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7月期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收治的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56例,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56例患者中显效38例,血小板升至100×109/L以上,显效率为67.86%;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所需治疗时间为11~57d,平均时间为(30.25±7.64)d。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低分子肝素联合强的松治疗可降低肝素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特发性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A 组皮下注射rhTPO,B 组给予糖皮质激素,C 组在 B 组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A、C 组总有效率均高于 B 组(P ﹤0.05);A 组与 C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C组各项血小板动态指标均较 B 组有显著改善(P ﹤0.05)。除出血停止时间外,C 组其他指标均优于 A 组(P ﹤0.05)。结论 rhTPO 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对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后者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0):207-20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临床研究对象是我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80例,其分组原则随机。A组治疗药物为达那唑,B组治疗药物为治疗药物为达那唑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两组患者基线值、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和治疗效果、副作用进行评估。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最大值、升高值、曲线下面积等血小板计数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B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的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指数,作用较为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是一组伴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伴有骨髓其它成份的改变,也有人称为原发性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较少见,易误诊。我院自1973年至1994年元月共收治AATP20例,占同期收治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9.4%,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磷汀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动物模型小鼠血小板、脾脏系数、骨髓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获取BALB/C小鼠血小板抗体,接种到豚鼠身上,获取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体(APS)。将APS腹腔注射BALB/C小鼠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使用氨磷汀腹腔注射进行治疗,观察氨磷汀对模型小鼠的血小板、脾脏系数、骨髓巨噬细胞的影响。结果氨磷汀给药后均使ITP模型小鼠血小板计数上升、脾脏系数减少、骨髓成熟巨核细胞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磷汀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叶建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4,(22):156-157,160
目的:观察并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对产妇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3年4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小板计数将其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以及实验C组,各30例,并选取同期血小板计数正常的90例孕妇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计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巨幼细胞贫血、妊高征、地中海贫血以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等;实验组A、B、C三组的自然顺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导致妊娠血小板减少合并症的两个主要原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产科指征以及血小板计数水平与分娩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本次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并且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人员;且两组研究人员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研究人员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存在较为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归脾丸联合西药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14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107例。参照组采用甲基泼尼松龙、维生素C治疗,试验组则联合归脾丸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患者血小板计数、特异性抗血小板有关抗体PAIgA、PAIgG、PAIgM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参照组相比要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试验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2.16±0.51)d,参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3.45±0.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小板计数指标与参照组相比要高,PAIgG、PAIgM指标与参照组相比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PAIgA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归脾丸联合西药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是血液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绝大多数发病突然,可出现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更有因颅内出血而死亡者。所以,如何改进对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和出血危象的抢救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报道我院1994年4月~2001年5月应用IVIG冲击治疗危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临床情况。一、对象和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4例,女性32例。年龄4~80岁,平均38岁。其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3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乳腺癌…  相似文献   

11.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和束臂实验阳性,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国内诊断标准如下[1]:(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相似文献   

12.
李晖 《医药导报》1999,18(6):402-402
我院从1992年开始使用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而在此之前,采用的是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的方法。现将两种药物使用后的临床疗效做一比较,旨在探讨不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ITP治疗的不同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4年诊断ITP患儿60例,年龄2个月~7岁,性别:男24例,女3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诊断依据均具备以下三条:1临床表现有典型的皮疹(出血点、紫癜、瘀斑,全身分布)。2血常规血小板直接计数均低于10×109/L。3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ITP。冬末春初发病者52例,发病前有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地塞米松治疗。治疗后观察出血控制时间、血小板计数变化、维持正常计数的时间、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出血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血小板上升速度及血小板升至正常后持续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血小板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袁秀亭 《首都医药》2004,11(8):32-32
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熏SS)是一种外分泌腺体进行性破怀,同时累积多个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血液系统常被累积。但血小板极度减少并不常见,因此极易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熏ITP)。本文总结了1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误诊为ITP的病人,以期提高对SS的认识和减少误诊率。11例均为北京友谊医院风湿科住院病人,全部为女性,年龄24~56岁,平均47岁;误诊时间最长25年,平均5.8年。所有病人均收住过血液科病房诊断为ITP。病程中血小板计数均有0记录,而且反复发作血小板极度减少…  相似文献   

15.
李仕勇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238-238
目的 探讨大剂量维生素C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Ⅰ组40例和治疗Ⅱ组40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P 〉 0.05).结论 大剂量维生素C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均效果良好,症状改善明显,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6.
羊蹄根汤与西药合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金华  王晖 《中国药师》2003,6(5):292-293
目的:比较羊蹄根汤和西药合用与单纯西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方法: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药结合组:羊蹄根汤合用氨肽素、泼尼松和维生素C)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氨肽素、波尼松和维生素C)。结果:治疗组有效率100%(28例),对照组有效率78.6%(22例)两组间进行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羊蹄根汤和西药合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比单纯西药组疗效高。  相似文献   

17.
本组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12例均符合朱跃军等提出的诊断标准。男4例,女8例,年龄15~58岁。起病至确诊时间为0.5~5年。首次确诊4例,其余8例中,曾误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从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12例均有皮肤紫癜、瘀斑。鼻衄5例,牙龈自发性出血7例,月经过多5例,血尿1例,胃肠道出血2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的效果。方法:某院2017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选出64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38%与对照组的15.63%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可以促进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的改善,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河南电力医院治疗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78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300U/(kg·d),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10m L/次,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A(PAIgA)、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M(PAIgM)、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1.79%,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2.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PAIgG、PAIgA、PAIgM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小板计数则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两组血清IL-2、IL-4、IL-6、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够显著改善血小板相关抗体,及血清IL-2、IL-4、IL-6、TNF-α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ITP的临床特征及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结合临床实际,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治疗的ITP患者疗效及预后。结果 13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或以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出现治疗反应者100例(75%),无反应者34例(25%)。治疗结果显示,发病时血小板计数越低(<20×109/L),其治疗效果越佳(P=0.011)。18~40岁的患者较41岁以上患者疗效好(P=0.000)。30(23%)例患者在治疗时出现了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糖升高。1(0.74%)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而导致死亡。结论 ITP患者出血程度与发病时的血小板计数无关,而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对于需长期使用激素的患者还应密切观察药物的相关副作用,以便发现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