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NMR、IR和MS等方法解析其化学结构。结果从紫茉莉种子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5,7,3’-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1),4’,5,7-三羟基黄酮(2),豆甾醇(3)。结论化合物1,2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准葛尔鸢尾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鸢尾科鸢尾属植物准葛尔鸢尾(Iris sonata Schren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硅胶柱反复层析分离及重结晶等方法从准格尔鸢尾叶中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波谱及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其中3个黄酮类化合物:5-羟基-7-甲氧基黄酮(tectochrysin,Ⅰ),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wogonin,Ⅱ),蒙花苷(acacetin-7-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Ⅲ);2个黄酮醇类化合物:良姜素(izapinin,Ⅳ),异鼠李素-葡萄糖苷(isorhamnetin-7-O-β-D-glucoside,Ⅴ);1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5,2'-二羟基-6,7-亚甲二氧基二氢黄酮(Ⅵ);4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5,7-二羟基-6,2'-二甲氧基异黄酮(Ⅶ),4’,5,7-三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tectorigenin,Ⅶ),鸢尾苷(tectoridin,Ⅸ),4’-羟基-5-甲氧基-6,7-亚甲二氧基异黄酮(irisolone,Ⅹ);3个为peltogynoids型化合物:irisoid A(Ⅺ),irisoid B(Ⅻ),irisoid D(Ⅹ Ⅲ);另外5个化合物为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Ⅹ 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Ⅹ 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Ⅹ Ⅵ),nonadecanoic acid(ⅩⅦ)和谷甾醇(β-sitosterol,ⅩⅧ)。结论: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其中化合物Ⅲ.Ⅳ和Ⅴ为本属植物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3.
从箭叶淫羊藿Epimediumsagittafum中分到了3个化合物: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试及一新黄酮化合物──箭叶素。经波谱分析和化学反应测定其结构为5-羟基-6,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酮。  相似文献   

4.
新疆鼠尾草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新疆鼠尾草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分离化合物,用光谱法和化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新疆鼠尾草花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β-谷甾醇、齐墩果酸、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迷迭香酸、丹酚酸K。结论:除β-谷甾醇、齐墩果酸外,其余均为从鼠尾草属植物的地上部分中首次得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为新疆鼠尾草中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鼠尾草叶的化学成分。方珐:采用色谱法分离化合物,用波谱和化学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新疆鼠尾草叶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β-谷甾醇(Ⅰ)、齐墩果酸(Ⅱ)、熊果酸(Ⅲ)、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Ⅳ)。结论:除β-谷甾醇、齐墩果酸、5-羟基-4’,6,7-三甲氧基黄酮外,其余均为从新疆鼠尾草的地上部分中首次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北刘寄奴Siphonostegia chinensis的黄酮类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及各种柱色谱法分离,光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3′-二羟基-6,7,4′-三甲氧基黄酮(Ⅰ)、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黄酮(Ⅱ)、芹菜素(Ⅲ)、木犀草素(Ⅳ)、芹菜苷(Ⅴ)、木犀草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Ⅴ和Ⅵ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中药白及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中药白及极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多种层析方法分离正丁醇部分的萃取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是milkitarine(1);7-羟基-4-甲氧基菲-2-β-D葡萄糖苷(7-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O-β-D-glucoside)(2);4-甲氧基菲-2,7-O-β-D二葡萄糖苷(4-methoxyphenanthrene-2-7-O-β-D-digluocoside);7-羟基-2,4-二甲氧基菲-3-O-β-D-葡萄糖苷(7-hydroxy-2,4-dimethoxyphenanthrene-3-O-β-D-glucoside);(4);3′-羟基-5-甲氧基联苄-3-O-β-D吡喃葡萄糖苷(3′-hydroxy-5-methoxybibenzyl-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1和5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药艾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和重结晶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艾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7,3’-三羟基-3,6,4’-三甲氧基黄酮醇(矢车菊黄素);(2)5,3’-二羟基-3,6,7,4’-四甲氧基黄酮醇(紫花牡荆素);(3)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异泽兰黄素);(4)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棕矢车菊素);(5)东莨菪内酯;(6)对羟基苯甲醛。结论:化合物1~2和5~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异黄酮进行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三种新的5-羟基-4’-甲氧基-7-取代酰氧基异黄酮的衍生物。方法:以间苯三酚、对甲氧基苯乙腈为起始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和环合,再与各种酰氯反应得到3个目标化合物。结果: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经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与质谱(MS)确证其结构。结论:合成了三种新的4’-甲氧基-5,7-二羟基异黄酮衍生物,可供进一步药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灰苞蒿Artemisiaraxbughiana地上部分的混合溶剂(石油醚-乙醚-甲醇)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并鉴定了1个生物碱和4个黄酮成分:N-苯基-2-萘胺,5,4′-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喷杜素),5,7-二羟基-3,3′,4′-三甲氧基黄酮(quercetin3,3′,4′-三甲基酸),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异泽兰黄素),5,7,4′-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jaceosidin)。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广藿香全草进行研究以筛选天然抗真菌新药。