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证清代名医赵晴初的生平,并研究其学术传承。[方法]通过查阅中医古今文献资料,考证赵晴初的生平及其学术传承。[结果]赵晴初之学兼绍派、李士材、江苏尤氏中医等多家之长,著有《存存斋医稿》、《存存斋医话稿》等15本著述,具有多方面学术成就。[结论]赵晴初是绍派伤寒的重要临床实践者,赵氏一生医绩卓著,在医坛影响颇深,值得后人进一步研究与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医学入门万病衡要》进行研究,考证其现存版本信息、作者生平,阐述其主要内容及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考证《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的版本、作者、内容。通过比较《医学入门万病衡要》《苍生司命》《方症会要》等书中的医论及附方,推理三书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由明末清初新安医家洪正立编著,龚廷贤原辑之说应为误传。现存三个版本,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序刻本为日本二刻本的底本。该书以病证分门,记载内科与妇科各病证的医论与治疗方药,以继承虞抟《苍生司命》的理论内容为主,另择附方编入,后世吴迈的《方症会要》可能与洪氏之书存在一定关系,但更与《苍生司命》有着直接的关系。[结论]《医学入门万病衡要》的作者是新安医家洪正立,全书理论继承自虞抟,是一本普及性的医著,在医论和方剂的编排上体现出洪氏自身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证《宁坤秘笈》引用丹溪文献的情况,分析两者间的学术关联。[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宁坤秘笈》引用丹溪(包括丹溪学派)文献的情况进行摘录,并考证其出处,总结其学术观点。[结果]《宁坤秘笈》全文自言共引丹溪文献十一处,均在卷中《产后生化汤论》篇,其引用文献主要包括三方面:阐发产后治法及调护,包括产后宜大补气血,不可发表,多真虚假实证;引丹溪治方或医案三则;对丹溪之论提出补充和质疑两处。经考证,其出处确有可循,确引自丹溪文献的共八处,其余三处文献的出处有待进一步考证。阐发的学术内容主要为产后病的治则、治法、治方和禁忌等。[结论]《宁坤秘笈》在《产后生化汤论》篇多处引用丹溪文献,阐发其治疗产后病主张大补气血,同时重辨虚实、忌发表的学术观点,体现了其治疗产后病宗丹溪气血理论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证浙江金华医家魏祖清生平,并对其著作的版本、流传以及内容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田野调查法,检索史志、地方志、目录工具书并结合实地调研,对魏氏人物生平进行考证,整理研究其著作文献,归纳其学术思想特点。[结果]清中期浙江金华汤溪医家魏祖清,儒道医理皆通,以医行于世,有《村居急救方》《卫生编》《树蕙编》《千金方翼注》《保产机要》等著作,其中后两部著作已佚,前三部著作的清刻本馆藏于苏州、常州、北京、上海等地。魏氏在养生、求嗣、方书等方面颇有建树,结合其著作可将其学术思想归纳为儒道结合重养生、求简务实擅急救、擅制膏丹(丸)名京师。[结论]魏祖清是清中期浙江金华著名医家,儒医皆通,擅养生、求嗣、方书等,其学术著作丰富,流传广泛,反映了当时金华地方中医学特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戴思恭之医事活动及其《推求师意》著述特点。[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戴氏宗谱》《推求师意》等文献的探讨和分析,总结和归纳戴思恭的出身、学识、医术、品行、声望,对丹溪学术传承的贡献,以及其所著《推求师意》之书名、著述特点和流传形式等。[结果]戴思恭世袭望族,出身儒家,天资聪颖超群穷究医学,旁通诸家,得丹溪之赏识;游学民间传医论道,广丹溪之学术;悬壶济世,名振朝野,受众人所景仰;恩泽当代,德被后人,传万世之美名;尊师重道,训示后代,垂仁义之典范。所著《推求师意》书名本就存在,并非汪机所题;其著述内容是对师说《金匮钩玄》之补充发挥;流传形式或有多种可能。[结论]丹溪嫡传弟子戴思恭,出身儒门旺族,颖悟倍常,医事人生精彩。《推求师意》本有其名,其流传形式和版本、具体著述特点、主要学术内容及其渊源等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6.
