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庆勇 《世界中医药》2014,9(8):1042-1043
本文叙述了作者运用经方治疗严重失眠的临床体会与心得,指出运用经方,关键是要着眼于经方的经典原文,注重方证辨证,尽量用原方原量,运用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原方中的鸡子黄不可缺少;运用酸枣仁汤治疗失眠,酸枣仁一定要大剂量(仲景本源剂量)。  相似文献   

2.
现在一般以"仲景方"作为经方的概念范围,对于经方的理论特点则甚少讨论。较多观点认为经方"药少精炼、功专力宏",但这是相对于临床处方而言,而时方亦有此特点,经方与时方界线不清。若从经方自身深入分析,可知经方的药味加减严谨,一药变化即成新方;比例严谨,加减一药方中剂量亦变;剂量严格,比例不同亦为新方。由此进一步讨论,经方的特点在于"方与方之间"的关系,重视不同方药之间的关系,经方的价值在于整体的理论体系,而非零碎的用方经验。因此,临床上如何处方才算使用经方还必须要严格按照原方的要求,对药物组成以及剂量比例有所遵从,除原方外更重视原意。提倡经方实际是倡导对于整套中医经典理论的高水平掌握。  相似文献   

3.
运用小青龙汤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有表寒、内停水饮的经方,为历代医家所习用;如审证精确,方证合拍,实有良效.但前贤立法制方,仅示人以楷模,故在临床上使用经方,无论在方药的组成、配伍以及剂量的增减上,均需因证制宜,方能切合病情.兹将个人临床运用小青龙汤的点滴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运用经方存在两种倾向:原方原量,崇古遵经不越雷池一步;灵活化裁或仿经方之意创立新方。然临证施用经方,或以原方原量,或以化裁创新,皆应随证而化,方可于“形似”与“神似”之间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5.
洪子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医疗经验丰富,临证尤娴于运用经方。近来笔者随师侍诊,发现洪老师运用仲景方治病,很少原方照搬,极尽化裁之妙,这与主张运用经方不可轻易增损者相比,可谓别具一格。洪老师的这种运用经方的风格,是私淑仲景用方规律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而形成的。关于仲景用方规律,洪老师认为,必须明确辨证论治,重在辨证。所谓论治,是指在辨证的前提下,据证立法,依法制方,随方遣药。法、方、药组成了论治三  相似文献   

6.
活学巧用经方的思路和方法,具体有5个方面:①必须深入钻研原著,这样才能够发现和感悟出真谛;②必须正确理解原文,把原文的精神落到临床实处,久之便能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③必须明辨病机且谨而守之,如果抠准每一首经方的方证机理,选方用药就自然会胸有成竹;④必须做到守、仿、变,"守"即守方照用,"仿"即效仿某方再酌情加减,"变"即遵循经方主旨大意经变通再创制新方;⑤必须重视药物剂量,经方中某些特殊剂量若不准确,临床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相似文献   

7.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7,48(4):375-376
答: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1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次症”、“或然…  相似文献   

8.
在中医辨证为脾阳虚衰、寒湿内结,运用理中汤和大天阿汤合方加减治疗。连服7剂后病情有所改善。继续服用原方10剂,症状基本消失,体力基本恢复正常,可从事中等体力活动。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9.
1 剂量差异对处方疗效的影响 剂量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而言。临床医生使用经方,多以原方作为对主证的施治基础,并加减化裁以适应兼证。此类处方一般选药精当,剂量明确,常因剂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仲景方堪称方书之祖,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仲景柴胡剂指的是《伤寒论》中以柴胡为主药的一类方剂的统称.以方证分类注解《伤寒论》者,包括《伤寒来苏集》及《伤寒论类方》.笔者近年来受胡希恕先生及汤本求真氏启发影响,临床上,每以经方取效,现就本人学习并运用仲景“柴胡剂”的点滴体会,介绍如下,或许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当代名医蒲辅周(1888—1975),学识渊博,饮誉海内外。研读其著作《蒲辅周医疗经验》一书后,受益匪浅。以下就学习蒲老用药经验,结合本人临证运用,谈几点体会。1.药可治病亦可致病:蒲老云:“药物本为补偏救弊之用,当中病则止。须知药物可以治病亦可致病。”余曾治一慢支肺气肿合并感染患者,症见:频咳,痰多白沫状,胸闷气急,口渴,形寒肢冷。舌淡红、苔薄腻,脉细。辨证属外寒内饮,予小青龙汤四剂。药后患者诉咳嗽、咯痰、胸闷、气急均减。效不更方,原方再进四剂。不料药后患  相似文献   

