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高发区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萎缩性胃炎(CAG)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与胃癌高发的关系。方法:经过确诊的78例FD病例和69例CAG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确定其Hp感染情况。结果:FD患者的HP感染率为42.3%(33/78),CAG患者的Hp感染率为72.5%(50/6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地区的CAG患者Hp感染率高于FD患者的Hp感染率;在该胃癌高发区,CAG的Hp感染率较高,胃癌高发病率可能与Hp感染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青年胃癌26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45岁)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胃癌数据库对22年间2158例胃癌资料数据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发病特征、病理学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和胃体胃角部。男女性比例接近,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受遗传因素影响明显,男性更易累及。青年胃癌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平均为8.7个月,误漏诊率高达65.4%。经胃镜和X线钡餐诊断为胃癌的占66.5%,诊断时进展期占96.7%,仅31.9%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访的193例患者2年生存率仅17.1%。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青年胃癌误漏诊率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家族背景的高危人群、出现警惕症状者和病程较长的青年患者,应行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  相似文献   

3.
青年胃癌269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45岁)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和,临床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胃癌数据库对22年间2 158例胃癌资料数据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发病特征、病理学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好发部位为胃窦部和胃体胃角部.男女性比例接近,女性发病年龄低于男性,受遗传因素影响明显,男性更易累及.青年胃癌缺乏特异症状和体征,首次就诊至确诊时间平均为8.7个月,误漏诊率高达65.4%.经胃镜和X线钡餐诊断为胃癌的占66.5%,诊断时进展期占96.7%,仅31.9%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随访的193例患者2年生存率仅17.1%.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与遗传关系密切.青年胃癌误漏诊率高,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家族背景的高危人群、出现警惕症状者和病程较长的青年患者,应行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以排除胃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4-2019年北京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胃癌筛查结果,为制定人群精准胃癌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国家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和石景山区的80个筛查项目实施街道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街道/居委会所辖的88 044名40~69岁北京市户籍居民纳入研究。对问卷初筛胃癌高危人群,于定点医院接受胃镜筛查。每年通过主动和被动随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募集的全部人群进行随访,获取其健康结局信息(确诊胃癌/未确诊胃癌)。计算不同特征人群问卷初筛阳性率、胃镜筛查参与率、胃癌发病密度(率);采用Cox比例回归模型计算不同特征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比(HR)及95%CI。结果 88 04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7.41±7.37)岁,其中男性占38.76%(34 128名)。问卷初筛胃癌高危率为23.64%,胃镜筛查参与率为15.91%,参与胃镜筛查者的病理活检率为60.36%;平均随访(5.97±1.40)年后,40~69岁男性胃癌发病密度为47.51/10万人年(95%CI为38.85/10万人年~58.09/10万人年),女性胃癌发病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消化道肿瘤普查方法及实施措施。方法 :隐血珠初筛、胃镜精查、病理确诊三级检查法 ,普查上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结果 :隐血珠实查 12 36 46人 ,占普查对象的 4 6 4 2 %。按精查点所辖范围计 ,普查率在 17 6 9%~ 97 97%。隐血珠阳性 32 14 0人 ,占 2 5 99% ,胃镜检查 90 0 2人 ,占隐血珠阳性的 2 8.0 1% ,活检 3374人 ,占胃镜检查的 37 4 8% ,发现癌前病变 14 75人 ,胃癌 12 0人。结论 :普查可发现肿瘤及癌前病变 ,为下步探讨社区人群长期筛查之实施方案、开展成本 -效益分析、组织一、二级预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胃镜在门诊及普查检出胃癌及早期胃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规模人群胃镜普查2532人,检查出胃癌86例.胃癌辁出率3.27%.早期胃癌2例,占胃癌数的2.33%:门诊组(1980年~1991年)胃镜检查l9854人,检出胃癌3445例,胃癌检出率17.35%,早期胃癌47例.占门诊胃癌检出数的1.36%。普查组早期胃癌辁出卓明显高于门诊组。耗资低人力省,适于各基层医院组织普查。本组胃癌病理组织学类型(门诊组及普查组)分别为75%及86%属“阳型”胃癌.弥漫型胃癌约占10%.提示对流行病病理学研宄及胃癌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多元化且尚未完全阐明.