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害控制性(DC)策略救治高海拔地区严重肝损伤的治疗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3年来救治的来自海拔2 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47例在入院时即给予行损害控制性复苏(DCR),在液体复苏急救处理的同时,均行损害控制性外科(DCS)手术,即初期采用大纱垫填塞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继续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应形式的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痊愈34例,死亡13例。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肝脓肿、胆瘘各2例(各为4.3%),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DC策略更加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严重肝脏损伤病人的救治,对符合DCS指征的严重肝脏损伤要尽快、尽早实施DCS,在围手术期及手术过程中的抢救复苏,要积极采用DCR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手术(DCO)治疗严重肝脏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治疗的83例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20~74岁,平均32岁。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AST)肝损伤分级标准,其中Ⅲ级31例,Ⅳ级30例,Ⅴ级22例,无Ⅵ级病例。结果 83例严重肝脏损伤患者中58例按DCO原则治疗,经复苏病情稳定后再接受相应术式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治愈56例(96.6%),再次手术后出现肝脓肿3例(5.1%)、膈下脓肿1例(1.7%)、胆漏2例(3.4%),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死亡2例(3.4%),均死于肺部感染。25例患者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愈20例(80.0%),术后再次手术3例(12.0%),肝脓肿3例(12.0%)、膈下脓肿2例(8.0%)、胆漏3例(12.0%),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死亡5例,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严重出血。结论严重肝脏损伤治疗选择损害控制性手术,能达到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疗腹腔严重感染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9至2017-09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收治的46例腹腔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患者遵循损伤控制性外科(DCS)原则,在积极的液体复苏后急诊手术,以简便的手术方式控制感染源,清除腹腔内感染坏死组织,广泛冲洗腹腔,于肠破裂修补口或吻合口旁放置双套管行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术后在重症监护病房综合治疗。负压引流期间,观察双套管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动态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动态复查腹腔B超、CT。结果 46例中,死亡3例(6.5%),1例于24 h内因感染性休克并DIC死亡,另2例分别于术后2、5 d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其余43例均治愈(93.5%),术后发生再次肠漏/吻合口漏2例,1例经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治愈,另1例经再次手术治愈,无因腹腔感染而再次手术者。结论 遵循DCS原则,应用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技术能提高腹腔严重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再次手术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比较在基层医院采用损害控制性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救治Ⅳ~Ⅴ级严重肝脏损伤中术后的死亡率,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间38例Ⅳ~Ⅴ级严重肝脏损伤手术病例,其中按AAST分级,Ⅳ级23例,Ⅴ级15例;35例均合并其他器官损伤;行损害控制性肝脏手术16例,一期确定性手术22例。对比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两组之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病人年龄、受伤时间、外伤分级、休克指数和术前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损伤控制性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死亡率较一期确定性手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救治Ⅳ~Ⅴ级严重肝脏损伤治疗中选择损害控制性手术,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应用DCS救治的82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2例严重多发伤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70例经应用DCS后,休克逐渐得到纠正,再次行确定性于术,经过顺利,情况良好。复苏期患者pH、体温、PT值与一般腹腔损伤病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70例痊愈出院,12例死于脑疝或多器官衰竭。结论对严重创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再手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病人ICU治疗期间的再手术治疗。方法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76例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行再次手术治疗,其中58例为多发伤,ISS〉16分16例,≥25分42例;18例为单发伤,AIS评分均〉3分。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早期急诊手术,其中43例早期行确定性手术,33例因伤情特别危重而行损害控制手术。在ICU治疗期间行损害控制手术的病人根据情况行确定性手术,40例常规手术的病人发生应激性溃疡、肠瘘、胸腹腔脓肿、胆囊坏疽、出血等继发性病变而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59例救治成功,救治成功率达77.6%;17例死亡,早期死亡主要原因为原发性损伤过重直接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后期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严重创伤病人在ICU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诊断需要手术解决的继发性病变,一旦确定应及时手术治疗;行损害控制手术的病人需进一步完善诊断,尽量在48小时内行确定性手术,对全身情况不稳定、伤情复杂的病人,宜行分期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院内早期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6月治疗骨关节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73例(平均ISS≥27分)临床资料,早期采用控制出血、骨折临时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等损害控制措施救治。结果 73例患者中,1例因严重颅脑外伤死于入院后11h,1例因ARDS死于术后24h,2例因伤后第3、6天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3例因未予以早期积极救治死于入院后2h内;66例存活(90.4%),死亡7例(9.6%)。结论及时控制出血、早期骨折固定、手术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损伤、合理应用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等措施有助于骨关节型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对临床救治严重创伤伤员有很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损害控制性手术(DCS)治疗严重腹部多发伤92例,复苏后均接受相应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治愈77例(83.7%),死亡5例(16.3%).