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 探究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2017年1—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43~84岁,平均61. 4岁。其中采用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50例为低黏度组,余50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为高黏度组。比较两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脊柱评分、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骨密度(BMD)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VAS评分、ODI脊柱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和BM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脊柱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BMD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高黏度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均低于低黏度组,BMD水平高于低黏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低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6%(8/50);高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提高骨密度水平,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PS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1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PSP组与PKP组,每组各5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用量。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腰背部疼痛程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局部Cobb角、压缩Cobb角。结果 PSP组、PKP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PKP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根性疼痛、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术后,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增大,局部Cobb角、压缩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P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低温灌注技术与常温灌注技术,评价其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中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月诊断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并行PVP治疗的66例患者,按骨水泥灌注技术不同分为常温灌注组(采用常温下调制好骨水泥分两次灌注的方法)33例、36个椎体,低温灌注组(将调好的骨水泥置于0℃冰盐水中缓慢、低压、间断灌注)33例、35个椎体。比较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术后6~15个月)时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指数(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度,骨水泥渗漏及弥散情况。结果低温灌注组的骨水泥工作时间(10.2±1.2)min明显长于常温组(8.3±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平均随访(12.7±4.5)个月和(12.4±2.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常温灌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灌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VAS评分、ODI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凸角度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灌注组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比例多于常温组(P0.05),低温灌注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常温灌注组(P0.05)。结论骨水泥低温灌注技术应用于椎体成形术时,可以显著延长骨水泥的工作时间,在获得良好骨水泥弥散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渗漏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就诊的10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且行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的患者,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AVF组和非AVF组,各53例。AVF组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48~75岁,平均61.27岁;非AVF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7~74岁,平均61.23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分数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以及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透率以及骨水泥体积分数[(4.52±0.21)mL、(15.96±2.14)%、(30.25±4.12)%]高于非AVF组[(3.12±0.31)mL、(12.78±3.02)%、(26.45±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前缘高度、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以及中央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所下降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水泥体积分数确定骨水泥的用量,可显著改善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开头的效果,显著降低AVF和骨水泥渗透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皮单节段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 12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患者24例,采用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和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经皮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90±25) min,术中出血量(20±10)ml.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术前为 56.5±10.1,术后1周为92.3±12.2,术后1年随访时为90.2±11.1;伤椎后凸Cobb角术前为(16.5±5.2)°,术后1周为(7.3±2.4)°,术后1年随访时为(7.9±3.5)°:VAS术前为(7.0±1.2)分,术后1周为(1.2±0.7)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1±0.5)分.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1年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也明显增高(P<0.05),术后1周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VAS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经皮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安全、有效,但不适用于椎体压缩严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伤椎骨水泥强化与伤椎置钉分别联合椎弓根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82例,随机分为经伤椎置钉组(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固定)和骨水泥强化组(伤椎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各41例.男性28例,女性54例;年龄63~82岁,平均72.1岁.道路交通伤16例,摔伤55例,其他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脊柱功能康复指标及生活质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少于骨水泥强化组[(84.7±15.6)min vs.(96.2±18.7)min,P<0.05],而骨水泥强化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伤椎置钉组[(43.7±5.7)mL vs.(57.3±6.4)mL,(1.6±0.7)d vs.(4.2±1.2)d,(10.0±3.4)d vs.(16.6±2.5)d;P<0.05];两组患者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角,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12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强化组伤椎前缘高度比高于伤椎置钉组,Cobb角小于伤椎置钉组[(88.3±8.1)%vs.(81.7±7.8)%,(7.7±2.8)°vs.(9.2±2.9)°;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水泥强化组ODI低于伤椎置钉组,ADL评分高于伤椎置钉组[ODI:(29.8±5.4)分vs.(33.4±4.6)分,(20.8±3.2)分vs.(29.9±3.8)分;ADL:(71.2±8.7)分vs.(65.2±8.2)分,(82.4±9.3)分vs.(73.3±8.7)分;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伤椎置钉组出现邻近椎体骨折2例,螺钉松动3例,并发症发生率12.20%(5/41);骨水泥强化组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旁软组织2例,未见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4.88%(2/4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强化联合椎弓根螺钉与伤椎置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均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术固定方式,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疗效相当,但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在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术后康复、改善术后生存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PKP治疗OVCF并发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1年5月~2014年6月行PKP的OVCF患者共278例286个椎体,均行术中C型臂监测、术后X线片及CT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水泥渗漏,以及骨水泥渗漏的分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96例102椎作为A组,男性28例,女性68例;年龄47~85岁,平均65.8岁;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的182例184椎作为B组,男性48例,女性134例;年龄45~86岁,平均67.3岁。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渗漏入椎管内28椎占27.5%,其中通过椎基静脉孔渗漏为26椎占25.5%,通过破裂的椎弓根渗漏入椎管2例占2.0%;渗漏入椎间隙内32例占31.4%;渗漏入其他部位(椎体侧方前方、椎旁静脉以及经针道渗漏)42例占41.1%。