促生长激素释放素水平失调与胃肠道症状及FD的发病存在紧密联系,本文就促生长激素释放素在FD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病史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本院2003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12例胃癌患者及同期我院体检的550例健康人群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两组间胆囊结石患病率、胆囊切除百分率的差异。进一步以胃癌临床病理指标分不同亚组,分析不同亚组间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发病率有无差异。结果:胃癌组有51(10.0%)例存在胆囊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其中胆囊结石35(6.8%)例,胆囊切除术16(3.1%)例。而对照组中有35(6.4%)例存在胆囊结石及胆囊切除术,其中胆囊结石31(5.6%)例,胆囊切除术4(0.7%)例。统计结果显示病例组胆囊切除术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胆囊结石发病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年龄、胃癌部位、病理类型、性别构成比等临床因素分为不同亚组,结果显示不同因素亚组中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患病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胆囊结石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均不影响日后胃癌发生早晚、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结论: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存在的胆汁排泄改变与胃癌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但并不影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病史是否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要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社会心理特点和心身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临床心理评定量表中的生活事件量表(LES)和90项心理症状核查表(SCL-90),对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遭遇的生活事件和心身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与同期住院的良性肿瘤者和健康者各40例相比较.结果:1)恶性肿瘤组病前遭遇到的生活事件总频数及紧张值、负性生活事件的频数及紧张值均高于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性生活事件频数及紧张值无显著性变化.良性肿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生活事件总频数及负性事件频数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性事件频数、精神紧张总值及正性精神紧张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恶性肿瘤组SCL-90各项指标,阳性项目均分及其他因子分与健康对照组、良性肿瘤组无差异(P>0.05),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良性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良性肿瘤组阳性项目均分及抑郁分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与其他因子分等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良心理社会因素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对妇科肿瘤患者应采取积极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晓军  王岭  易军  允军  王辉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1):1626-1628
目的:分析青年胃癌的发病特点和病理特征,为青年胃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1983年~2005年收治的1839例患者资料进行筛选和研究,并对青年胃癌的性别、发病年龄和不同病理学类型进行分析,评价遗传因素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结果:青年胃癌以弥漫型多见(40.49%),病理分型多为低分化腺癌、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恶性程度高,女性发病年龄更低,男女性比例接近。具有家族遗传背景或遗传性胃癌患者中青年发病者多于中老年(39/189vs69/1454,P<0.001;16/189vs21/1454,P<0.001),男性更易受遗传因素影响。结论:青年胃癌以高度恶性弥漫型为主,发病呈上升趋势,且与遗传背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应提高警惕,特别是对于具有遗传背景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 L-form,Hp-L)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及对胃癌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材料与方法: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0例胃癌组织和50例对照组的Hp-L型感染;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的CD34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Hp-L型与MVD以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率为70.00%(91 130);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阳性率为73.85%(96 130),两种方法检测同时阳性的病例88例,占67.69%.对照组中革兰染色L型检出阳性14例,免疫组化Hp-L型抗原表达阳性17例,两种方法同时阳性12例,其阳性率是24.00%(12 50),胃癌组与对照组的Hp-L型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中MVD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L型感染阳性的胃癌中,MVD值与肿瘤的大小无关,但与癌细胞的血管侵袭、侵袭深度、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Hp-L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L感染可能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促进因子,影响胃癌的侵袭和转移.  相似文献   

12.
