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在地震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严重地震创伤伤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8年5月14日~6月28日我院设于四川汶川映秀地区野战医院收治并随访的32例按DES策略救治的严重创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DCS纳入标准入组的32例严重地震伤员先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给予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治疗.DCS组伤员经ICU复苏后pH、PT、T和SO2监测指标与一般伤员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情况好转,全部顺利经过确定性手术.结论 针对地震创伤的特点,按DCS策略选取适合对象进行救治,可减少伤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16例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3例采用DCS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其中89例加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胃肠破裂、膀胱破裂修补以阻断污染,行脾切除、肝修补控制出血,然后转往ICU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包括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5.86%(88/116)和87.98%(161/183)。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性休克74例、盆腹腔感染2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感染性休克。结论 DCS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明显提高生存率。主要方法为初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污染(包括粪尿改道和有效引流),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ICU复苏期遵循损害控制性复苏,观察处理各种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行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  相似文献   

3.
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再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的再手术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76例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58例为多发伤,ISS〉16分16例,≥25分42例;18例为单发伤,AIS评分均〉3分。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早期急诊手术,其中43例早期行确定性手术,33例因伤情特别危重而行损害控制手术。在ICU治疗期间行损害控制手术的病人根据情况行确定性手术,40例常规手术的病人发生应激性溃疡、肠瘘、胸腹腔脓肿、胆囊坏疽、出血等继发性病变而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59例救治成功,救治成功率达77.6%;17例死亡,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原发性损伤过重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后期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断需要手术解决的继发性病变,一旦确定应及时手术治疗;行损害控制手术的病人需进一步完善诊断,尽量在48小时内行确定性手术,对全身情况不稳定、伤情复杂的病人,宜行分期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创伤患者伤情特点的认识增加,损伤控制性手术(Dam 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发伤涉及多个部位、需多学科联合救治,因而临床救治难度大,急救手术时间长,应优先采用DCS的策略[1]。DCS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复杂创伤患者的病死率[2]。基层医院由于技术条件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救治严重多发伤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应用DCS,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1严重创伤救治中DCS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麻醉、复苏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外科医师能够完成几乎任何复杂手术,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激进的一次性确定手术盛行一时。但随着临床病例进一步积累,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高居不下,术后出现了如MODS、ARDS等严重并发症,这一客观现实迫使外科医师转变思维方式[3]。为减少手术死亡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1993年Rotondo等[4]首次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随后外科医师在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开始主动实施分期手术,并逐步形成了DCS应分为三个阶段的救治原则:初始简化手术、复苏和确定性手术。DCS在严重创伤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满意效果[5]。2严重多发...  相似文献   

5.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由传统的单纯腹部损伤救治扩展到多发伤综合救治的角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腹部损伤的多发伤586例,其中应用了损伤控制技术138例,占24.3%.控制出血是DCS的首要任务,包括:腹部填塞(abdominal packing,AP)止血34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56例,双侧髂内动脉栓塞8例,肝固有动脉结扎或栓塞48例(其中栓塞4例);脾动脉栓塞2例;腹内血管修补或结扎32例次(髂内动脉结扎25例次).控制污染是DCS的第2个主要目的:胰部分切除或内外引流24例次、十二指肠修补或憩室化15例次、膀胱修补造口36例次.上述简化手术完成后,患者送ICU,并立即开始继续复苏.争取在72小时内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 138例采用DCS救治,存活101例,死亡率26.8%(37/138),死亡组ISS评分平均值41.6分.早期死因为颅脑损伤3例,急性大失血22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例,颈椎损伤高位截瘫2例.结论 合理使用DCS技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理论(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2月3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DCS方法救治,第1阶段为控制出血和不稳定骨折的早期临床固定;第2阶段行ICU复苏;第3阶段行确定性手术。观察其死亡率及后遗症发生。结果 2例死亡,2例未随访,获得随访32例,随访17.6个月。1例合并胸腰椎骨折发生截瘫,3例远期出现跛行、行走痛。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应用DCS理论救治不稳定骨盆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能明显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在基层医院的损伤控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月应用损伤控制(早期迅速、有效的骨折固定及清创,术后ICU进一步复苏,病情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救治的25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中抢救成功22例(88.0%),死亡3例(12.0%)。骨盆骨折及四肢不稳定骨折早期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0例作为确定性固定手段。结论损伤控制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严重多发伤伴骨折患者的治疗,但应准确把握其适应证。外固定架在骨折的早期固定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采用损害控制性手术(DCS)治疗严重腹部多发伤92例,复苏后均接受相应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治愈77例(83.7%),死亡5例(16.3%).