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肺结核住院患者痰标本采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5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4例肺结核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2016年8月之后对所有患者样本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分析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采集样本的送检率和合格率。结果在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后痰样本送检率以及合格率对比实施前组间数据比较显著且P0.05,统计学表示存在意义。结论在采集肺结核住院患者痰标本过程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进行分析,可以显著提升痰液的留取,改善痰标本采集质量以及送检质量,对于及时送检样本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住院患者患者粪便标本送检率,为临床粪便标本送检提供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住院患者粪便标本送检率为活动主题。通过品管圈方法分析和解决患者未留取粪便标本的原因。结果患者粪便标本送检率由71%提高到92%。结论品管圈在提高住院病人粪便标本送检率中效果显著,护士解决病人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及沟通有所提高,是规范粪便标本送检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输液室护理管理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输液室150例输液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输液室150例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融入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患者输液差错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身份识别错误率以及专科用药差错事件发生率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改善输液室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降低住院患者血液及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于我科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我科血液及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为主题,制定活动对策并实施,统计、比较活动前后我科住院患者大小便及血标本送检率和漏检率。探讨活动效果及改进措施。结果 QCC活动开展后,血液标本漏检率为9.9%,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为16.8%,均显著低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降低了标本漏检率,增加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认同感及信任感,增强护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中段尿培养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9月住院需留取中段尿培养患者188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前期数据,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月住院需留取中段尿培养患者169例,设为品管圈活动后期数据。通过自愿原则,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并选定圈员,同时通过发动头脑风暴和5、3、1评分原则,最终选定降低中段尿培养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为活动主题,对病区中段尿培养留取不合格率高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设定目标将中段尿培养标本留取不合格率降至5.81%,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冰山图及真因验证查找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后实施,并运用PDCA管理方法进行效果评价与改进。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住院患者中段尿培养标本留取不合格率由活动前的18.62%降至活动后的4.14%,目标达成率为113.04%,进步率为77.77%。结论:品管圈活动既规范了中段尿培养标本留取的操作流程,也有效地降低了中段尿培养标本留取的不合格率,同时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亦提高了圈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了圈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团结凝聚力,提升了护士工作成就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利用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合格率。方法:组成品管圈,设计活动计划表,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实施对策,与未执行品管圈活动前的痰液标本合格情况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后,痰液标本合格率由原来的49%提高到82%,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品管圈方法对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工作进行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痰液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以品管圈手法提高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送检率。方法由9人组成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痰送检及时率"为活动课题,调查527例患者痰标本留取、送检过程。分析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低的原因,确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使呼吸内科痰培养标本送检合格率由82.3%上升至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平均留取天数由5.5 d减至2.5d。结论对呼吸内科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进行品管圈管理手法,可缩短标本留取时间,提高标本送检合格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品管圈管理模式在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作用。方法:要求十名护士组成品管圈小组,对2014年1月前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住院患者实施严格护理。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患者跌倒率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跌倒率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跌倒发生率为0.670‰。实施活动后,跌倒发生率为0.118‰。两组数据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跌倒率。  相似文献   

9.
