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麻醉恢复室护士交接班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为优化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交接班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麻醉恢复室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1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方法完成麻醉恢复室护士与病室护士交接班流程;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100例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为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麻醉恢复室护士与病室护士交接班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观察两组患者交接班效果包括交接班漏交、交接班不清导致电话再联系及因交接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呼吸抑制或梗阻、输液脱出或外渗、非计划拔管、压力性损伤等)发生率与护士交接班质量变化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交接班漏交、交接班不清导致电话再联系及因交接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呼吸抑制或梗阻、输液脱出或外渗、非计划拔管、压力性损伤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PACU护士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价量表(Handover Evaluation Scale, HES)总得分及各个维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在麻醉恢复室护士交接班管理与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麻醉恢复室护士与病室护士交接效果,降低因交接不当引起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麻醉恢复室护士交接班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麻醉恢复室患者风险事件的规避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麻醉恢复室2016年1—12月收治的3 0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选取我院恢复室2017年1—12月收治的3 08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预防风险事件。比较两组护理人员风险知识的掌握情况、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循证护理后,护理人员的风险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直接风险、间接风险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增强护理人员对麻醉恢复室患者护理风险的掌控能力,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作业流程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转入环节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病人入院时间将2021年6月—10月手术后入PACU的3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月—5月术后入PACU的354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执行常规麻醉恢复室病人转入流程;观察组执行新构建的麻醉恢复室病人转入标准作业流程,比较两组病人转入总用时、病人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交接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转入PACU总时间为(4.63±0.31)min,对照组为(5.43±0.4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3.95%)低于对照组(1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与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交接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构建的标准作业流程使PACU病人转入环节标准化、同质化,有利于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保障术后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交接班查检表在喉癌患者术后交接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设计喉癌患者术后交接班查检表,用于喉癌患者术后护理人员交接班,随机将本科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7例喉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制查检表进行交接班,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交接班落实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喉癌患者术后交接时间为(3.31±0.61)min,交接班漏项为1项(3.45%),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喉癌患者术后交接班规范化落实情况25例(86.21%),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27例(93.1%),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交接班查检表用于喉癌患者术后交接班,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因素,促进临床护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护士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在磁共振引导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交接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12月160例拟行磁共振引导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口头交接和书面表格交接方法,试验组采用结合磁共振引导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特点,自主设计改良SBAR护理交接单进行交接班。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采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的交接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时间、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磁共振引导下的脑肿瘤切除术患者采用改良SBAR标准化沟通护理交接单后,降低了护理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士交接班时间明显下降,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流程对降低苏醒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6例入住麻醉恢复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通过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流程加强麻醉恢复室控制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低血压、高血压、寒颤、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有效降低苏醒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51例(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严重多发伤患者62例(观察组),对比两组急诊CT时间、标本送检时间、护理交接时间、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急诊CT时间、标本送检时间、护理交接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优化创伤护理流程,能明显缩短护理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用SBAR沟通模式在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以重症监护病房2015年9-12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4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品管圈方法找出对照组交接班缺陷的原因,运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改进。比较两组患者运用SBAR沟通模式前后交接班缺陷情况。结果交接班缺陷的原因包括:标准化交接流程知识缺乏,缺乏标准化交接班表格,交接班时间长,影响病人治疗,对病人十知道(床号、姓名、诊断、职业、病情、治疗、护理、饮食、心理、家庭)情况掌握不全。运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的交接班缺陷率由原来的17.4%下降至8.33%,交接时间由原来的(10.51±1.25)min/人下降至(4.52±0.58)min/人;提问护士对病人十知道回答正确率从原来的65%上升为9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降低ICU护士交接班缺陷率效果显著,且规范了交接班流程,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手术室-麻醉复苏室SHARE交接班模型,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7年9-11月进行手术的11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8例使用SHARE交接班模型进行交接班,对照组55例使用传统的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交接班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复苏室-手术室电话回访率、交接班时间和复苏室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结果 SHARE模型实施后,交接班不良事件占同期所有不良事件比例从60%下降至14.3%;电话回访率从36.4%下降到5.2%;尽管口头交接班时间增加了(34.8±22.9)s,但是交班者在复苏室停留时间缩短了(88.3±42.1)s;复苏室护士对交接班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 SHARE交接班模型的实施降低了交接班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了复苏室-手术室的电话回访率,缩短了交接班时间,提高了复苏室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进一步完善了交接班体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开展优质护理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后,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1个病区进行床旁护理交接流程优化,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对流程优化前后交接班所用平均时间、患者满意度及责任护士知晓度进行调查,对优化后床旁交接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优化后床旁护理交接班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20.37±3.81)min,明显低于优化前的(47.51±4.8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P<0.01);患者满意度优化后为(95.00±7.53)分,明显高于优化前的(91.97±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责任护士知晓度优化后达94.80%,显著高于优化前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6,P<0.01).