《栎荫先生遗说》二卷,原为日本医家多纪元简的遗作,后经其子多纪元坚整理辑录而成。多纪元简、多纪元坚父子二人皆为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考证派医家。本书广泛援引中国秦汉时期至清代的重要医籍,并旁及日本、朝鲜医书和非医学类书籍,其具体内容涉及文献考证、医理阐发、心得感悟、临证治验等方面,能充分体现多纪氏父子医家及考据大家的双重特点。本文主要从作者、成书时代、主要内容、引录文献等方面,探讨该书的学术特色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清代名家汪绂及著作《医林纂要探源》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方法]应用文献整理方法,对汪绂的生平、《医林纂要探源》版本进行考证,对其治学理念、学术思想进行研究评述。对《医林纂要探源》的作者、版本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汪绂为婺源段莘人,东南名儒,生平坎坷,并常识渊博,精通医药。虽未从医,但授学著书,读书细致,治学严谨,共撰写30多种书稿。《医林纂要探源》为其医学代表作,集诸家医书分类编辑而成,现存两个清刻本和一个清抄本,其中最早的是婺源和源单氏刻本,遗经堂藏板。全书以医源为先导,以中药、方剂为重心,而推《素》《灵》微言为纲领,循叙人体病变为正宗,对中医基础理论和疾病辨证论治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结论]对汪绂及其著作《医林纂要探源》系统的整理研究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汪绂细致严谨、引经据典、博采众长的治学理念和作风值得后世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鸡峰普济方》为宋代医书 ,每卷大题之下仅署“重校定”者之名 ,后人误将《鸡峰备急方》作者张锐作为该书作者。考察该书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医案、医事、避讳及原稿状况 ,该书原稿应成于元丰年间 ,于南宋高宗时期出版。通过对宋代名医孙兆、张锐生平医事钩沉 ,逝世于元丰年间的孙兆应为该书稿的作者 ,而南宋绍兴年间尚在的张锐不可能是本书的作者。对初虞世的生年与有关医事及董汲《脚气治法总要》的考证 ,可以为孙兆是《鸡峰普济方》作者提供有力旁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林口谱六治秘书》的学术特色。[方法]以文献学研究方法,整理《医林口谱六治秘书》清抄本,并分析其学术特色。[结果]《医林口谱六治秘书》系清代名医周笙在陆圻《医林口谱》的基础上纂注增补而成。全书4卷,内容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诸科,在辨证论治、遣方用药方面颇有特色:理宗各家,论之有据;证分六治,纲举目张;秘方草药,广加收集;师传己见,画龙点睛。[结论]《医林口谱六治秘书》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孤本医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安名医考》辨误四则周益新,张芙蓉(山西省大同市基建职工医院037067)关键词《新安名医考》;医史文献李济仁先生主编的《新安名医考》(安徽科技出版社1990年版)一书,取材丰富,考证翔实,全面系统地介绍了668名新安医家的生生平、学术思想、临床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三因制宜”角度阐述浙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方法] 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名家走访等方法,以“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为切入点,探究浙派中医儿科根据地理环境、人文形质、时令季节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法,由此形成的学术特色。[结果] 浙派中医儿科从浙江地域环境及疾病发病特点出发,对温热疾病多有发挥,善用清热;围绕浙江人群形质特点,注重阴虚形质,继承发扬先贤的滋阴理论,擅长滋阴;以《时病论》为代表,开启时病诊治研究,并创新使用四时穴位贴敷、冬令膏方等,内外合治,充分发挥治未病理念。[结论] 浙派中医儿科因地制宜,重视温热疾病,善用清热之法;因人制宜,注重人群形质,擅长益气养阴;因时制宜,强调未病先防,运用内外合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田晋蕃为清末越中著名医家,著有《田晋藩医书七种》,关于田晋蕃的生平,学术界知之甚少。笔者爬梳相关资料,对田晋蕃生平进行考证。