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启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X):I0002-I0002
目的探讨血液报废情况和主要原因。方法对仙桃市2004~2006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三年来无偿献血15879人次,血液报废率为2.88%,报废原因按报废率顺序排列依次为:ALT增高〉HBsAg阳性血〉脂肪血〉抗-HCV阳性血〉TP阳性血〉破损血〉过期血〉其他。结论做好献血前宣传教育及咨询工作,对献血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筛查,根据临床用血需要采集和储备血液,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等多种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岑宪铭 《华夏医学》2011,24(5):533-536
目的:了解血液报废的原因,采取降低报废率的措施.方法:对本站2006~2010年在血液采集、检测、制备、保存、发放、运输、库存和收回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血液总报废率为9.1%,以脂肪血(32.5%)、血液过期(22.8%)和ALT升高(21.3%)排前3位,占血液报废构成的76....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中脂肪血产生因素。方法 统计2004~2006年咨询人次及体检合格后血液采集人次,对采集后由于脂肪血报废的血液,查询信息对年龄、性别、胖瘦、民族等方面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 现场咨询后脂肪血淘汰率为23%,咨询体检合格后采集的血液脂肪血报废率为0.91%,分析脂肪血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胖瘦、民族等有关系。结论 无偿献血中脂肪血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良好的专业素质、有效的脂肪血观察方法、献血者的年龄、性别、胖瘦、民族等。为了有效降低脂肪血报废率需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把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造成血液报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和预防手段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海东地区血液报废情况统计分析.结果:造成血液报废主要原因是转氨酶、破损、脂肪血、TP、表面抗原等.结论: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及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严格操作流程,更新必要硬件设施,完善计划用血、合理用血,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5.
血浆报废原因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浆报废原因,减少血液资源浪费,保证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健康。方法统计2005年至2007年血浆的报废情况,将报废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血液检测不合格而报废;另一种为非血液检测不合格而报废,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年至2007年,血浆报废占血浆总量分别为8.2%、10.9%、5.9%。在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原因中,2005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占报废总量19.54%,2006年HBsAg不合格占报废总量9.13%,2007年梅毒螺旋体(SYP)不合格占报废总量10.20%。在非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原因中,脂肪浆报废均最高,分别占报废总量40.81%、51.34%、48.28%。结论ALT不合格及脂肪浆是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对献血者进行捐血前筛查,同时对其饮食习惯和进食时间的细致咨询,能够有效减少血浆报废。  相似文献   

6.
兴安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30-131
目的:分析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本血站2008-2010年血液报废原因、品种归类统计分析。结果:随着采血量增加血液报废逐年升高,脂肪血引起的血液报废率最高。其次是ALT升高,其后依次为血液过期、HBsAg阳性、梅毒阳性、抗-HCV阳性、其他原因、破损、抗-HIV阳性及不足量引起的报废。结论:为减少血液报废,血站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无偿献血宣传及招募工作,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7.
仙桃市2004~2006年血液报废原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报废情况和主要原因。方法对仙桃市2004~2006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三年来无偿献血15879人次,血液报废率为2.88%,报废原因按报废率顺序排列依次为:ALT增高>HBsAg阳性血>脂肪血>抗-HCV阳性血>TP阳性血>破损血>过期血>其他。结论做好献血前宣传教育及咨询工作,对献血者进行血液传染指标筛查,根据临床用血需要采集和储备血液,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等多种综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血液的报废率,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李玉珍 《华夏医学》2012,25(5):713-715
目的:了解血液非正常报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血液报废.方法:对本站2008~2011年血液非正常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01)为标准.结果:非正常报废的原因依次为:脂肪血>不足量>破损>过期>颜色异常>絮状物>溶血>凝块.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无偿献血者招募、体检、筛查力度,加强岗位练兵,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制定采供血计划,可有效控制非正常报废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9.