12.
吕志杰 《中医杂志》2003,44(6):476-477
经方指上古相传的经实践检验的有效医方。然上古经方只得之传闻,已无成书可考。惟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集古方之大成,故后世言经方者,概指仲景之方也。如何善用经方治病,推求源流,先圣后贤的经验可以归纳为3个原则。1 方证相对,应用原方宋代林亿等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这就是说,只要患者的病情与经方主治相符合,原方应用,无不神效。如此疗效,无疑也是仲景当年的切身体会,才加以撰集。所谓“方证对者”,徐大椿有一段论述颇为中肯,他说:“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所患之症,悉与古方前  相似文献   

13.
王鸿庆  魏思宁  杨际平 《新中医》2020,52(11):35-37
经方方小药精,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笔者结合临床反复研究,从病脉证治、随证治之、探究剂量、重视煎服等方面探讨如何活用经方,用好经方,为经方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伤寒论》的“证”是指运用经方的指征和依据。经方的“证”是研究方药与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方证相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和传统“证”的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以研究柴胡类方原文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柴胡类方的特异性症状群是运用柴胡类方的重要抓手,腹诊信息是运用柴胡类方的客观指征,望诊信息是运用柴胡类方的重要参考。同时,柴胡药证是柴胡方证的基础,柴胡体质是形成柴胡方证的物质基础之一,以上五者均可以作为使用柴胡类方的依据。柴胡类方病机辨证是基于经方“证”的推演,对扩展柴胡剂的运用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结合腹诊医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正确理解并运用柴胡类方乃至经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有章,民国时期医家,其利用闲暇之余,就平生采用经方治疗病例,凡属借用伤寒论诸方获效者详细记录,命名曰《伤寒借治论》,其用意主要有四点:宁慎毋妄、用简御繁、以还古心之旧、矫今医之陋,具有病案完善精当;所选病案各不相同;溯源求本,治学严谨;析理述方,启医家之难明;善用伤寒原方治病,选温药为多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泽恩 《中医杂志》2006,47(8):635-636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近似于中医的心痛、胸痹,运用经方治疗心痛、胸痹历史悠久。经方者,一是指汉代以前的方剂,《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的经方11家,即属此类。一是特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剂。现今所谓“经方”是指后者。1心阳虚衰是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特征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中医学里多有记载。古人描述了心脏病可出现放射状疼痛,“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其疼痛剧烈者可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会伴发肢体冷青症状,并随时…  相似文献   

17.
杨世权 《中医杂志》2006,47(11):872-872
答: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创立的方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显著,被后世誉称为“经方”。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用经方的主要思维方法是“有是证用是药”,追求“汤证相应”的契合关系,即张仲景所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通脉四逆汤方后注》)。今人应用经方,必须熟悉张仲景的这种思维方法,掌握经方应用的辨证要点,才能提高疗效。抓住该方的主症:每一个经方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适应范围,经方与适应范围的结合则称之为汤证,如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等。每一个汤证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证候群,其中又有“主症”…  相似文献   

18.
“经方能起大症”,这是岳美中老中医精辟之语,然而“经方难用”又是不少青年中医的共同体会。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经方亦不例外。反思其故,或日方不对证,或日加减欠妥,除此之外,还可能与我们在学经方时,只背诵了条文脉证和药物名称,而忽略了每味药的原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深入剖析以黄连为角药的类方鉴别,为现代临床用药谴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谨遵经旨,对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进行详尽梳理,并从独立成方之“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以及类方鉴别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经方中独立成方之黄连“角药”两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角药”7 对,黄连的角药配伍,寒热并用,表里同调,虚实相兼,使得其可用于下利、呕吐、肠鸣、烦躁、心下痞等多个方证。 结论: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黄连“角药”配伍知识,理解掌握经方中黄连“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及其类方的准确运用,可扩大主治,减少药味,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20.
刘洋  于峥  刘慧杰 《中医杂志》2007,48(4):377-378
处方中药物用量是中医临床颇具技术含量的内容。处方一经组成,每味药物的用量直接关系方剂的功效,故素有“不传之秘在药量”的说法。世尊张仲景为医圣,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仅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学辨证论治系统的先河,经方的药物组成、用量、加减、炮制、制剂、服法等精确清晰,基本涵盖了整个中医临床用药过程,其规式作用,也是被后世尊为医方之祖的原因之一。但经方药量欹重,动辄数两,甚至半斤、1斤、2斤。后世畏其药重,尚轻剂而用之。对经方的药量考据,一直是历代聚讼之一。对经方药量的把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经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