[方法]通过文献学研究方法对田晋藩生平进行认真考证。[结果]田晋蕃卒年、籍贯、功名、学术特色及与蔡元培的交游等均能考证出来。但其生年,限于资料,无法断定。[结论]田晋蕃为举人出身,官为内阁中书;可能出生于清道光年间,卒于1903年;祖籍四川,二十二世祖在宋代靖康之难时迁入浙江杭州,四世祖迁入绍兴。田晋蕃是著名医家,擅理论也懂临床,钦服晚清温病大家王孟英,大力搜集王氏书籍,对王孟英医籍的流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田晋蕃也是越中名儒,以清代汉学家法研究医学,呈现出儒者本色。蔡元培先生早期曾向田晋蕃及他的儿子田春农求学,感情颇深,多有交往,在日记里,时常有关于田氏父子的记载。可以说,田晋蕃父子是蔡元培先生早期极其重要的学术引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学术界更多的了解清末民国时期云南名医余道善先生及所著《仲景大全书》等情况,考证了作者生平及著作内容,对进一步研究这部具有云南特色的名著,了解这一时期云南地区中医专家如何运用中医理论、收集、整理古籍经验、传承阐发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学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脉学著作《医灯续焰》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考证《医灯续焰》的作者和时代背景,研究《医灯续焰》的内容特点。[结果]《医灯续焰》乃清代医家潘楫所著,原书取材于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彥希范所撰的《四言脉诀》,经明靳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之,更名为《四言举要》。经清代医家潘楫结合其师王绍隆的临床脉学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整理点评,更名为《医灯续焰》。其主要内容特点:(1)脉法为主,四诊合参;(2)引征广博,注释详明;(3)各科病证,内容详备。[结论]潘楫和王绍隆为清代钱塘医家,受明末清初钱塘医家讲学研经的影响,其《医灯续焰》的编撰体例和内容也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内容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温病指南》《医学真传》作者误为高秉钧的流传脉络进行梳理和正讹。[方法] 通过人物考证方法,对高秉钧、娄杰、高世栻其人其事进行文献考证梳理;通过文献检索方法,检索中国知网、读秀数据库中《温病指南》《医学真传》存在讹误的学术论文及专著图书;通过文献计量方法,运用中国知网文献互引网络分析工具,分析《医学真传》讹文转引脉络。[结果] 由高秉钧、娄杰、高世栻的生平事迹可知,他们所精专科不同,而且生卒年月无重合。根据学术论文和专著图书讹误脉络,《温病指南》《医学真传》讹误上游应为2002版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互引网络分析结果认为,2011年发表的《艾灸温通作用的理论探讨》一文对《医学真传》作者讹误的传播起到了广泛推动作用。[结论] 《 温病指南》《医学真传》的作者分别是娄杰和高世栻,此二书误为高秉钧所作,与学者和编辑在转引时未能详查原始文献和权威文献有关,此则提示学人在转引时务必谨慎考证,避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近代浙江著名医家裘吉生的生平事略及学术成就进行提炼,宣传推广裘氏为中医药事业作出的贡献,弘扬浙派中医。[方法]通过对裘吉生的《三三医书》《珍本医书集成》等著作及其后人撰写的有关裘氏生平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和研究,总结提炼裘氏的生平事迹、主要学术成就,及其对浙江乃至全国的中医药事业所作的贡献。[结果]裘氏生平经历十分丰富,年少多病,自学中医,刻苦钻研中医经典和中药典藉;曾投身革命,后弃政从医;又广收藏书,创办学报医刊;行医绍杭,开设医院,声闻遐迩;并在中医危难之际,参与联络请愿,捍卫中医。其学术成就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重视经典研习而学有本源,重视古籍整理而促进学术传播,重视医德医规以规范言行,重视中医教育以培养人才,重视中西汇通以各取所长,以及重视临证经验总结而提倡实践应用等。裘氏不仅继承了传统,发扬了学术,还不断创新,振兴了中医,为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结论]裘氏为浙派中医近代著名的代表医家,热爱中医,关心中医事业的发展,办学办刊,开设医院,重视中西汇通,又为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作出巨大贡献,其生平事迹突出,学术成就非凡,值得总结发扬。