舒永霞 《甘肃医药》2014,(10):785-786
目的:探讨待检血液报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降低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方法:统计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血液报废情况并分析报废影响因素.结果:按血液品种统计,在报废血液中,血浆占78.71%,红细胞占19.14%,全血占2.11%,单采血小板占0.04%.按报废影响因素分类,5643袋报废血液中,脂肪浆占56.28%,检验不合格占40.23%、其余为非标量、人为差错、破袋渗漏、溶血、凝块等.结论:影响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是脂肪血.提示各环节应加强管理,尤其要加强采血前健康征询、宣传及血液初筛,开展员工定期培训,有效减少血液报废情况,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南藏族地区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的各种原因,依此更好的改进工作。方法:选取甘南州中心血站七年临床用血中807袋不合格血液,从四项检测阳性、ALT、脂肪血、过期报废、漏袋、量不足、等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7年ALT报废是造成血液浪费的主要原因,但从07年以后血液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血液检测四项不合格(2.40%)>ALT(0.81%)>过期报废(0.45%)>漏袋(0.24%)>脂肪血(0.12%)>量不足(0.07%)。结论:甘南藏族地区血液报废的原因与其他地区稍有不同:血液检测四项不合格,尤其是梅毒阳性率高;脂肪血、漏袋、量不足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8~2010年本血站血液报废的各种原因,以采取预防纠正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方法:对2008~2010年本市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对造成血液报废的原因加以分析。结果:红细胞类经实验室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报废率平均为5.61%,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报废占3.04%,是导致实验室检测血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而血浆类非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报废率为13.94%,其中脂浆报废率为10.47%,是血浆类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报废,须做好献血前宣传、咨询及初筛工作,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攀枝花市2009-2013年的血液报废情况,查找血液报废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减少血液浪费。方法对本站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血液检测不合格、脂血、不足量所致的报废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不同原因报废的全血、红细胞、血浆三个主要血液种类进行分析。结果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平均为2.65%,血液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率为ALT (1.47%)>抗-TP (0.62%)> HBsAg (0.39%)>抗-HCV (0.14%)>抗-HIV (0.06%)。因ALT和抗-TP导致血红细胞(RBC)报废比例分别为53.66%、22.05%;不足量和脂血导致全血报废比例分别为57.85%、17.53%;脂血导致血浆报废的比例为67.68%。结论 ALT和抗-TP是导致红细胞报废的主要原因,不足量及脂血是导致全血报废及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献血宣传及咨询指导、促进献血者的自我排除意识,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与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 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共采集制备血液2 827 955 U,报废179 794 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 (2.12%) >HBV (0.85%)>梅毒(0.53%)>HCV(0.49%)>HⅣ(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 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010年(1~6)月份、2011年(1—6)月份所采集的血液,在检验科检测结果合格的情况下只因“非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血液报废的原因和时间趋向进行分析,并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控制。方法:对2010年(1-6)月份、2011年(1-6)月份所采集血液因非检验结果引起血液报废的原因(脂血、破袋、凝块、采血不足量、溶血、过期等)列表进行数据统计、报废率比对。结果:脂血引起血浆报废率增大比较明显,而且脂血和溶血两种原因引起血液报废都有季节关系和时间趋向;破袋、凝块、采量不足等原因可以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结论:血液是宝贵而特殊的资源,在临床救治中的作用在现阶段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所以,必须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力度,建立巩固的无偿献血队伍,加强各环节的关键质控点,从各方面确保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中脂肪血产生因素.方法 统计2004~2006年咨询人次及体检合格后血液采集人次,对采集后由于脂肪血报废的血液,查询信息对年龄、性别、胖瘦、民族等方面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 现场咨询后脂肪血淘汰率为23%,咨询体检合格后采集的血液脂肪血报废率为0.91%,分析脂肪血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胖瘦、民族等有关系.结论 无偿献血中脂肪血的产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良好的专业素质、有效的脂肪血观察方法、献血者的年龄、性别、胖瘦、民族等.为了有效降低脂肪血报废率需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把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对梅州市2010~2012年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血液报废原因分为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报废和非实验室检查项目报废两类。ALT不合格、HBsAg阳性为实验室检测不合格报废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报废原因的2.09%、1.03%;脂肪血报废是非实验室检查项目报废的主要因素,占报废原因的1.62%。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献血前初检流程管理,注意成分血制备细节以提高血液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原因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7年我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梅毒、离心破损、HBsAg、抗-HCV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咨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114-116,125
目的分析衡阳市医疗机构退血原因,寻求对策以降低临床血液退回报废率。方法收集衡阳市医疗机构2013~2016年退血报废的血液成分、数量、退回的医疗机构、退回原因及血液发放的季节等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6年衡阳市医疗机构总退血报废血液占全市此期间医疗机构供血量0.08%(314.5 U/403806.5 U),退血报废的血液成分主要为血浆和冷沉淀;退血报废原因主要是絮状物、血袋破损和脂肪血浆。结论加强采供血各环节及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将有效减少血液报废率,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杨桂芳 《医学综述》2008,14(6):958-959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的原因。方法对2003~2004年扬州市区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扬州市区共采血23258例,报废血液804例,占3.46%。街头动员献血15519例,血液报废421例,报废率2.71%;街头自愿献血7739例,血液报废383例,报废率4.9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7.7、P<0.01。丙氨酸转氨酶(ALT)阳性399例,报废率1.72%;脂肪血152例,报废率0.65%;过期血89例,报废率0.38%;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73例,占0.31%。结论需加强献血前宣传教育、强化血液管理以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统计2007年—2008年无偿献血血液的报废情况,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脂血、过期、溶血、破袋各项原因报废的血液中,目前ALT不合格血液所占的比例最高。结论 ALT不合格是目前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前ALT初筛,能够有效地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