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及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为了更有效地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及减轻致残率,目前溶栓治疗为其首选。近年来NINDS[1]和ECASS-II[2]等临床试验证实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绝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溶栓治疗。目前,国际公认的静脉溶栓干预的时间窗为3h,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治疗时间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个体化的、动态的、多因素的过程,许多情况(如侧支循环多少、血压高低、年龄、卒中类型、并发症、梗死部位、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都会影响时间窗,由于不同…  相似文献   

2.
丛娜 《江西医药》2021,56(10):1745-1747
目的 探讨传统急救护理与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急诊科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予以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观察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用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开通时间、溶栓用药时间以及CT完成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段溶栓情况对比,对照组患者在1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有3例(10.00%)、1~2h的有16例(53.33%)、3~4h的有11例(36.67%);观察组患者在1h内进行溶栓治疗的有18例(60.00%)、1~2h的有8例(26.67%)、3~4h的有4例(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溶栓后2h、24h、一周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67%vs83.33%)(P<0.05).结论 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更能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开通时间、溶栓用药时间以及CT完成时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治疗患者的黄金时间,继而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4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中西药物已不在少数,但仍未能有效地减少卒中导致的致残和死亡。迅速恢复脑的灌注和减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两个重要策略。溶栓治疗通过迅速恢复脑血流,为治疗时间窗内就诊的患者带来功能恢复的可能[1]。然而由于过短时间窗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王守红 《河北医药》2012,34(13):2030-2032
脑缺血性卒中是指因脑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和脑功能缺失的突发临床事件,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和病死率.在脑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进行超早期溶栓是比较积极的治疗手段.20世纪50年代,采用纤维蛋白溶酶的溶栓治疗首次用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1].在临床治疗或疾病自然演变过程中,部分病例的缺血区会继发出血.这种梗死区内有继发出血的缺血性卒中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抗血小板、抗凝、降纤和脑保护剂等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溶栓治疗是目前神经科领域研究的热点,是现有治疗方法中唯一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溶栓治疗的溶通率为21%-93%,但由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过窄,以及引起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和再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原因,能接受溶栓治疗者仅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Wang的研究表明,只有21%的卒中患者实际接受了溶栓治疗。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时间窗应个体化。溶栓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装置和TCD增强溶栓等。溶栓药物在传统溶栓药物广泛应用的同时,一些新的溶栓药物正在研究或已经用于临床。掌握好适应证,减少溶栓后并发症的发生,仍是溶栓治疗的关键。现就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方法、药物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侍茹 《家庭用药》2014,(6):20-21
救治急性脑卒中,时间是关键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关键在于发作后3小时内给予积极的溶栓治疗。由于国内长期以来急性卒中救治流程规范度不足、院前或院内延误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卒中患者无法在推荐的治疗“时间窗”内接受规范的r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溶栓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静脉溶栓相比,血管内溶栓治疗时间窗较静脉溶栓治疗宽,闭塞血管再通率高,可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IP)的脑细胞功能,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溶栓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目前,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凝聚和特异性治疗[2]。溶栓治疗疗效良好但具有严格的时间窗,有部分患者在入院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3]。因此,寻求新的治疗途径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神经保护剂已被证实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4]。脑苷肌肽是一种新型的神经保护剂,已有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脑卒中在心血管内科十分常见,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只有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够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缓解不良临床病症[1]。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方式治疗本病[2]。本文将探讨单元规范化溶栓绿色通道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1-2],仅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3]。AIS的预后与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密切相关[4],静脉溶栓治疗是AIS发病3 h内的首选治疗,能够再通中、小动脉闭塞,但对大血管闭塞卒中疗效差[5]。另外,由于治疗时间窗的限制,适  相似文献   