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生平、著作等角度对浙北地区陈氏中医内科最早的四位医家即陆兰坡、张希白、吴炳、吴仁培进行考察。[方法]以传承谱系为线索,通过对《嘉善县志》《嘉善名医传略》《浙北医学史略》《浙江医人考》《浙江省人物志》等史料及陈氏中医内科相关著作的研究,结合陈氏后人评述,对陈氏中医内科四位始祖的生平及著作进行考证和整理。[结果]经考证,清代乾隆时期的青浦名医陆兰坡为陈氏中医源头,至今已将近三百年。其传人张希白,不仅精于医术亦弘扬医道,著有《药性蒙求》《斑疹新论》《临证碎玉》等著作。其弟子吴炳古道热肠,学识渊博,著有《证治心得》12卷。吴炳之子吴仁培,学验俱丰,著有《延陵医案》3卷。[结论]嘉善陈氏中医,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陆、张等四位祖师不仅医术精湛,仁厚待人,并且将经验著于书中,流传后世。陈氏中医内科是浙派中医在浙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分支,具有很高的学习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家藏集》所载医学人物的概况与特点,考证明代中期吴中地区丹溪学派的传承关系。[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整理分析《家藏集》所记载的医学人物的家族背景、医事活动、交游情况等,梳理丹溪学派在吴中地区的传承脉络。[结果] 《家藏集》中的医学人物大多出自世医家族,彼此间交流频繁,且部分医学人物与丹溪学派关系密切。王宾为丹溪学派第三代传人,王宽、盛寅、韩存为丹溪学派第四代传人,王敏、刘毓、盛暟为丹溪学派第五代传人,王观为丹溪学派第六代传人。[结论] 《家藏集》对医学人物的记载,对厘清吴中地区丹溪学派的传承脉络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别集类文献在医学史料的挖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文献学角度研究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的学术特点与文献价值,以期探索该书在明清食疗史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本文通过对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的生平、成书背景,以及其《食鉴本草》的版本、学术特点作简要考证与浅述,挖掘该书的价值。[结果]本书是一本侧重于饮食养生的食疗类本草专著,其"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始末,并重视从食物的产时、产地、宜忌等方面鉴别食用,告诫人们需饮食节度;在细微处体现出石氏食养与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的特点。[结论]清代石成金《食鉴本草》不同于古代其它食疗类本草著作,其更注重食物宜忌、鉴别方面的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饮食养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析浙北施氏针灸流派的传承现状及其学术特色,进一步丰富秀水医派内涵。[方法] 采用传统医史文献及现代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对施氏针灸的起源、传承及学术特色进行挖掘、分析与整理。[结果] 浙北中医文化底蕴深厚,针灸流派纷呈,名医名家众多,较有影响力的针灸流派有凌、施、严、盛、金五家,各家世代相传,且屡有创新。施氏针灸作为典型代表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传承活跃,内容丰富,临证中十分重视脾胃,多以健脾益胃、温运中阳为治则,且善施温针,使气得温而易行,助针刺而通调气机;重视针灸并用、针药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施氏传人在传承守正的同时也在持续创新,从而充实疾病谱,丰富治疗手段,提升临床疗效。[结论] 施氏针灸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浙北针灸特色的诊疗体系,可供临床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