胃癌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sNO)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31 例胃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 天sNO水平,并与同期13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比。结果:胃癌患者sNO高于对照组(P<0.05);sNO随临床分期进展而升高(P<0.05);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较术前下降(P<0.05);接受姑息手术者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sNO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术后sNO仍显著增高者需要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及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时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各个测评功能区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7.0% vs 44.2%)、胸胃综合征(2.3% vs 14.0%)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出院后12个月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82.6±10.4)分 vs(73.8±9.9)分]和满意度(48.8% vs 27.9%)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 FD、SD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14.4±1.2)分 vs(15.3±1.1)分,(14.5±1.2)分 vs (15.6±1.4)分;均 P<0.05],AD、MF、SA 测评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1.7±2.3)分 vs(18.9±2.6)分,(12.6±1.1)分 vs(11.8±1.2)分,(8.2±0.7)分 vs(7.6±0.8)分;均 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降低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60例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CHPP)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将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行D2 根治术,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腹腔热灌注化疗,随机分为腹腔热灌注化疗组(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两组术后4 周均予以FOLFOX 4 方案静脉全身化疗12个疗程。测定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EA 和CA19-9 含量的变化,观察并比较患者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两组60例胃癌患者术前外周血CEA 、CA19-9 均值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55.89± 22.25μ g/L vs 0~5 μ g/L;125.35± 61.78U/mL vs0~39U/mL,P<0.01);且术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外周血CEA 、CA19-9 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67± 22.95μ g/L vs 56.09± 22.15μ g/L;126.16± 62.45U/mL vs123.35± 60.88U/mL,P>0.05)。 术后第7 天,治疗组患者血清CEA 、CA19-9 下降显著(7.58± 3.21μ g/L,31.35± 13.47U/mL,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CEA 和CA19-9 下降缓慢(37.68± 20.59μ g/L,98.23± 36.28U/mL,P>0.05)。 术后第30天,两组患者的血清CEA 、CA19-9 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 年生存率分别为83.3% 和80.0%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年生存率分别为63.3% 和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 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8.9% 和12.1%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年复发率分别为21.6% 和43.5%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术联合 CHPP能够显著降低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外周血CEA 和CA19-9 的含量,术中 CHPP有利于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榄香烯口服乳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68例晚期胃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给予替吉奥胶囊联合榄香烯口服乳治疗,对照组给予替吉奥胶囊.每例受试者至少2周期治疗后进行一次疗效评价,并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记录患者出现的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61.7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和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无Ⅲ度以上毒副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榄香烯口服乳联合替吉奥胶囊治疗老年晚期胃癌,能增加化疗有效率,且降低化疗毒副反应,患者获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S相激酶相关蛋白2(skp2)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蛋白27(p27^kip1)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胃癌组织中skp2、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与28例正常胃黏膜作对比;用RT-PCR方法随机检测其中3例胃癌组织中skp2的mRNA表达,并与其正常胃黏膜作对比。[结果]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为46.38%,而正常胃组织中为96.43%(P〈0.00。p27^kip1蛋白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加深、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进展而降低(10〈0.05)。skp2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上凋(P〈0.01)。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为33.33%,而正常胃组织中为10.71%(P〈0.05)。skp2蛋白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fP〈0.05)。skp2、p27^kip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p27^kip1、skp2蛋白检测有助于胃癌的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替吉奥与小牛脾注射液联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对MMP-9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替吉奥、奥沙利铂与小牛脾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存率、不良反应及化疗前后MMP-9及VEGF灰度值.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62.5%)显著高于对照组(32.5%)(P<0.05).观察组的1、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Ⅰ~Ⅱ级不良反应中,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下降、红细胞下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血小板下降和肝功能异常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2组患者MMP-9及VEGF灰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灰度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吉奥与小牛脾注射液联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情况,探讨hMLH1启动子Ⅸ甲基化对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诊断明确且未经放化疗的胃癌手术切除标本41例及同病例癌旁黏膜。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hMLH1蛋白表达情况。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榆测标本h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结果:胃癌组与癌旁组,hMLH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4%(24/41)和80.49%(33/41)(P〈0.05);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80.49%(33/41)和24.39%(10/41)(P〈0.05);完全甲基化率分别为41.46%(17/41)和19.51%(8/41)(P〈0.05);部分甲基化率分别为39.02%(16/41)和4.88%(2/41)(P〈0.05)。无论胃癌组织还是癌旁组织,完全甲基化病例均出现hMLH1蛋白表达缺失,部分甲基化病例和启动子未甲基化病例均有hMLH1蛋白表达。hMLHI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hMLH1蛋白表达降低的主要原因;胃黏膜hMLH1蛋白表达降低有助于胃癌的预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联合紫杉醇加卡铂治疗老年晚期敏感性EGFR突变肺鳞癌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4月-2014年4月92例老年晚期敏感性EGFR突变肺鳞癌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每组46例),对照组紫杉醇加卡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厄洛替尼,观察治疗后在疗效、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疗效上,对照组有效率47.83%、控制率67.39%,研究组有效率60.87%、控制率82.6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存期上,对照组12个月、15个月、18个月、>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63.04%、43.48%、32.61%、21.74%,研究组分别为78.26%、65.22%、52.17%、39.13%,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末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末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上,对照组Ⅲ-Ⅳ级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恶心呕吐、疲劳、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分别为21.74%、19.57%、32.61%、10.87%、19.57%、15.22%,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0.87%、2.17%、17.39%、0%、6.52%、4.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厄洛替尼联合紫杉醇加卡铂能提高老年晚期敏感性EGFR突变肺鳞癌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