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家生 《中外医疗》2009,28(26):190-190
补中益气汤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脾胃虚弱,气虚下陷证,脾胃虚弱,气不摄血证。临床活用其方,补中益肝治疝气,补中摄血疗崩漏,补中靖采止遗尿,补中升阳固滑泻,补中通阳治便秘等杂证。体现了“病阴阳者治脾胃,病上下者求之中”的观点。阐扬了东垣辨杂病治从脾胃之心法。  相似文献   

2.
理中丸是《伤寒论》的经典方剂,为调理中焦之虚寒之证,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中焦虚寒实为中气虚,则气机升降失衡。中气足,则中轴有足够的驱动能量,轴转轮行,使中焦脾胃升降气机遵循圆的作用轨道,其本质蕴含着深刻的"圆运动"的思想。"圆运动"是宇宙与人体都有内在本质的圆运动结构[1],同时也是维持气机运动的枢轴,对人体的作用举足轻重。理中丸具有调理中焦气机,调节体内圆运动,对论治中焦脾胃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此阐述理中丸的圆运动机理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气"肇始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多认为"中气"为中焦脾胃之气,即包含脾气和胃气,又有认为"中气除脾胃之气外,还包含肝胆之气"者。笔者认为,"中气",位居中焦,乃气按分布部位所划分,具有吸收水谷精微、化生气血的功能;主气机之升降出入,有承上启下之功。"中气"斡旋则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相似文献   

5.
胃下垂是指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联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多见于瘦高体形的女性。本病隶属于祖国医学“胃缓”、“胃痛”、“呕吐”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脾胃失和,其病因包括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对此《脾胃论》论之最详:“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形体劳损则脾病”;“喜怒忧恐、耗损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临床多见于过饥过饱后劳损过度,中气下陷、胃络受损、中气不举或继发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是本病的主要方面。因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而水湿、痰饮、滞脱、病久入络又可致瘀血内停,终成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临床常见证型有中虚气陷、胃阴不足、痰饮内停、胃失和降、气滞血瘀五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痞证辨治原文16条,方剂10首,其理法方药一直为临诊者所遵循。笔者认为,欲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理论方法,必须深究其病机、治疗之奥义。“清”“浊”二字,实贯穿于痞证的因证辨治理论之中。现略作分析,供同道参考。病机要点:清浊相干痞,临床证候以心下满硬而不舒,按之濡软而不痛为特征。“心下”乃胃脘之部位,中焦之分野。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为用,转运枢机。一旦脾胃受伤,或邪气阻  相似文献   

7.
孙建羽  陆为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1):1255-1257, 1283
[目的]探析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随师学习,整理陆为民教授相关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等方面分析总结陆为民教授治疗口疮病的临证经验,并附验案四则加以佐证。[结果]陆为民教授认为,口疮病之病标在口,本在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功能失常,邪气侵犯口腔,气血壅滞,不得宣泄,发为口疮。脾胃不能升清降浊,是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或兼肝胆郁热、脾肾不足等。治疗上以运脾通降为基础,辅以协同治疗心肝肾,共同发挥功效。所举验案分别为外感风热、胆胃郁热、脾胃气虚、阴虚湿热四个证型,外感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运脾通降,胆胃郁热者治以清泄胆热、运脾通降,脾胃气虚者治以健脾升阳、运脾通降,阴虚湿热者则治以健脾化湿、滋阴降火、运脾通降,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陆为民教授从脾胃升降的角度治疗口疮病,颇具特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临证用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疾病的诊治思路及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常用药对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举验案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临证以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通过舌诊将脾胃疾病分为脾胃湿热、气滞胃肠、脾胃气虚、气阴两虚4个基本证型,依据证型选用药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经验用药和处方。脾胃湿热证者,治以清热祛湿;气滞胃肠者,治以调畅气机、疏肝和胃;脾胃气虚证者,治以健脾祛湿;气阴两虚证或兼瘀热互结者,治以气阴双补、瘀热并清,临床治疗脾胃病收效显著。所举验案中患者辨证为肠道湿热、气血凝滞,予以清热祛湿、理气行血治疗后,疗效良好。[结论]劳绍贤教授病证结合治疗脾胃疾病临床疗效良好,其临床及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慢性腹泻以大便稀薄,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为主证。一般责之久泻脾虚,健运无权,或脾病及肾,肾阳亏虚,故以健脾止泻、温肾固下列为常规治法,但临床所见,证情复杂,病机错综,务须慎思明辨,知常达变,兹将常见证治,略陈一隅之见。一、脾虚多兼湿滞补益宜佐消导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慢性腹泻多缘脾胃运化失健,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泻致虚,因虚而泻,互为因果,是以缠绵难愈,故慢性腹泻以脾虚之证最为常见,尤以中焦虚寒者居多,理中汤、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安医学文献分析新安医学关于手足口病的辨治特色。新安医学认为本病发病多与外感六淫、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久病正虚等因素有关,火热及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特征。临证主张分清实火、虚火,不可专执胃热心火,妄用寒凉。中焦虚寒、下焦阴火的口疮尤须审辨明确。治疗当考虑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气弱血少,脾胃娇弱,以清热解毒、顾护脾胃为要务。  相似文献   