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VA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KP常发生骨水泥渗漏,可能与注入骨水泥量过多有关;椎基静脉孔和椎体上终板是骨水泥渗漏的主要部位;骨水泥渗漏与椎体高度、Cobb角及患者疼痛缓解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伤椎翘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5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在成都军区总医院行经伤椎翘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记录和观察患者围术期基本情况及并发症,记录术前、术后l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神经功能情况(ASIA分级),测量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和Cobb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min,出血量120~280ml,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末次随访X线片及CT示椎体骨折均愈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未见明显松动迹象.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的VAS、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椎管狭窄率、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翘拨复位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有效地恢复伤椎的高度和减轻椎管内压迫,有利于后凸畸形的矫正和脊髓功能的恢复.该方法可以很好地维持伤椎高度,显著降低了远期椎体塌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VP)联合Schanz螺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有效性、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治疗的10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VP联合Schanz螺钉组与PKP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后凸角(cobb角)的差值、术前和术后VAS评分,通过SPSS 20.0软件系统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伤椎椎体后凸角(Cobb角)的差值,PVP联合Schanz螺钉组为(11.23±2.34)°、PKP组为(4.12±0.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PVP联合Schanz螺钉组为(61±12)min、PKP组为(42±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缓解疼痛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在矫正伤椎后凸方面PVP联合Schanz螺钉优于PKP,但手术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双侧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确诊并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单号次序入院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均为48例。对照组采用双侧PKP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单侧PKP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骨质疏松对症治疗。对比两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体重、骨折部位等,观察并记录手术起始时间、术中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数、透视次数等相关数据,分析两种入路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及骨折部位等入院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SF-36评分、椎体前缘、中间高度及Cobb角测量值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上述总体观察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上述各数据的比较仍无明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过程中记录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42.2±10.3)min、(18.6±5.4)次、(4.5±0.5)m L,观察组依次为(68.8±12.5)min,(48.9±6.2)次,(6.1±0.6)m L,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数为6例,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双侧穿刺入路相比,单侧穿刺入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取得相同疗效的情况下简便有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65例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高龄患者,按手术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3例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非手术疗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情况、Cobb’s角矫正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s角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80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和无渗漏组,对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共110个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有11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组和无渗漏组比较,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有无破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破坏为骨水泥渗漏重要因素.结论 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术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周壁有无破坏等因素是影响术后骨水泥渗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 )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 )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PVP组和PKP组,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椎体高度压缩率、骨水泥渗漏、住院费用等指标差异。结果 PKP组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39.72±6.82)min/椎和(6.11±1.73)mL/椎,均明显高于PVP组(P<0.05); PVP组和PKP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PVP组和PKP组各时点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VP组和PKP组术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PKP组术后各时点椎体高度压缩率均低于PVP组( P<0.05); PK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25.53%,明显低于PVP组的4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VP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1.26±0.11)万元,明显低于PKP组患者的(4.97±0.2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和PKP治疗OVCF,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PKP有利于椎体高度的恢复,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和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并接受3种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其中PVP组38例,PKP组30例,骨填充网袋组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手术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统计分析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患者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5±1.3)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未见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及针道感染等。手术时间:PVP组(26.3±10.1)min,PKP组(46.1±15.6)min,骨填充网袋组(60.9±18.3)min;骨水泥注入量:PVP组(1.5±0.8)mL,PKP组(2.5±0.9)mL,骨填充网袋组(2.6±0.8)mL;骨水泥渗漏率:PVP组17/38(44.7%),PKP组7/30(23.3%);骨填充网袋组1/6;PKP组及骨填充网袋组的椎体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较PVP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骨填充网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骨水泥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但PKP和骨填充网袋较PVP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等方面更具优势,骨水泥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10至2012-08共49例单节段DenisA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23例,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联合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术治疗;B组:26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撑开固定术治疗。手术前后测量X线片,观察椎体相对高度及后凸角(Cobb角)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B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130.8±27.7) ml明显低于A组(250.6±51.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在伤椎平均高度恢复上,A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均优于B组(P<0.05);在Cobb角维持上,术后1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组较B组更有优势 (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至末次随访时A组下降程度更大 (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椎体矫形高度丢失及空壳样椎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患者Oswestry(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 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 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