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呼和浩特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呼和浩特市学龄前儿童龋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龋病预防工作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呼和浩特市548名学龄前儿童,对其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并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儿童人口学因素、刷牙习惯、甜食摄入情况等。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结果呼和浩特市36岁儿童总患龋率为71.2%,其中5岁儿童患龋率最高75.9%。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5岁儿童的刷牙开始年龄、刷牙次数和吃甜食习惯均与乳牙患龋率有关(P<0.05)。结论呼和浩特市学龄前儿童患龋率较高,应针对家长及幼儿园老师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使儿童自小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少吃甜食,达到预防龋齿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河北廊坊地区5岁儿童乳牙龋相关行为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乳牙龋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得5岁儿童711名,由监护人填写结构式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82份,应答率95.9%。结果 25.2%的儿童每天至少进食1次含糖食品。55.2%的5岁儿童每天刷牙,2岁前开始刷牙的只有12.0%。家长报告只有18.3%的孩子使用含氟牙膏,超过60.3%的家长不知道含氟牙膏对牙齿的作用,66.3%的家长不知道窝沟封闭能防龋。绝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态度积极。龋危险因素存在城乡差异,且与家长文化程度相关。结论适宜在该地区有针对性开展乳牙龋综合健康教育和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产生龋病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四川省内江市城区部分幼儿园3~7岁1 160名学龄前儿童的龋病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获得有效配对研究对象408对,并采用自制的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问卷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相关因素进行家长问卷,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每天刷牙次数、餐后漱口、睡前吃零食、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对口腔健康的态度、母乳喂养与乳牙龋病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生体质量、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与乳牙龋病不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的儿童患龋率低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龋病的发病受到多种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龋病的发生和发展。大力宣传母乳喂养,加强口腔卫生知识宣传,定期查治,推广普及学龄前儿童早晚刷牙,正确的刷牙方式,饭后漱口,对降低龋患率,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儿童龋齿的发病原因,研究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降低患龋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德城区集体幼儿园968名在园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968名儿童中,患龋者为306例,患龋率为31.6%,不吃甜食和睡前刷牙的儿童龋齿患病率比吃甜食、睡前不刷牙的儿童要显著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爱吃甜食和睡前不刷牙是儿童龋齿的主要发病原因,加强卫生宣教,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早晚刷牙,指导刷牙、爱护牙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早发现、治疗龋齿,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银川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对口腔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的认知水平,为制定我国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对策、强化儿童口腔健康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6所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家长300人进行儿童口腔卫生相关问题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家长在口腔卫生知识方面,总知晓率为72.07%;52.67%的儿童每天刷牙1次,1岁以前刷牙的儿童占1%;每天帮助孩子刷牙的家长占12.67%,而每天检查孩子刷牙效果的家长仅占9.67%;知道含氟牙膏有好处的家长仅占42.36%.结论 部分儿童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需加强家长的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和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527名学龄前儿童龄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本市527名学龄前儿童患龋病的情况与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儿童龋病的发生与儿童的年龄、儿童每月伙食费,饮料喜欢程度,晚上有无吃甜食的习惯,睡前有无刷牙等5个因素有关。结论:控制上述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儿童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口腔卫生习惯与乳牙龋的相关性,分析风险因素。方法15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制作调查表,指导儿童家长填写,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儿童开始刷牙年龄〈2岁、经常吃糖、睡前吃零食与乳牙龋的病发有密切联系,母乳喂养、饭后漱口习惯能够有效抑制乳牙龋发病。结论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规范儿童口腔卫生、饮食习惯,可有效预防乳牙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儿童龋病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体检的儿童880例,880例儿童中760例出现龋病,龋病发病率为86.36%,患龋病患儿为研究组,未患龋病儿童为对照组,调查儿童的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家长的基本情况.结果 研究组儿童睡前进食,每日进食新鲜水果次数≤1次,每周喝碳酸饮料≥2次、每天吃甜食≥2次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儿童自主刷牙、每日刷牙≤1次、刷牙开始年龄≥3岁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父母从事商业服务工作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前进食、每日进食水果次数≤1次、每日吃甜食≥2次、每周喝碳酸饮料≥2次、儿童自主刷牙、每日刷牙≤1次、刷牙开始年龄≥3岁、父母从事商业服务工作均是儿童龋病的发病因素.结论 个人卫生、饮食习惯均是直接影响龋病发生的因素,父母应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较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东省阳江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对广东阳江地区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他们关于口腔健康相关的行为、知识和态度等信息。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与龋病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的患龋率为49.3%,龋均为2.5。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零食频次和开始刷牙的时间是影响儿童患龋率的相关因素。结论应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加以重视,重点宣传减少零食的摄入频次和及早让儿童开始刷牙,以降低这一人群的患龋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刘英  武敏  张学岚  段晓娟 《哈尔滨医药》2012,32(6):421-422,424