此类患者积极采用DCS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6月治疗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73例(平均ISS≥27分)临床资料,早期采用控制出血、骨折临时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结果 73例患者中,1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于入院后11h,1例因ARDS死于术后24h,2例因伤后第3、6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未予以早期积极救治死于入院后2h内;66例存活(90.4%),死亡7例(9.6%)。结论及时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合理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等措施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伤员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答:与单部位伤不同,多发伤累及多系统、多脏器,需要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救治。综合性医院大多采用分诊分科式,即分别由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收治创伤性休克、腹部创伤、骨伤和颅脑损伤等,遇多发伤涉及其他学科损伤时,请相关学科会诊解决,专科救治水平较高,但存在救治时效性差、对非本科损伤重视不够、相互问推诿病人等弊端,尤其不能满足“黄金一小时内给予确定性处理”的要求。近20年来多发伤院内救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由多学科外科医师组成的团队全程负责的整体化模式,包括急诊复苏、紧急手术、ICU复苏、稳定后的确定性手术等,已经逐渐成为新的标准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3年2月及2007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5~2003年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及损害控制复苏(DCR)治疗的198例作为对照组;2007~2015年按照DCS及DCR技术治疗的423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Ⅰ期手术治疗;治疗组Ⅰ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相应手术控制出血并阻断污染,然后转往ICU按DCR原则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结果对照组发生创伤性凝血病52例,其中死亡23例,死亡率44.23%(23/52)。治疗组中382例有进行性出血,86例出现凝血障碍。382例进行性出血急诊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其中206例加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合并脏器伤按DCS原则行剖腹手术,同时按DCR原则作止血性复苏,及时输入血液制品及凝血因子。ICU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骨盆骨折固定等确定性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盆腹腔感染1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治疗组中发生凝血病者死亡率为22.09%(19/86),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按照DCR原则行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同时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加骨盆外固定支架控制出血,将明显提高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救治的全过程分阶段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与转运、院内急救与复苏、急诊手术与ICU监护、计划性再手术等不同阶段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的救治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在急救及转运过程中死亡,余82例术前初步复苏成功,获得救命性手术治疗。其中2例在术中大出血死亡,4例在后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76例治愈。结论 将损害控制外科技术贯穿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交通伤现状及道路交通伤院内救治理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基 《创伤外科杂志》2005,7(4):316-318
我国交通伤处于高发阶段,改善交通状况是全社会的责任。交通伤为高动能、多因素所致,伤情复杂、严重,医院内急救必须规范、科学及程序化。VIP(ventilation infusion pulsation)急救程序准确抓住了创伤早期致死的3个主要矛盾(呼吸障碍、循环障碍及快速大出血),按其顺序依次快速处理,突出了边治疗边诊断的新理念。该程序符合急救要求,可操作性强。应用VIP程序后,我院交通伤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VIP液体灌注原则为快、足、稀,同时强调了损伤控制外科理念(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以控制出血为目的之救命手术应是复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院内急救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严重多发伤中输尿管损伤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0年9月-2004年6月收治的14例严重多发伤中输尿管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早期诊断,均行输尿管吻合术,均Ⅰ期愈合;2例延迟诊断,1例行肾切除,另1例经Ⅱ期手术修复。插管成功3例,其中2例治愈,另1例半年后复查,因肾积水加重而行输尿管修复治愈。结论对严重多发伤中输尿管损伤的救治应全面检查,防止漏诊,及时合理手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严重创伤性鼻出血的急诊救治经验。方法 对 1987~ 2 0 0 1年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性鼻出血 3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经鼻腔或前后鼻孔填塞止血或出血减少 ,对损伤血管较大或经反复填塞止血无效者 ,采用血管结扎或栓塞术等止血措施。结果 本组病例均达到止血目的 ,但仍因严重颅脑伤或颈、胸、腹等合并伤死亡 4 2例 (12 .5 % )。结论 创伤性鼻出血是一种复杂的危急重症 ,首诊医师应具备综合的急诊救治能力 ,各科需密切配合 ,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正确应用损害控制性剖腹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损害控制策略是提高腹部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环节之一,有助于改善面临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的危重患者的预后。首先是通过短时间的剖腹手术紧急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在ICU继续积极复苏,在致命性三联征纠正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严重肝脏损伤治疗的损害控制外科策略和术中的止血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严重肝脏损伤病人的损害控制外科治疗的情况,统计其治疗效果.结果 46例均经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复苏后,所有病人均接受适宜方式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治愈40例(87 0%),再次手术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6.5%,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性创伤有效可靠的救治方法。方法 对急诊处于休克状态,主诉不清,伤因不明的病人。边检查,边治疗,保持通气正常的情况下控制出血、抗休克、扩容,并按胸、头、腹、四肢的顺序抢救,除外心脏损伤、气胸、大出血,应先抢救颅脑损伤并脑疝的病人。结果 本组277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215例,4例因早期休克、脑疝死亡;56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急诊手术,其中45例术前休克已基本纠正;5例手术止血及抗休克同时进行,8例经抗休克等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手术;46例开放性骨折均行早期清创缝合,酌情采用内外固定。结论 迅速查明伤情,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抢救原则,综合分析伤情,合理有效的治疗,避免误诊,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