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坚欣  刘青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201-1203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与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分娩、官腔手术操作造成子宫内膜和浅肌层损伤,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而发病。手术切除子宫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对年轻妇女尤其是渴望生育的妇女临床治疗非常棘手。近年研究认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与高雌激素及高泌乳素水平有关。此外多数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中,雌、孕激素受体及泌乳素受体异位内膜阳性率高于在位内膜。这些异常表达是异位内膜侵入肌层的原因还是结果尚不为知,但在临床上指导用药方面,提示多途径作用于性激素受体的药物可能会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劳少华 《现代保健》2011,(9):192-19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 EMT)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于子宫腔内膜以外的部位,可形成内膜异位病灶、结节或异位囊肿.多发生于30~40岁的育龄妇女,以盆腔疼痛、月经失调和不孕为主要特征.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占10%[1],在痛经的妇女中高达40%~60%,占不孕妇女的20%~30%,且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通过手术切除可视病灶和分离粘连仍然是目前EMT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手术治疗可能遗漏比较微小的病灶、部分粘连较重的病灶、腹膜后及盆底较深的异位病灶[2]及术后较高的复发率困扰医患双方.因此,减轻疼痛症状及减少复发率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针对手术辅以药物治疗减少EMT复发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妇科常见病,尽管由于侵袭而直接致命的患者较少,但异位内膜具有从盆腔至远处脏器种植、侵润、扩散的特性,近年来发病率升高,痛经、不孕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病的消长与内分泌有关,从青春期至围绝经期均可发病。治疗以手术和药物为主,但难以根治,复发率高(5年内高达50%)。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该病好发于25~50岁的育龄妇女,对妇女健康影响很大。据某医院妇科门诊统计,在门诊病人中,20%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近40%的患者因此而不能生育。迄今为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尚未清楚。一般来说,凡本应生长在子宫腔内壁上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以外部位,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若子宫内膜异位至卵巢,可使之增大、固定、失去功能,形成“巧克力囊肿”。病变的不断蔓延会使与妊娠有关的卵巢和输卵管的功能障碍越来越严重,引起月经失调和不孕症。…  相似文献   

5.
时人语录     
贺向民 《健康必读》2008,7(9):55-5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近几年来,由于医务人员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和诊断技术的改进,发病率约为10%左右,且有明显上升趋势。2001~2006年间我院共收治120例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现将1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难治性疾病,育龄妇女的发病率约为3%-10%,不育妇女中发生率可高达25%-35%,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多数与经血引流不畅和生殖道解剖异常相关心。治疗方法多种,包括手术及药物治疗,但其复发率较高。手术后药物治疗以降低复发率一直是我们探讨的课题,GnRH—a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药物。本研究对GnRH-a与孕三烯酮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巩固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以探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体内的生理调节功能是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介导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其受体除位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外,在机体其他组织,尤其是外周性腺组织中也有分布。近年来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表面也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表达,推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机制作用于靶细胞,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和生长直接产生作用。研究子宫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以更有效地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0%-15%,近年来仍有上升趋势,在不孕与盆腔疼痛的患者中约占20%-90%。最常发生的部位在卵巢,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生盆腔组织的广泛粘连。单纯的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其预后仍不能令人满意。2005—2006年我们对腹腔镜术后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Ru486)口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近年发生率明显增高(约5%~15%),以25~45岁妇女居多,绝经后或卵巢功能抑制,或切除卵巢后病情可自行好转、消失。  相似文献   

10.
阴道B超介入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穿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B超介入下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进行穿刺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6例不孕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人在阴道B超介入下行穿刺治疗,术后辅以药物治疗3个月,并与43例手术治疗(术后用同样药物治疗方案)的病人相对照,观察疗效。结果穿刺组与手术组的妊娠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的再手术率明显高于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阴道B超介入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穿刺术辅以药物治疗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占首位,发病率高,药物治疗效果差,保守性手术易复发,根治性手术难为生育年龄妇女接受.我院于1988年至1993年中对32例卵巢子宫内膜囊肿者保守性手术术后复发病例采用第二次保守性手术,术后加用内美通,随访三年,现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1988年至1993年住院的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术后复发者32例,最小24岁,最大42岁,未育8例.距前次手术时间最短半年,最长10年.第一次手术行囊肿挖出19例,单侧附件切除13例,病理诊断均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2 临床表现:第一次手术后出现痛经23例,占71.8%,月经失调10例,31.2%,不育症12例,占37.5%.B超示单侧囊肿23例,双侧囊肿9例,囊肿最小直径5cm,最大10.2cm.进腹后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拟订的子宫内膜异位分期法分期,本组32例中Ⅲ期22例,Ⅳ期10例.  相似文献   