左玉丹 《大家健康》2016,(5):121-122
目的:探寻品管圈管理模式在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作用.方法:要求十名护士组成品管圈小组,对2014年1月前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的住院患者实施严格护理.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患者跌倒率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间跌倒率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跌倒发生率为0.670‰.实施活动后,跌倒发生率为0.118‰.两组数据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跌倒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缩短住院药房药品调配时间的品管圈活动实践效果。方法我院于2017年1月12月在住院药房药品调剂中开展品管圈活动,以2016年1月至12月为对照,总结分析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住院药房药品调剂时间改善情况。结果在住院药房药品调配时间上,2016年1-12月为41分15秒,与2017年1-12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27分6秒相比显著缩短,且进步率34.3%,目标达标率150.32%。结论住院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可将药品调配时间有效缩短,且可有效提升医院药学服务品质以及满意度,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正确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提高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正确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呼吸科住院患者的痰培养标本留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患者痰培养标本送检错误率降到27.8%,较活动前(65.6%)明显提高(37.8%)。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留取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血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品管圈途径,成立QCC小组,采集临床护理组送检的血标本现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有效分析,查找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结果:通过QCC活动,住院患者血标本的合格率由96.36%提高到98.98%,规范了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流程,并制定了护士采血手册,增强了护士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品管圈活动前后对每一位圈员的解决问题能力,责任感,沟通能力,积极性,手法运用,医患和谐程度,自信心等七方面无形指标。利用5.3.1评分方法进行评分,结果各项总分都比活动前明显量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临床护理组血标本准确率中效果显著,进一步规范了静脉血标本采集流程,完善静脉采血相关知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自主咳痰患者检验前痰标本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 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31日间在我院开展以"降低自主咳痰患者检验前痰标本不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以提高自主咳痰患者的痰标本采集质量,并与活动实施前的痰标本送检数以及送检合格率相对比。结果痰标本不合格因素主要有痰标本量不足、痰标本污染以及送检时间过长等,品管圈活动中改善前痰检不合格率为40.7%,改善后为1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降低自主咳痰患者检验前痰标本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10人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这一活动主题,对我院手术常规标本送检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品管圈方法,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使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由改善前的80%提高至改善后的96%。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我科护士由最初的被动工作者转变成管理者、执行者,护士的价值得到极大的体现,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大大提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降低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缺陷的效果,为提高标本送检合格率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基于PDCA循环模式开展了以提高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安全为目的的管理活动.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分析既往我院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并组织实施,通过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手术宣病理标本送检管理水平及质量控制,全面降低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缺陷.观察PDCA循环管理模式开展后,我院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缺陷发生数.结果:2016年1月-2016年12月PDCA循环管理实施期间,910个手术宣病理标本无送检缺陷发生,年缺陷发生率0%.结论: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病理标本送检规范性,降低送检缺陷风险,对提高标本质量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许少辉  周朝红  曾艳 《海南医学》2013,24(18):2800-2802
目的规范急诊血标本送检流程,缩短送检时间,确保标本安全,提高送检效率。方法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比较开展品管圈前后血标本运送不完善率改善情况。结果急诊血标本运送总不完善率由改善前的84.3%下降至14.0%;各项不完善率开展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抽血时间、送检时间、交接时间开展前后进行比较,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此次品管圈活动不仅大幅度缩短了送检时间,且确保了标本安全,送检效率大幅度提高,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创新意识、策划能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方法在降低住院患者指尖血糖漏测率的作用。方法对住院患者3个月指尖血糖监测情况做回顾性分析,用品管圈手法发现标本质量问题、查找原因、解析、目标设定、对策拟定,通过实施有效对策降低住院患者指尖血糖漏测率。结果品管圈实施后再次收集病区3个月指尖血糖监测情况,通过分析得出:住院患者指尖血糖漏测率由活动前的11.1%降低到活动后的2.5%。结论用品管圈对住院患者监测血糖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指尖血糖漏测率,品管圈是一种行之有效、值得使用质量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骨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骨科病区收治的78例病患,以2017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为界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9例。研究组实施品管圈活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骨科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中可改善病患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徐青  曹志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95-169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住院患者4 824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QCC活动前组,采集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住院患者5 000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QCC活动后组.血液标本均由统一培训后护理人员采集,经训练的运送标本人员送检,不合格标本为临床检验中心拒收的标本.活动后组在此基础上开展QCC活动,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数,计算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结果:QCC活动后组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为0.2%,明显低于QCC活动前组的2.7%(P〈0.01).结论:QCC活动有助于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干预肿瘤患者大小便标本的留检率效果。方法科室成立“齐齐圈”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肿瘤患者大小便标本留检率较低的问题加以改进[1]。实施品管圈前后,对我科连续某月收治病人的大小便标本留检率进行统计,分析入院后3d及出院时留检率的改善情况。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我科患者入院后3 d及出院时大便留检率分别从33.33%和62.86%提升到74.04%和96.15%,相应时间点的小便留检率分别从38.89%和64.81%升高至95.45%和1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QCC活动,住院患者大小便标本的留检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