方法 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IR,UV,MS,NMR(^1H,^13C,DEPT)分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利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利用抗菌活性追踪,从广藿香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为:5-羟基-3‘,7,4‘-三甲氧基二氢黄酮(I);5-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Ⅱ);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Ⅲ);5-羟基-3‘,7,4‘-三甲氧基黄酮(IV);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V);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VI) ;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Ⅶ)和3,5,7,3‘,4‘-五羟基黄酮(Ⅶ)。并对化合物I,Ⅲ,Ⅴ,Ⅵ进行了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结论 除V和VI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受测的4个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范菊娣  龙庆德  杨军  罗喜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23-423,446,472
目的:研究三台红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用波谱学方法确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正三十烷醇(Ⅰ),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Ⅱ),5,6,7-三羟基-4’-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Ⅲ)。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离白木香内生真菌镰刀菌Fusarium sp.A2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凝胶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固体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1)、木犀草素-7,4'-二甲醚(2)、5-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5-羟基-7,3 ',4'-三甲氧基黄酮(4)、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5)、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β-谷甾醇(7).结论 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6为沉香的特征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快速分析鉴别薄荷黄酮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LCMS-IT-TOF)对薄荷黄酮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Sunfire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甲醇(A)-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为质谱离子源,同时采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获得不同化合物的多级质谱数据。结果根据高分辨质谱结果和MS/MS碎片信息,结合对照品质谱信息及相关文献,共鉴定推断出12个黄酮类化合物,其中4个黄酮苷:芹菜素-7-O-芸香糖、香叶木苷、木犀草素-7-O-芸香糖、蒙花苷;6个黄酮苷元:5,6-二羟基-7,8,3',4'-四甲氧基黄酮、栀子黄素B、5,6-二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刺槐素、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香叶木素;1个黄酮醇苷:芦丁;1个二氢黄酮苷:橙皮苷。结论 LCMS-IT-TOF能快速有效地分析薄荷黄酮部位的化学成分,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者等曾从十字花科植物PseuderucariaclavataO·E·Schulz中分@1个山来酚3,7,4’三糖忒。今又报道从其中分得2个新的山来酚糖式,并阐明其结构式为山亲酚一3-O一新楼皮糖一4’-O一葡萄糖式(I)和其相应的7一葡糖式(且)(图1)。将干燥后的花和地上部分用70%乙醇提取,浓缩,在聚酸胺柱和硅胶薄层两次分离后,再经交联葡聚糖精制,得1和p。经UV、‘HNMR全甲化后的EI-MS以及完全和部分水解后产物的鉴定,确定为2个新化合物,并认为系首次从植物中分得。Pseuderucaria clavata中的两个新山柰酚甙@史玉俊…  相似文献   

16.
提出用反相液相色谱法分离并定量从雪莲细胞培养组织中提取的4’,5,7-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和4’,5,7-三羟基-3,6-二甲氧基黄酮含量,并对分离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少数民族用药艾纳香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然后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抗菌和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结果:从艾纳香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艾纳香素(1)、二氢斛皮素-4'-甲醚(2)、3,5,3'4'-四羟基-7-甲氧基黄酮(3)、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4)、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5)、3,5,3'-三羟基-7,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6)。结论:化合物3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6有微弱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2、3、4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以上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缺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通常由机体组织供氧不足或无法有效利用氧导致。羟基化及甲氧基化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缺氧活性。本研究旨在探索6-羟基染料木素(6-hydroxygenistein,6-OHG)及其甲基化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和抗氧化与抗缺氧活性。方法:以鹰嘴豆芽素A为原料,经甲基化反应、溴化反应、甲氧基化反应及去甲基化反应得到6-OHG及其4个甲基化衍生物[4’,6,7-三甲氧基-5-羟基异黄酮(化合物3)、4’,5,6,7-四甲氧基异黄酮(化合物4)、4’,6-二甲氧基-5,7-二羟基异黄酮(化合物6)、4’-甲氧基-5,6,7-三羟基异黄酮(化合物7)]。采用氢-1核磁共振波谱法(1H-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NMR)和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MS)表征产物结构;高压液相色谱法检测化合物的纯度;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将PC12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垂枝赤桉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4,7-二甲基氧基-6,8-二甲基黄酮(I),4,5-二羟基-7-在-6,8-二甲基黄酮(II),槲皮素(III),4,3,5,7-四羟基黄酮(IV),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V)和齐墩果酸(VI),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V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楝科中的杀虫及药用活性成分。方法:分离鉴定香椿Toona sinensis叶的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合物。结果:从香椿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过波谱分析分别被鉴定为6,7,8,2′-四甲氧基-5,6′-二羟基黄酮(Ⅰ),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Ⅱ),山柰酚(Ⅲ),3-羟基-5,6-环氧7-megastigmen-9酮(Ⅳ),没食子酸乙酯(Ⅴ),东莨菪素(Ⅵ),结论: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