11.
卒中是我国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近年来对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除有效控制血压外,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凝血酶抑制剂、凝血因子Xa抑制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术等可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目前已将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 h,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血栓去除术等可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高溶栓治疗效果,分析精细化急救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有60例患者被纳入此次研究,均是某院2019年8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护理干预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精细化急救护理)各30例,分析两组护理方式对急救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救治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溶栓开始时间、卧床时间相比均较短,且实验组溶栓成功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转运成功率高,急救成功率高,抢救发生医疗争议率低(P0.05);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方式满意度评价,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P0.05)。结论:从预后角度来说,予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精细化急救护理,能缩短患者的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溶栓效果,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溶栓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开创了新的局面,但溶栓不可能逆转已经梗死的病灶,其目的是挽救存在于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时间窗”定于3 h(静脉溶栓)或6 h(动脉溶栓),溶栓治疗每延迟20~30 min,疗效就会降低10%。因此及时溶栓在缺血性卒中中显得尤为重要。院内缺血性卒中是指非卒中原因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理论上可以实现快速诊断和及时溶栓治疗,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对46例院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机制、治疗方法及诊疗延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治疗目的是逆转缺血组织、即半暗带[1] 。长期以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近 10年来基础和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研究 ,提出了缺血半暗区及缺血时间窗等新概念。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批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组织型纤溶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t PA)可有效地控制这种破坏性疾病的危害作用。1 t-PA溶栓理化作用早期应用t-PA有利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症状改善。美国FDA唯一批准的卒中治疗方法———t -PA也称作al teplase ,是一种溶栓剂 ,有疏通血管 ,使血流恢复作用[2 ] 。由…  相似文献   

15.
1.新指南与2003年指南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院前急救及公众教育部分,强调了急救系统对卒中的重要性。2.新的指南建议在更低的血清葡萄糖浓度(>140~185mg/dL)就应该给予胰岛素。3.除卒中是继发于空气栓塞之外,不建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高压氧治疗。4.静脉使用rtPA仍然是唯一得到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法。5.症状出现在6小时之内的病人,由于近期的外科手术或其他操作不能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动脉溶栓。6.如果不进行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应于卒中后24或48小时之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且起始剂量为325mg。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升高,已超越恶性肿瘤成为我国高致残及致死疾病[1]。在发病4.5 h内对患者进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以及在时间窗内的急诊取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由于发病至入院时间长、经济问题等不能接受溶栓及取栓治疗,仅接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一般抗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他汀降脂稳斑等),治疗效果差,恢复慢,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正>缺血性卒中是一个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四高"疾患,只有rt-PA超早期溶栓治疗有效。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5h之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益处需要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带。但由于时间窗的限制,能得到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探讨在快速MRI指导下扩大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评价其疗效及出血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使用rt-PA治疗后,磁共振检查DWI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构筑影像学。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经卒中绿色通道就诊后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DWI阴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影像学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31例考虑缺血性卒中患者,5例(16.1%)诊断为非卒中,2例(6.5%)入院后复查磁共振DWI阳性。26例卒中患者:20例(76.9%)考虑为前循环,6例(23.1%)考虑为后循环;血管影像提示大动脉狭窄患者8例(30.8%)。5例患者(16.1%)溶栓时牙龈出血。结论 大部分患者仍考虑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但多数NIHSS评分较低,且无大动脉狭窄,在时间窗足够及有较快反应速度前提下,进行磁共振检查和血管评估可最大程度避免非类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窗不足的情况下,及时静脉溶栓治疗是合理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易涛  唐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7):1014-1016
一项对全球近20年来235种疾病所致死亡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每年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90万人因缺血性脑卒中而死亡[1]。另一项对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289种疾病和创伤所致残疾的回顾性研究显示,每年约有340万人因缺血性脑卒中而致残[1-2]。轻微卒中可能会因为静脉血栓形成而变得难以恢复,甚至再次发生卒中[3-4]。预防血栓的形成可能会减少卒中相关残疾;因此,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建立了指南用于推动常规评估患者形成静脉血栓的风险,并允许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包括药物及物理治疗[5-7]。现将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预防卒中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h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某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发病3h内高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55例均予以常规方式治疗,研究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接受相应治疗后,研究组90d病死率为3.64%,对照组为6.4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0,P>0.05);完成相应治疗后,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达83.64%,显著性超过对照组的60.00%(χ~2=7.59,P<0.05)。结论:针对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3h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高,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