结论 优化后的床旁护理交接流程提高了交接针对性及护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优质护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方式在重症监护病房病情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个护理单元。单号楼层为对照组,护士按传统方式交接班;双号楼层为观察组,护士按标准化沟通方式交接班。比较两组护士的交接班合作状况及交接班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士交接班合作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交接班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少于对照组。结论标准化沟通方式规范了重症监护病房病情交接方式和流程,促进了患者安全及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最佳的心内科晨间交接班流程,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针对传统交接班过程中存在的交接班内容太多但不全面,接班人员职责不明确,床旁交接流于形式、不到位等不合理环节,由护士长、责任组长组成流程再造小组,对原有交接班流程进行考量、分析,将交接班人员时间、内容、职责等重新设计、完善和实施,观察流程再造后每日平均交接班时间、出院患者满意度、接班护士满意度、两组护理质量的差异.结果流程再造组接班护士满意度及出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交接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再造组每日平均交接班时间显著少于传统交接班组;再造后的交接班流程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P<0.05).结论再造后的晨间交接班流程,明显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客观、准确、安全的临床交接班工作流程和方法。方法针对传统晨间交接班过程中存在的时间不合理、交接班内容重复但不全面,接班人员职责不明确,床旁交接流于形式、不到位等不合理环节,对原有晨间交接班流程进行考量、分析,将交接班人员时间、内容、职责等重新设计、完善和实施,观察流程再造前后每日晨间交接班时间、出院患者满意度、交接班护士满意度、2组护理工作质量的差异。结果流程再造组交接班护士满意度及出院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交接班组,每日晨间交接班时间显著少于传统交接班组,晨间交接班流程显著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程再造后的晨间交接班流程明显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SBAR沟通工具在促进老年病房护理品质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6年6月采用ISBAR沟通工具规范病人交接班流程。将一病区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交接班,二病区设为观察组,运用ISBAR沟通工具交接班,分析2个病区采用不同交班方式后的交接班内容遗漏现象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以及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十知道"情况。[结果]观察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为6.25%,护士交接班满意度问卷调查评分达到48.11分±1.96分,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十知道"分数为93.57分±4.4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ISBAR沟通工具规范了病人交接流程,避免了护士交接班遗漏,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改善了老年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的护理品质,保证了病人安全,促进了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行动(KTA)框架和循证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2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在KTA框架的指导下,设计基于ISBAR沟通标准工具的电子化护理交接单。将122例ICU患者分为对照组(n=62)和干预组(n=60),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形式,干预组采用电子护理交接单,比较两组责任护士交接班质量和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交接时间为(2.78±1.12)min,对照组为(6.52±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交接班漏项发生率3.33%(2/60),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交接班质量总分(69.75±12.86)分,对照组为(58.68±9.8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知识到行动”框架和循证的电子护理交接单应用于ICU患者,可改善护理交接质量,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杨柳  陈劲光  李素明  王静 《妇幼护理》2022,2(11):2605-2608
目的 探讨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儿科重症监护室工作的 23 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按照传统的 PICU 儿科重症 监护室流程进行交接的护士纳入对照组,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实施采用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 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进行交接的护士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护士儿科重症监护室交接班书写记录时间和床旁交接班时间、交接 班质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护士对交接班方式的认可度以及患者对护士交接班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士床边 交接班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书面交接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对交接班方式认可度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交接班质量、责任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掌握情况以及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基于 ISBAR 标准沟通模式的儿科重症监护室床旁护理交接班表能有效降低护士交接工作量,提高交床旁 护理交接质量,协助责任护士更好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获得了护士及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HARE交接班模式在手术室-麻醉复苏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广东省化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全身麻醉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取SHARE交接班模式。比较两组交接班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电话回访率、耗用时间及护士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交接班不良事件率、电话回访率及交接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SHARE交接班模式在手术室-麻醉复苏室交接班工作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质量,护士评价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在心内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自2015年10月起开始在危重患者护理交接中采用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将该交接模式应用前(2014年10月~2015年9月)和应用后(2015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于我科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前危重病例数为112例,应用后危重病例数为118例,对应用前后各相关观察指标的差异性做出比较.结果 应用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护理交接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和患者对护理交接模式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应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基于广泛信息交接需求的护理汇报模式应用于心内科危重患者护理交接班实践之中,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交接相关性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交接班质量和护理人员、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SBAR模式交接单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麻醉手术科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40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制SBAR模式手术患者接送交接单规范转运交接流程,对照组使用传统交接方法完成转运交接流程。结果观察组由于转运交接不当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管道打折、滑脱发生例数及患者呼吸困难、呼吸骤停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自制SBAR手术患者转运交接单,规范了手术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促进了患者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