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论针灸治未病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源远流长,其针灸法尤为重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防病保健的意识也逐步提高.祖国医学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思想正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反映中医药优势特色的重要理论-“治未病”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而“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以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完美体现,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具体有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等理论,为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原则。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目的的再审视,面对医疗卫生诸多新生问题的困扰,以及人们对健康提出的更高要求,“治未病”的研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在“治未病”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是代表着中医学特色与精髓的重要学说,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被奉为医者之最高境界。1“治未病”学说“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  相似文献   

6.
谈"未病"、"治未病"与"逆针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出现向健康医学转变的趋势,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将逐渐前提.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将日益引起重视."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主要针灸手段,更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无毒副作用等特色引起预防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疾病医学正在向健康医学转变,人们对预防保健更加重视.医学关注的对象也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中医"治未病"理论具有明显的超前性,它的未病先防、早期防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保健延衰的核心思想日益引起重视.民族医药在"治未病"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壮医针灸作为壮医"治未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以其充分重视机体自身潜能激发且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中重要的预防医学思想,对指导临床预防工作有重大的影响。"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是患病的前期,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发生发展,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针灸治未病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针灸治未病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也是针灸治未病在未来发展及研究中需要加以重视的领域。首先,针灸治未病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其作用机制仍未十分明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价,介入的时机缺少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适应的临床病症,特定穴位选取及完整治疗过程也并未确切规范。针灸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需要在临床分级诊疗体系中大力推广;凭借着针灸"简验效廉"的优势,针灸治未病更应在基层医疗中普及,发挥防病保健的作用,加强对如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等慢性病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更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和自身健康管理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9.
李占林  陈琦  汤晓冬 《河北中医》2009,31(5):732-734
“治未病”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变。《内经》中治未病包括3层含义:一为未病先防,二为已病早治,三为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如针灸界近年提出的“针灸预处理”一词,有许多医家在此领域做了一定的研究”。应用针灸的方法来“治未病”古来有之,当时被称为“逆针灸”。  相似文献   

10.
杜狄佳  陈盼碧  杨孝芳 《新中医》2021,53(7):127-130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治未病理论中欲病防发和已发防变的学术思想贯穿于哮喘发病的各个阶段。从治未病角度阐述针灸在哮喘不同阶段的防治方法,可为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哮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理论在整体护理实践的运用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掌握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积极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运动保健法及重视起居调理等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论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治未病”理论的广泛运用有助于保健新医学模式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研究生命科学。  相似文献   

12.
《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系统阐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并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提出,主要通过重视养生、防邪入侵与药物预防来做到未病先防,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1.重视养生:养生又称摄生,  相似文献   

13.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14.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治未病”观的治则。基于此,针灸治未病得到发展。从治疗效应角度对针灸治未病机理解析为:整体性调整是治未病针灸术适应症广泛的理论基础,双向性调整作用是针灸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针灸调整作用的生理性揭示针灸治疗作用是有限的。治未病针灸术是自然疗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应用中医“治未病”法治疗多种难治易发的痼疾取得满意效果,揭示祖国医学重视防病于未然,已病防变,病后防发的防重于治的思想实际意义。例举滑胎、哮喘、虚人外感、小儿热厥、暑疖等疾病的治疗体会。证实“治未病”法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显著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先进、科学而超前的医学思想,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其中蕴含的理念与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重视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高度契合。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心理育人实践,应未病先防,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应既病防变,加强对心理困扰学生的识别帮扶;应瘥后防复,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把中医“治未病”思想,应用到高校心理育人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亟待进一步推广和挖掘。  相似文献   

17.
探讨符文彬教授“一针二灸三巩固”针灸治疗模式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是中医学之精髓,符文彬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秉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提出了“一针二灸三巩固”整合针灸治疗模式,该模式对临床一些疑难病以及易复发的疾病起到了更好的治疗及巩固作用,与中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相契合。该整合模式丰富了针灸治未病手段,使针灸在治未病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见于成书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昭示了“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大方面,内容和方法设计饮食、起居、劳作、心理、体育锻炼,顺应自然和避邪护身诸多方面。而我国的社区防护工作主要是以“三级预防”的形式开展的,两者有着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采用针灸治疗手法预防中风病。方法:参阅历代医家著作中关于"治未病"的文献资料,阐明针灸"治未病"的意义。结果:在中医学发展的悠久历史上,针灸"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根基和独特的发展前景,在防病保健、益寿延年方面举足轻重。结论:尽早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对卒中高危人群来说起到了作用,但仍需提高预防保健意识,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20.
从学术源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等方面总结了邓运明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邓运明教授认为“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治未病”的重点是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应加强养生保健、按摩导引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