目的了解银川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银川市乳牙龋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银川市2所幼儿园的225名5岁儿童进行龋病检查,同时对影响乳牙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①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70%,龋均数为3.03,龋齿充填构成比13.6%;34.2%儿童龋均数高达6.96,这部分龋高发儿童龋、失、补牙数之和占总龋、失、补牙数之和的76.8%;患龋率在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生与开始刷牙年龄、刷牙的频率、进食甜食频率、睡前进食零食及父母口腔健康知识态度有关。结论银川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加强对儿童家长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刷牙指导、控制糖的摄入及避免不当进糖方式对预防乳牙龋病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内蒙古5岁儿童的乳牙龋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儿童乳牙龋病的防治及口腔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取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内蒙古自治区城乡5岁儿童共660名进行龋病情况调查,同时随机对受检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13.0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岁儿童患龋率为70%,龋均3.59。患龋率农村略高于城市,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之间乳牙患龋率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龋均农村高于城市(P<0.05),男女之间乳牙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的刷牙习惯、定期口腔保健检查、含氟牙膏的使用均能降低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果、奶酪、奶茶、碳酸饮料等含糖较高的食物与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生有相关性;一日多餐(含糖)儿童患龋危险性明显高于一日三餐者,且与加餐次数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奶、酸奶与儿童龋病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常食用水果、蔬菜可明显降低儿童乳牙龋病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5岁儿童患龋率、龋均仍都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所以仍应大力贯彻实施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综合干预试点工作,广泛普及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口腔保健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一步改善我自治区儿童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儿童龋患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以利于早期防治。方法:对重庆市渝中区6所幼儿园795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及详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儿童的龋患率为65.9%,男66.6%,女65.1%,两性间无显著差异。各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幼儿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年龄,母亲受教育的程度,每天吃甜食及含糖饮料的次数,刷牙的频率。结论:对双亲进行早期教育,使其尽早带患儿去看口腔医生及局部用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佳木斯市向阳区学龄前儿童龋病患病情况,为该区的学龄前儿童龋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随机抽样检查向阳区的幼儿园内儿童共计97例。其中,男童47(48.45%)例,女童50(51.55%)例。结果:调查对象总体患龋率为64.95%,龋均为3.95,修复率为7.47%。患病模式呈现患龋率和严重程度无性别差异(P>0.05),与年龄呈正相关,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乳磨牙中的下颌第二磨牙(46.91%)有较高患病率,乳切牙中的上颌中切牙(22.16%)有较高患病率。乳磨牙中下颌牙齿患病率较高,乳切牙中上颌牙齿患病率较高。大部分的患者(66.15%)同时发生磨牙和切牙龋损。结论:在研究的样本中学龄前儿童患龋率及病变严重程度均较高。应定期进行学龄前儿童口腔检查,对发现的龋损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饮食与刷牙习惯对上海市杨浦区幼儿龋齿发生的影响.方法:从3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出518名3~5岁的幼儿(女252人,男266人).调查表分发至被调查儿童的父母,以便正确获取幼儿饮食与刷牙习惯的信息.口腔科医生按统一标准进行口腔检查,以确定龋患情况.结果:28.72%的被查儿童患龋.糖及含糖食物摄入增加会导致患龋人数增加(P<0.01).幼儿较早开始刷牙及刷牙时间较长的儿童患龋人数下降(P<0.05).结论:饮食与刷牙习惯对幼儿龋病发生有显著影响,糖及含糖食物使儿童易患龋,有效的刷牙能减少龋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谢玲  陈丽娟  蒋勇 《安徽医药》2012,16(10):1462-1463
目的 了解合肥市某幼儿园3~5岁儿童口腔卫生状况及龋病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合肥市蜀山区某幼儿园3~5岁儿童173名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健康检查.结果合肥市蜀山区某幼儿园3~5岁儿童患龋率58.9 %,年龄越大患龋率越高.结论 刷牙时间,次数以及平时的饮食习惯可能是龋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应用牙线、间隙刷辅助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应用牙线或间隙刷辅助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实验组患者行龈上洁治、根面平整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均能学会并坚持使用牙线或间隙刷;对照组除了不使用牙线和间隙刷外,余治疗同实验组。比较两组在完成治疗后6周的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BI)和松动度(MD)。结果两组的PLI、PD、BI有明显改善(P〈0.01),且实验组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松动度MD的改善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线或间隙刷在重度慢性牙周炎治疗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福建省宁德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儿童VI腔预防保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据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采取等容量、多阶段的分层抽样方法,抽取720名宁德市5岁年龄组儿童,使用CPI探针检查全口乳牙牙冠龋病情况。同时对所有被查儿童家长就儿童的生活习惯、口腔卫生习惯和就医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宁德市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9.86%,龋均5.25个,龋齿充填率为2.08%。患龋率在城乡、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牙充填率城市高于农村,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儿童龋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论应加强儿童乳牙龋的预防工作,增强口腔健康教育,控制儿童龋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家长口腔保健意识、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及口腔卫生习惯与儿童龋齿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社区门诊和窝沟封闭的165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及家长进行口腔卫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及家长对口腔保健的态度。结果:165名小学生口腔保健知识合格率为46.10%,患龋率为52.12%,龋均为3.12只。具有良好口腔卫生知识和习惯的学生患龋率低,家长的文化程度与日常督促与患龋率有关。结论: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加大对家长口腔健康教育的力度,是预防儿童龋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在托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探讨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的对策。方法 2008年至2012年对辖区内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口腔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近5年学龄前儿童龋病率有所下降,但龋病率仍较高。结论学龄前儿童龋病率较高。预防龋病应采取综合措施,定期检查,实施氟保护,及时治疗龋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