1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以子宫腔以外的地方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出现和生长为特征,是妇女生育年龄中妇科的常见疾病。其所致痛经和不孕对女性身心的损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最近,在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上所包含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生长的病理生理机制。在严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情况下,异位子宫内膜IGF—1水平较高,正位子宫内膜局部IGF—1较低,从而可以解释不孕的原因。同时IGF结合蛋白(IGFBP)与EMs的发展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且继续生长和浸润为特点。经血倒流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原因。90%妇女可见此现象,大多数却未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尚有其他因素促使异位内膜病变的种植和生长。  相似文献   

14.
孙仪芬 《现代保健》2011,(22):124-125
目的 探讨电凝刀与传统手术刀对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处置效果.方法 应用电凝刀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37例;应用传统手术刀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37例;包括保留生育功能、卵巢功能及根治性手术3种.结论 电凝刀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区病灶处理彻底、术后康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应用电凝刀可一次性完成分离、止血、切割,使手术简单易行,是治疗开腹手术中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在体内的生理调节功能是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介导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其受体除位于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外 ,在机体其他组织 ,尤其是外周性腺组织中也有分布。近年来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表面也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表达 ,推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 ,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机制作用于靶细胞 ,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和生长直接产生作用。研究子宫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表达 ,有助于进一步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 ,以更有效地利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方式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庆红  葛莉宾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19-4120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方式的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121例子宫内膜息肉病人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而分别实行不同的宫腔镜手术,A组57例,育龄期妇女有生育要求者,切除息肉及息肉旁浅层内膜(切除内膜的功能层);B组41例,育龄期妇女无生育要求者,切除息肉的同时行子宫内膜电切术(即切除子宫内膜的功能层及基底层);C组23例,绝经患者行息肉切除同时行子宫内膜剥除术(滚球电极及电凝破坏内膜功能层和基底层)。结果:86例月经紊乱者月经失血图评分术前平均(314±145)分,术后平均(35±20)分,手术前后月经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术后复发8例(14.03%,8/57),B组术后复发1例(2.44%,1/41),C组无复发。A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例手术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宫腔镜下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育龄期妇女有生育要求切除息肉及息肉旁浅层内膜者的术后复发率较高(14.03%,6/57)。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生育要求选择相适宜的宫腔镜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  相似文献   

17.
杨志  王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843-844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非根治手术后辅助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行保守或半保守手术治疗,术后应用丹那唑或内美通治疗并进行疗效、复发率分析。结果:随访45例18个月,复发率为4.4%,明显低于国内报道药物治疗1年的复发率(51.6%);保守性手术的每年复发率是13.6%。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非根治手术后进行药物巩固治疗,对防止术后复发、提高治愈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致急腹症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误诊原因。结果:21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因突发下腹痛入院,B超提示卵巢囊肿或者子宫前方混合性包块,手术病理确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首次误诊率23.8%,误诊急性盆腔炎2例,急性阑尾炎3例。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致急腹症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误诊,值得重视,此病一旦确诊应及时手术,术后辅助药物治疗,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术后用药对抢救病人及维持卵巢内分泌功能、促进生育、防止复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以下简称巧囊泼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我院收集自1993年1月-2007年6月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共289例进行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结果1993-2007年我科住院总人群中巧囊发病率由0.178%上升为3.295%,好发年龄为25-44岁。其发生与文化程度、职业、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量以及计划生育手术史、避孕史有较密切关系。结论1993-2007年巧囊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文化程度高、脑力劳动者、初潮年龄早、月经周期短、行经天数长,经量多更易发病。药物避孕的妇女发病率明显低于外用及工具避孕的妇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方法:对99例不同年龄和不同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别行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切术(A组,29例)、单纯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B组,44例,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内膜电凝术(C组,26例,绝经后患者),比较3种术式的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A组(25.1±0.8)s,B组(20.7±0.7)s,C组(26.9±0.7)s,B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其他两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C组无复发病例,B组复发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3种手术方式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单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选择适宜的宫腔镜下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