11.
急性胰腺炎临床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如治之不当,或失治误治,则贻误病机。西医治疗本病以对症处理为主,如配合中药汤剂,辨证施治,则可明显缩短病程,迅速缓解症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以中医药辨治本病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浅述如下。1急性期宜疏肝利胆,泻热利湿,通降为顺本病起因多为情志不畅,恼怒伤肝,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或肝气横逆犯胃克脾,使脾胃升降失调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特别是嗜食肥甘厚味醇酒,损伤脾胃,湿滞于中,蕴而化热,而致湿热互结于中焦或肝胆湿热。因而此期患者临床辨证多属…  相似文献   

12.
黄元御学术理论核心是“圆圈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圆圈理论认为中气是人体之气的一部分,是中焦脾胃所主之气,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焦化生中气,中气斡旋,化生木火金水,称作“四象”;四象相互转换、变化,生生不息,骤然形成一种圆周,称之为“圆圈”,在这一“圆圈”中,化生五脏六腑、精神气血及五味五情,皆是一气周流变化所致,只有中气充盛,四气和谐、条畅,人体的气机循环方有条不紊,而身体健康无病。治疗上倡导扶阳抑阴,用药灵巧,疗效确切,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临床探索,以启迪中医学者。  相似文献   

13.
浅论“痞满”与胃癌癌前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古代中医有关痞满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药之论述进行总结。认为胃癌癌前病变属中医“痞满”之范畴其病因多侧重于内伤;病位在脾胃,与肝相关联,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胃气阴两虚,标实则有气滞、血瘀、热毒蕴胃等;临床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食欲减退为主要表现;治疗以宣畅气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清解热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报》2013,(10):1457-1458
目的:探讨从脾胃论治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中医理论如五行学说、宗气及卫气的生成和功能,以及COPD稳定期患者营养状态特点等方面,论述健脾、顾护中焦在本阶段治疗中的必要性。结果:COPD在稳定期中医病机特点以本虚为主,常兼有痰、瘀,以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等证候为常见。在稳定期标实表现不明显,针对本虚的特点,以"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指导,从脾胃论治。结论:从脾胃论治稳定期COPD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无不体现了“标本中气”的理论。由于六经(六气)有标本中气之异和相互从化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六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六气太过、不及而引起的不同的病理变化,据此,在治法上,无论取本、取标或取中而得,只要是病之所生,则是治之所施。这就是《伤寒论》六经之病脉证治的实质。因而认为从气化说来看六经实质,对全面理解《伤寒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总结陈光伟导师临床上对胃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认识,即本虚标实为本病的根本所在,以培补脾胃治其本,以行气活血通络解毒之法治实,并结合辨证分型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7.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的代表方,临床常用治疗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产后癃闭、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笔者临证发挥治验4则,供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8.
脾胃同居于中焦,二者阴阳相和、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平为常,故而中焦失衡,则脾胃即病。姜树民教授认为脾胃之气强健,则中焦因之以安,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以衡为则,以健为要,验效颇多。  相似文献   

19.
赵本璐  赵瑞英  李靖  曹锐 《中医学报》2022,37(2):336-340
曹锐教授认为,卒中后认知障碍基本病机为肾精不足、脑髓空虚、痰瘀蒙蔽清窍导致神机失用,为本虚标实之证,主张以补肾填髓治其本,化痰祛瘀开窍治其标,并辅以益气扶正助气化、平肝清心调情志等疗法.临床治疗应用补益肾精、理气化痰、化痰通腑、活血化瘀、醒脑开窍、益气扶正、平肝清心等药物,同时用药还应注重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20.
经典方剂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消化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胀闷、嗳气、嘈杂、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祖国医学多将其归于“胃痞”、“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脾胃虚弱之所以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主要病机,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虚弱乃是CAG发生的关键。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脾胃气虚患者,治宜补脾行气,常选用《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金匮要略》枳术汤加减治疗。证属脾胃虚寒者,宜选《金匮要略》人参汤(即理中汤)、附子粳米汤化裁。属胃阴不足者,宜选用《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汤化裁。若纯属阴虚被灼者,可用益胃汤治疗。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兼夹实邪者,当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先祛其实邪,再缓图其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