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于2013-09-16我院体检颈部B超提示:甲状腺右侧叶内见一低回声结节,大小1.9 cm ×1.3 cm,境界清,内部回声欠均匀(图1A、B).无不适症状,否认高血压病史,直系亲属中无甲状腺病史.体格检查:右侧甲状腺饱满,腺体可触及一枚2 cm×1 cm大小结节,质中,无明显触痛,随吞咽上下活动,颈部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辅助检查: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正常.颈部增强CT提示:右叶甲状腺外形增大,内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病灶,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增强后轻度强化.于2013-09-30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上极背侧肿块1枚,与喉肌粘连明显,约1.5 cm大小,质中,界尚清,无明显钙化,行右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诊断考虑副神经节瘤、甲状腺髓样癌、小梁状肿瘤等可能,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切除术.病理报告:(右侧甲状腺后方)副神经节瘤.肿瘤累及周围骨骼肌,紧贴切缘,瘤体个别脉管内见肿瘤组织,见少许肿瘤细胞核大、畸形,可见个别核分裂象.免疫组化:CK(-),TTF1(-), CgA(+),Syn(+),CD56(+),Calcitonin(-),S-100支持细胞(+),CD31血管(+),HBME1 部分(+),Ki-67(+) 5%~10%(图1C、D).患者术后无相关并发症,且未行进一步治疗,随访2年,复查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颈静脉鼓室副神经节瘤是发生于颅底的一种血管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耳部症状和后组颅神经痹。本文对病命名,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头颈颅底外科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9岁,右颈部包块2年余,于2005年3月14日收入我科。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部包块,直径约2cm,无痛,自觉有搏动感,增长缓慢,近2年来包块逐渐长大至直径约4cm。入院体检:T36.4℃,P76次/min,R19次/min,BP147/85mmHg(1mmHg=0.133kPa)。右颈部胸锁乳突肌上份深面下颌角后下方可触及一约4cm×4cm大小的包块,质韧,无压痛,触之搏动感,边界较清晰,可轻度活动。颈部强化CT检查见右侧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5cm×4cm大小的肿块,增强扫描动脉区肿块明显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密度略有下降,与周围血管密度相等,颈部血管受压变细。数字减影…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左侧颈部肿块6年,伴疼痛1个月于2006-11-02入院.体检:左侧颈部触及一肿块,大小约3.5 cm×3 cm,局部无红肿,轻度压痛,可移动,无波动.颈部CT示左侧下颌骨后缘深面可见一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3.5 cm×2.7 cm,与周边组织界线清楚,增强后呈明显环形强化(图1).  相似文献   

5.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约占头颈肿瘤的0.6%,主要包含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体瘤和迷走神经副节瘤。临床中迷走神经副节瘤很少见。我科于2014年2月收治1例迷走神经副节瘤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8岁,主因右颈部肿物3年,声嘶1年余入院。肿物开始约1.0cm×1.5cm大小,渐进性增大,常伴有右颈部疼痛,不伴呼吸困难及呛咳。家族中无类似病例发生。体检:右上颈、下颌角下可触及约2.0cm×3.0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差,表面皮肤正常,触之患者咳嗽明显。右咽侧壁隆起,表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vagal paragangliom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 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联合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手段,3例诊断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诊断符合率为27.2%。11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例恶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行术后放疗。术后所有患者均出现迷走神经损伤症状,8例患者合并其他颅神经或交感神经损伤症状。术后1例患者失访,其余10例经4~132个月随访(中位时间41个月)均生存,肿物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于误诊,临床及影像科医生对该病提高认识。患者术后神经损伤常难以避免,并发症较多,因此需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病例。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国内文献尚未见记载。本文报告1例经临床和生化试验证实颈静脉球区有功能性副神经节瘤。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凡有发作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应考虑到功能活动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49岁.因右鼻塞半年加重1个月,以右鼻腔、上颌窦肿物收入院.入院查体心、肺、肝、肾等无异常,局部检查有右鼻腔顶及中部充满息肉样组织,色淡红,表面粗糙,质脆,触之易出血.鼻窦CT示右侧鼻腔及右上颌窦内有巨大密度增高影,CT值45~73 Hu,右上颌窦内侧壁及鼻中隔骨质吸收.术前鼻腔新生物活检,病理报告为右鼻腔副神经节瘤.于1997年5月7日在局麻下行右鼻腔肿物摘除及右上颌窦根治术.手术用柯-陆氏术式进路,并扩大咬除梨状孔边缘,见鼻腔外侧壁骨质破坏,上颌窦腔内息肉样组织生长.刮除病变组织,出血明显,掩盖术野.在摘除鼻腔病变组织时,大量血液从鼻、口中涌出,无法手术.多次填塞,收缩及吸引后,快速摘除病变组织,结束手术,术中出血约400ml,输血300ml.术后一般情况好,经全身控制感染、止血、换药等治疗.术后5d抽出鼻腔、鼻窦所填全部油纱条,无渗血.检查见鼻腔后端稍有残留,局麻下予以摘除,术中仍出血量多,病变清除后,出血减少.术后7d拆除齿龈粘膜切口缝线,一期愈合,住院13d治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为右鼻腔及上颌窦副神经节瘤.随访1年,情况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0岁.因右耳听力下降4年多,流脓4个月,口角歪斜伴头痛、眩晕2个月,于2002年6月27日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节无肿大,心、肺、腹部无异常,血常规、心电图无异常.专科检查:双耳廓正常,右外耳道顶后壁塌陷,外耳道狭窄,有脓性分泌物及肉芽组织,无法窥视鼓膜;左外耳道及鼓膜正常.右三叉神经Ⅱ、Ⅲ支分布区域感觉减退,右角膜反射明显减弱,右皱额、闭目较差,右鼻唇沟变浅,张口口角左偏,步履不稳.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主要声音嘶哑2个月,加重10天于2003年7月8日人院。患者于入院前2个月出现发高音困难伴有干咳,予以雾化吸入,效果不明显,近10天声嘶加重,无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就诊于我科行纤维喉镜检查仅见左侧声带完全固定。局部检查:左下颔角肿块,大小约4cm×3cm×3cm,质地中等,活动度差,触诊该肿块时,患者出现刺激性干咳。追问病史:患者半年前发现左下颌角后下肿块,触之有刺激性干咳。彩色超声显示内部回声不均,可见较丰富的动脉血流;纤维喉镜检查鼻咽部未见异常。入院诊断:①左颈部肿块性质待查;②左声带麻痹。2003年7月10日在全麻下行颈部肿块切除术。切口取上颈部弧形切口,  相似文献   

