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热射病(heat stroke,HS)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导致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因其可快速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而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热射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可能远超预期。本文就一例以以“周身乏力、间断腹痛伴头晕2d”为主诉的热射病合并视力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伴随全球气温不断变暖,热射病作为一种致命性急症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夏季屡见不鲜.热射病(heat stroke,HS)源于个体产热增加与自身散热能力的调节失衡,临床上将其分为经典型热射病(classical heat stroke,CHS)和劳力型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两种类型.CHS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和/或并发其他疾病者[1];而EHS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高强度的体能作业造成,也可能发生于寒冷的天气状况下,多发生于健康青年人、运动员、军事人员[2].两种情况都可能致命,而且劳力型热射病是导致运动员死亡的第三大高危因素[3].近年来对于热射病的研究非常活跃,有研究发现女性耐热性较男性差,认为在制定热损伤标准方面应有所不同[4];还有研究发现热应激可增加直立性低血压的个体易感性[5],凝血酶原时间可作为劳力性热射病评价病情和预测预后的灵敏指标[6];王江挺等研究发现在其抢救的47例患者中,7月份有31例占66.00%,而同样高热的8、9、10月份则相对较少,其原因可能与高热引发细胞应激反应促使机体合成热休克蛋白(HSP),HSP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等功能,从而使机体产生生理性适应高热环境有关[7].这些研究有助于更方便、有效、深入地认识热射病.虽然目前热射病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近年来对其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机体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依据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及重症中暑。重症中暑按发病机制分热痉孪、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heat stroke,HS)病情严重,病程进展快,致死率高,即使得到及时治疗,其病死率亦高达10%-60%。笔者2009年收治一例重症中暑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劳力性热射病血常规、生化、凝血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探讨部分指标与劳力性热射病病情严重性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6例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等主要实验室检查及主要项目的动态变化,进行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组间白细胞、血小板、肌酸磷酸激酶、凝血酶原时间、肌酐等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白细胞〉10×10^9/L的13例(81.25%),血小板减少10例(62.5%),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4例(87.5%)。横纹肌、凝血、肾脏、心脏、肝脏等多个器官、多系统损害,器官损害多在1~5d内达到高峰。PT〉正常值10秒以上者在SOFA高分组占87.5%(7),显著高于低分组(2例,25.0%,P=0.041)。治愈14例(87.5%),2例(12.5%)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发病第3天死亡,另1例发病第6天死亡。结论劳力性热射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凝血酶原时间可作为劳力性热射病评价病情和预测预后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5.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的中暑,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障碍,甚至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eular coagulation,DIC)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对机体造成广泛的损伤。热射病一旦发生,高死亡率及持续的神经损害需要急诊或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1CU)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6.
热射病可致胃肠黏膜屏障破坏,并进一步引起细菌易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肺炎克雷伯菌是肠道的定值菌之一,也是肝脓肿的常见致病菌。发生热射病时,定植于胃肠道的肺炎克雷伯菌易位,透过损伤的肠黏膜屏障和内皮,可通过门静脉循环引起肝脓肿。现将十堰市太和医院急诊科收治1例热射病并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总结其发病的病理基础、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案,以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热射病合并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热射病部队患者和地方患者发病临床特点、血液系统损害的不同,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住院的68例热射病患者,按其来源不同,分为部队患者组21例,地方患者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检查结果,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其病死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地方组比较,部队组患者年龄较轻,发病时间较短,血钠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15、2.90、3.39,均P〈0.01)。对影响热射病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作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入院时D二聚体、血钠、Cr及乳酸水平为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血Cr、乳酸及血钠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重视院外急救、早期监测血液学指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北京市持续的高温,中暑人数剧增。解放军305医院收治1例以意识丧失为首发症状的青年热射病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35岁,主因”发热2d,意识丧失20h”来诊。既往酗酒10余年,每日饮白酒约500ml,2年前诊断为”抑郁症”、”酒精依赖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技术在劳力性热射病(ExHS)紧急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8月~2011年7月本院收治的20例ExH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救治过程中有无采用CVVH技术治疗分为CVVH组(n=11)及常规治疗组(n=9),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发病率、病死率,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APACHEⅡ评分、血浆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酐(Scr)、尿素氮(BUN)、C反应蛋白(CRP)、前降钙素(PCT)水平.