此类患者积极采用DCS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复苏在抢救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31例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75岁,平均32.7岁)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性复苏、损害控制手术)救治情况,统计其治疗结果,包括复苏结果、最终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1例均出血控制后成功复苏;24例在术后送入ICU前即达到初期复苏目标[心率≤120次/min,血压90/60mmHg,中心静脉压6~8mmHg,尿量0.5~1ml/(kg· min),血红蛋白80~100g/L,红细胞压积0.3~0.3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3例(9.69%);治愈26例,死亡5例(16.13%),主要死亡原因为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救治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及早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0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5~84岁,平均37.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56.3%),坠落/跌倒10例(28.1%),压砸/掩埋伤3例,其他2例。分析其救治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32例均为多发伤。入院后按"CRASH PLAN"原则,快速做出伤情评估,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抽血做凝血功能、配血等检测,按照损害控制复苏(DCR)原则进行复苏。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19例。大量输血按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各6~10U和10U冷沉淀配送22例。肝脏损伤Ⅳ级20例、Ⅴ级12例。手术包括清创性肝切除22例,改良肝周填塞13例;手术时间30~90min。本组共存活24例,死亡8例(25%),因肝脏损伤及其并发症死亡6例(18.8%,6/32)。结论Ⅳ、Ⅴ级肝脏损伤容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DCR是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策略;"改良肝周填塞法"和清创性肝切除是抢救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时的主要损害控制性手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影响腹部创伤患者损害控制手术后生存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实施损害控制手术(DCS)腹部创伤患者生存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实施DCS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病人的术前一般情况、ISS、手术方式、治疗情况及各种围手术期生命体征、器官功能变化情况,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影响DCS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因素包括年龄、ISS、术前体温和碱剩余(BE)值、估计失血量、ICU入室体温以及住院时间(P〈0.05);其中,年龄增长、术前BE绝对值增加和ICU入室体温降低是预测DCS术后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DCS有助于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术后生存率,年龄增长、术前BE绝对值增加和ICU人室体温降低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腹外伤59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治疗严重腹外伤的临床价值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12采用DCS救治59例严重腹外伤患者的情况。结果:全组治愈47例(79.66%),死亡12例(20.34%),死亡原因均与手术无关。结论:对于严重腹外伤患者积极采用DCS,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江吕泉  杨乐  郑建  陈建 《武警医学》2020,31(5):422-42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8至2019-08武警江苏总队医院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患者98例,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6)和DCS治疗组(n=52)。对照组按传统治疗方案,早期行复杂、完整的确定性手术治疗,DCS治疗组按损伤DCS治疗策略10~14 d后完成确定性手术。手术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总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DCS治疗组的总住院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S治疗组手术时间(89.55±21.07 )min、使用呼吸机时间(5.62 d),均短于对照组的(178.83±28.50 )min、7.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S治疗组手术出血量(268.52±39.67)ml、术中输血量(610.85±40.24)ml明显少对照组(692.68±42.59)ml 、(1024.20±30.1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并发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采用DCS技术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 is an important option in the store of war surgery and surgery of trauma. The main purpose of our investigation was to specify the percentage of the injured who need DCS. We performed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combat operations in Chechnya (1994-2002) and in peacetime (2005-2010). Total lethality in group with the standard surgical approach was 62.3%.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ethality in group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CS - 50.0% (p < 0.05). Thus, the experience of DCS in War Surgery Department confirms that DCS is perspective tendenc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extremely severe trauma, and allows decreasing lethality in 12.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3年2月及2007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5~2003年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及损害控制复苏(DCR)治疗的198例作为对照组;2007~2015年按照DCS及DCR技术治疗的423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Ⅰ期手术治疗;治疗组Ⅰ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相应手术控制出血并阻断污染,然后转往ICU按DCR原则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结果对照组发生创伤性凝血病52例,其中死亡23例,死亡率44.23%(23/52)。治疗组中382例有进行性出血,86例出现凝血障碍。382例进行性出血急诊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其中206例加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合并脏器伤按DCS原则行剖腹手术,同时按DCR原则作止血性复苏,及时输入血液制品及凝血因子。