12.
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又称颈静脉球体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疾病之一。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单侧耳鸣和(或)听力下降等,早期易被忽视,确诊往往较晚,因病变范围较大可侵及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甚至颅内结构。此瘤多为良性病变,但可呈侵袭性生长,侵蚀中耳、乳突、面神经、颈内动脉、后组颅神经甚至脑组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治疗方法包括随访观察、手术切除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治疗策略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变范围、全身情况及患者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有复发风险,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14.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无内分泌功能的副交感神经肿瘤,多数为良性肿瘤,常与SDHx基因突变有关。表观遗传学主要机制为DNA甲基化及组蛋白甲基化,参与抑癌基因表达调控,在副神经节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观遗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不涉及DNA序列改变,DNA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都是可逆转过程,靶向干预相关酶的药物今后有望成为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作者报告一例原发于喉下副神经节的肿瘤。女性,44岁。因患甲状腺胞瘤曾长期服用甲状腺制剂,5年后发现喉痛,吞咽困难、咳皿、吸气性喘鸣逐渐加重。检查见声门下及气管上部左侧壁有一无蒂肿块,气管明显狭窄,甲状腺左叶肿大质硬。两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显示左甲状软骨翼板有5.5×2.5×2.5cm血管丰富的肿瘤,并伸入  相似文献   

16.
非嗜铭性副神经节瘤发生在头颈部者,多见于颈总动脉分义、颈静脉球和迷走神经的结节状神经节部位。约占人体肿瘤的0.012%。文献中曾有报告发生于鼻腔、喉、气管、肺、纵隔、眼眶、松果体和小肠的个别病例。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鼻腔的副神经瘤患者。41岁男性,反复鼻衄2周,2年前有左鼻孔出血史。检查见左侧中鼻甲内侧面有一出血性小息肉。将之切除后作组织学检查,见组织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团,呈索状排列于毛细血管邻近,血管丰富。很多细胞的胞浆内含有微小颗粒。网蛋白染色显示瘤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减少误诊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头颈部多发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疗经验及预后情况。结果3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是主要诊断依据,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未放、化疗。结论头颈部多发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易误诊、漏诊,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肿物发生部位、大小、侵犯范围及分泌激素情况有关;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手术及随访中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术前行影像学与专科检查后,均在全麻下行肿瘤完整切除,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极其罕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表现为颈部或咽旁的无痛性肿物,早期无呛咳、声音嘶哑等迷走神经受侵犯症状,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而影响治疗。结论CT、MRI对本病的诊断、手术方案制定有重大意义。正确选择手术径路及掌握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病理学、影像诊断学、颅底外科及血管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对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有了新的认识.现就其发病情况、命名、病理与免疫组化、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