结果 CVVH组较常规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MODS发病率、病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组患者治疗前APACHEⅡ评分,血清CK、LDH、BUN、Scr、PCT、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1周后CVVH组APACHEⅡ评分,血清CK、LDH、BUN、Scr、PCT、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及时采用CVVH技术对ExHS患者进行救治能有效抑制ExHS患者炎症反应,改善EHS患者病情及预后,是治疗ExHS至关重要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劳力性热射病(EHS)是一种多见于青壮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劳作或训练时发生的严重中暑。本文介绍了国内外EHS的最新研究进展,对EHS患者的易发因素(睡眠剥夺、体格与着装、脱水、缺少热习服、疾病)、现场处置及临床治疗(常规治疗、抗凝治疗、血液净化治疗)等几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0岁,因肢端肥大3年、皮肤肥厚半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末端出现增生、肥厚,渐呈杵状.双手足湿冷多汗,无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近半年来患者出现额部、头皮、双小腿皮肤增厚,皱纹加深,以头皮和前额为著.无自觉症状.患者于2009年7月15日就诊我院门诊.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多尿、多食、多饮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和系统性疾病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0岁,因肢端肥大3年、皮肤肥厚半年就诊.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双手足末端出现增生、肥厚,渐呈杵状.双手足湿冷多汗,无关节疼痛等自觉症状,患者未予诊治.近半年来患者出现额部、头皮、双小腿皮肤增厚,皱纹加深,以头皮和前额为著.无自觉症状.患者于2009年7月15日就诊我院门诊.自发病以来,患者无多尿、多食、多饮等症状.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和系统性疾病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15岁.因全身多处黑色丘疹周围出现圆形白斑1年余,于2010年8月4日来我科门诊就诊.1年前患儿背部一色素痣周围出现圆形白斑,白斑以色素痣为中心逐渐增大,随后背部、胸肩部和面部多个色素痣周围出现类似的圆形白斑.局部无痛、痒等不适,亦无破溃、渗出等表现.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白癜风病史及黑素瘤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例1女,53岁.因皮肤、舌、颊蓝紫色斑伴趾甲毁损半年于1989年8月来院就诊.患者近2年来感消瘦乏力,但无明显的多饮、多食和多尿症状.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白癜风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和重症肌无力,确诊为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ⅢC型.患者男,48岁.全身皮肤色素减退16年;食量增多、体重下降、怕热多汗14年;左上眼睑下垂、复视2个月;经甲巯咪唑、溴吡斯的明及泼尼松治疗后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6.
报告2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伴多个甲下出血.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3岁和34岁,病程分别为3个月和5年.在天疱疮病情活动和进展期,出现仅限于多个指(趾)甲近端甲皱襞、甲护皮及甲板下出血.经实验室检查,2例患者出凝血和血管系统均无明显异常.一般认为多个指(趾)甲出血是寻常型天疱疮在病情活动期特有的一种少见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7.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机体多个组织系统,约25%~30%的患者可以出现皮肤改变.近期我们诊治1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44岁.因全身多处丘疹、结节1年余,于2009年4月23日来我院就诊.1年多前患者偶然发现右侧腰背部出现数个碗豆大小的皮下结节,中等硬度.无自觉症状.皮疹逐渐增多、增大、并蔓延至躯干及四肢,皮损呈紫红色.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痒疹,治疗后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既往史:2年前,患者因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在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纵膈广泛淋巴结肿大伴双肺改变.予以抗结核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3岁.面部出现多个囊性丘疹20余年,于2009年7月14日就诊.20余年前不明原因患者面部出现多个囊性透明丘疹,尤以额部、眼周及颊部为多.皮损多在湿热后出现,夏季增多,冬季自然减少或消失,无自觉症状,反复发作20余年.近3年来,皮损渐向口周及鼻部蔓延.皮肤科检查:额部、眼周、面颊见密集分布的囊性透明丘疹,直径1~3 mm,质稍硬,表面光滑,无破溃(图1).皮损组织病理表现见图2.  相似文献   

19.
7221例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对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泉州地区梅毒流行的特征,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全国性病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汇总分析泉州市1991年~2002年的性病疫情年度报表.结果:1991年~1994年为散发,从1995年至2002年开始出现流行态势;病期以早期(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4.58%;患者的文化程度以中学及以下为多,占94%;职业分布以无业、农民、饮服业、工人、个体为多;性别比例为男女之比为1∶1;年龄主要集中于20~39岁;已婚占47.42%;传染方式66%为非婚性接触.结论:本地区梅毒发病率已形成流行态势,同全国流行趋势一致.因此,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规范梅毒的诊治等综合措施,以便能有效地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对2001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247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皮疹类型以发疹型最多见(34.41%),其他依次为多形红斑型(28.74%)、固定型药疹(15.79%).在引起药疹的药物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多见(51.39%),其次为中药(11.73%)和非甾体类抗炎药(9.72%).既往有过敏史者24.29%.高发年龄在31~40岁(22.27%),其次为41~50岁(18.22%)和21~30岁(17.41%).伴有肝肾功能损害者占41.70%.近10年来,药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致敏药物是抗菌药、中药和解热镇痛药,肝脏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