ICU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骨盆骨折固定等确定性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盆腹腔感染1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治疗组中发生凝血病者死亡率为22.09%(19/86),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按照DCR原则行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同时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加骨盆外固定支架控制出血,将明显提高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在地震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性手术(DCS)在严重地震创伤伤员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8年5月14日~6月28日我院设于四川汶川映秀地区野战医院收治并随访的32例按DES策略救治的严重创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DCS纳入标准入组的32例严重地震伤员先进行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然后给予ICU复苏,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后续治疗.DCS组伤员经ICU复苏后pH、PT、T和SO2监测指标与一般伤员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情况好转,全部顺利经过确定性手术.结论 针对地震创伤的特点,按DCS策略选取适合对象进行救治,可减少伤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损伤累及肝静脉主干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的救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0例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Ⅴ级)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9~46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例,重物砸伤1例,马踏伤1例,刀刺伤2例。均属Ⅴ级的严重肝破裂。血管损伤:下腔静脉破裂9例,肝右静脉主干破裂4例,肝左静脉破裂1例,门静脉主干破裂1例;10例均合并有右侧或(和)双侧肋骨骨折;9例有肺挫伤;入院时均呈休克表现。10例均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急诊行手术治疗。结果治愈8例,死亡2例。全肝血流阻断下行下腔静脉破裂+肝破裂修补术2例,肝上下腔静脉局部血流阻断(用血管阻断钳)下腔静脉修补术1例,肝右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5例,不规则右肝切除术6例(其中Ⅵ、Ⅶ、Ⅷ段肝切除1例)。结论在严重的外伤性肝破裂(Ⅴ级)救治过程中,需要多科积极配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充分游离肝脏,合理阻断肝脏血流,正确的处理肝断面和大血管的损伤,可提高严重肝破裂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及其并发症的方法。方法笔者对1998~2011年救治的299例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27例;年龄19~83岁,平均(47.3±8.2)岁。将其中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116例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04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183例采用DCS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一期手术治疗。治疗组一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其中89例加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胃肠破裂、膀胱破裂修补以阻断污染,行脾切除、肝修补控制出血,然后转往ICU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包括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5.86%(88/116)和87.98%(161/183)。术后并发症包括失血性休克74例、盆腹腔感染2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和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感染性休克。结论 DCS救治多发伤伴严重骨盆骨折明显提高生存率。主要方法为初期简化手术控制出血、污染(包括粪尿改道和有效引流),结合骨盆外固定支架使用;ICU复苏期遵循损害控制性复苏,观察处理各种并发症;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行骨盆、后尿道和直肠修复重建等。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second generation contrast enhanced US (Sonovue) in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traumatic hepatic lesion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US and spiral CT. MATERIAL AND METHODS: A total of 203 patients (127 males, 76 females, mean age 36 years) with isolated abdominal trauma were examined with conventional and contrast enhanced US (Sonovue, Bracco, Italy) between March 2002 and February 2003. The sonographic contrast agent was administered at a dose of 2 ml/10-15", repeated twice. CT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single- (Rhota, Esaote Biomedica, Italy) or multislice spiral CT with administration of contrast agent. The presence and number of lesions, hepatic capsular involvement, size and sonographic pattern were evaluated. RESULTS: Conventional US demonstrated hepatic lesions in 27 patients, in 3 cases it identified 2 foci (30 lesions, size 2-8 cm). Contrast enhanced US (CEUS) revealed another 2 lesions and in 4 patients it identified lesions not shown at conventional US (size 2-5 cm). Capsular involvement was detected in 14 cases (11 with conventional US). The sonographic pattern of the lesions at conventional US was hypo-anechoic in 19 cases, and hyperechoic in 11. In CEUS all the lesions appeared strongly hypoechoic against a strongly hyperechoic parenchyma, with clear borders and larger size a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US. CONCLUSIONS: In isolated blunt abdominal trauma CEUS is more accurate than conventional US in determining the number and size of lesions and detecting capsular involvement. This has a strong impact on diagnosis as the number of false negatives is reduced and on prognosis as the lesions are more accurately graded, and there is close correlation with spiral CT. CEUS can be used as a first approach in mild isolated abdominal trauma, in paediatric patients and in the follow-up, whereas CT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in severe trauma and in multiple trau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