,原发部位不明确1例。窦内有成块状息肉2例,黄色黏液囊肿1例,上颌窦有黄色浆液6例,脓液5例。随访1~2年,复发3例。结论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多发生在上颌窦口和窦内各壁,病因可能与上颌窦囊肿和炎症有关。彻底切除上颌窦内和窦口区病变、术后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冲洗窦腔使黏膜上皮化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儿童后鼻孔息肉手术前、后进行嗓音主、客观评估,探讨后鼻孔息肉对儿童嗓音的影响以及鼻内镜手术对其嗓音的改善作用。方法 评估10~14岁儿童后鼻孔息肉患者行鼻内镜鼻窦手术35例,术前1周内及术后1个月均行嗓音的GRBAS主观检测及声学分析的客观检测。结果 儿童后鼻孔息肉术后,主观嗓音指标G和R的术后评分较术前减小(P <0.05),B的评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 >0.05)。客观嗓音指标jitter、shimmer和MPT的术后评分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 <0.05),而F0的评分手术前后无明显差异(P >0.05)。G与R(r =0.388)、G与B(r =0.839)、F0与jitter(r =0.505)、F0与shimmer(r =0.370)、F0与MPT(r =0.442)以及jitter与MPT(r =0.413)分别具有相关性(P <0.05),其余各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儿童后鼻孔息肉术后,嗓音的部分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且部分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后鼻孔息肉儿童进行嗓音学评估,可以更好的指导其嗓音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常见于儿童,单纯鼻息肉摘除术后容易复发。自采用Caldwell-Luc术后,息肉复发明显减少。作者介绍一种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主要用于儿童获得了良好效果,与Caldwell-Luc手术的区别是:分离上颌窦粘膜  相似文献   

17.
单发的后鼻孔息肉起源于上颌窦内多见。2006年本科收治2例起源于上鼻甲的单发后鼻孔息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后鼻孔息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鼻息肉,乃息肉样变的上颌窦粘膜经窦口或副孔坠入鼻腔而成,较筛窦息肉明显少见,文献记载约占全部鼻息肉患者的3~6%(成人)至33%(儿童),故多见于儿童。作者统计在162名伴鼻息肉的慢性筛、颌窦炎患儿(4~14岁)中,49例(30.5%)有后鼻孔息肉,大多单侧,仅1例11岁患儿有双后鼻孔息肉,1例有二息肉,28例伴单侧鼻窦炎,病程在2年以内,21例伴有病程3年以上的双侧鼻窦炎。诊断靠症状、前及后鼻镜检查、鼻咽指检、上颌窦穿刺和造影、鼻咽部侧位 X 线片及碘油造影片。因多系小儿,咽反射敏感和腭扁桃体肥大故不易行后鼻孔镜检,常将后鼻孔息肉误诊为腺样体增殖、下甲后端肥大、囊肿、乳头状瘤、鼻  相似文献   

19.
蝶窦后鼻孔息肉二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蝶窦后鼻孔息肉少见,1995~1997年我科遇到2例,报道如下。例1男,61岁。主诉左侧鼻塞2年。检查时发现左侧后鼻孔息肉。鼻窦冠状位CT扫描显示左侧上颌窦和筛窦正常,蝶窦模糊、密度增高。左侧鼻腔后部及鼻咽部有软组织密度影(图1,2)。在4mm0°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鼻孔息肉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 对27例后鼻孔息肉的患者的资料加以回顾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源自上颌窦的18例,源自筛窦的3例,源自鼻腔外侧壁的2例,源自蝶筛隐窝的2例,源自蝶窦的1例,源自鼻中隔后方的1例.所有病例均行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复发,病理报告均为炎性息肉.结论 结合鼻-鼻窦CT及术前鼻腔检查,鼻内镜手术治疗后鼻孔息肉创伤小,反应轻,视野清楚,可彻底清除息肉基底部,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