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探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咪喹莫特乳膏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皮损的TYK2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咪喹莫特乳膏(IMQ)诱导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IMQ组及IMQ+MSC组,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等技术,比较MSCs处理前后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的皮损严重程度、表皮厚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TYK2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与空白组小鼠相比,IMQ组小鼠出现红斑、鳞屑及PASI评分升高,HE染色可见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棘层肥厚,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真皮内可见大量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而IMQ+MSC组红斑、鳞屑均比IMQ组减轻,PASI评分下降,真皮内的CD4+T细胞、树突状细胞浸润比IMQ组明显减少。此外,IMQ组的TYK2磷酸化水平比空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33±0.163比0.634±0.117,P<0.05),IMQ+MSC组的TYK2磷酸化水平则比IMQ组下降(0.501±0.074比1.233±0.163,P<0.05)。结论MSCs可通过抑制TYK2磷酸化缓解银屑病样皮炎小鼠的皮损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犀地凉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方法 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甲氨蝶呤组及犀地凉血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5只。对照组小鼠背部脱毛区外涂凡士林,而其余各组小鼠则外涂咪喹莫特(IMQ)乳膏造模,并于造模当天给药干预。采用PASI评分对小鼠皮损情况进行评价,HE染色观察皮损病理形态学特征,IHC检测皮损组织中STAT3蛋白表达情况,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皮损组织中LncRNA NEAT1、miR-485-5p、STAT3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7A、TNF-α、IL-22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的银屑病样皮损及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而犀地凉血方各剂量组能明显减轻小鼠皮损处红斑、鳞屑及浸润程度,降低PASI评分,并减轻表皮增生、角化过度及淋巴细胞浸润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组织中LncRNA NEAT1、STAT3高表达而miR-485-5p低表达;犀地凉血方各剂量组中LncRNA NEAT1、STAT3表达降低,miR-485-5p表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外周血中IL-17A、TNF-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100A10蛋白在银屑病皮损的表达以及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通过外科手术收集28例银屑病患者皮损, 同期于普通外科及眼科收集18例健康人皮肤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S100A10蛋白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和健康对照皮肤的表达。分别选取10只野生型(WT)C57BL/6J雌性小鼠及10只S100A10-/- C57BL/6J雌性小鼠, 建立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因敲除(KO)/IMQ组、WT/IMQ组、KO/凡士林(VAS)组及WT/VAS组, 每组5只, 背部剃毛后, KO/IMQ及WT/IMQ组每日涂抹IMQ乳膏(62.5 mg)于背侧皮肤建立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 KO/VAS及WT/VAS组每日涂抹凡士林乳膏(62.5 mg), 连续7 d, 每日观察小鼠背部皮损情况, 于第7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 切取背部皮肤组织。每日通过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价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 HE染色观察皮损病理表现,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衣原体蛋白Pgp3通过结合内源性抗菌肽LL37抑制银屑病皮损进展的可能性。方法诱导大肠埃希菌表达出蛋白GST-Pgp3,经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磁珠纯化、PP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得到蛋白Pgp3。BALB/C雌性小鼠32只,随机分成正常空白对照组,咪喹莫特(IMQ)模型组,IMQ诱导同时进行Pgp3干预的外涂高浓度组、外涂低浓度组、注射高浓度组、注射低浓度组,IMQ诱导同时进行PBS干预的外涂对照组及注射对照组。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ASI)评分标准记录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变化,镜下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量小鼠皮损表皮层厚度。结果与模型组比较,Pgp3干预的4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外观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红斑变浅、鳞屑减少,各项指标PASI分数均低于同期模型组,镜下角化过度及角化不全减轻,棘层增厚减少,表皮突延伸缓解;外涂高浓度组及注射高浓度组皮损厚度与模型组、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涂低浓度组及注射低浓度组小鼠皮损厚度与模型组、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Pgp3可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推测Pgp3可能通过结合抗菌肽LL37从而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银屑病样动物模型Th17细胞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将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紫草素组、高剂量紫草素组、甲氨蝶呤(MTX)组及模型组。采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作为评分标准,记录小鼠皮损动态变化;光镜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表皮层厚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Th17细胞相关因子浓度变化。结果:咪喹莫特(IMQ)处理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典型的红斑、鳞屑及皮肤增厚等银屑病样皮损,随时间增加,PASI评分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高剂量紫草素组及MTX组PASI评分较模型组低;皮损组织病理示模型组表现为显著的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明显增厚;与模型组相比,低、高剂量紫草素组及MTX组表皮层厚度明显低(P0.01)。ELISA结果示低、高剂量紫草素组及MTX组小鼠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白介素(IL)-17、IL-17F、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22等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紫草素可明显阻断银屑病样皮损及皮损组织病理变化的出现,并降低血清中Th17细胞相关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2岁,全身起红斑鳞屑伴瘙痒1个月余,双下肢肿胀10 d。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未口服药物治疗,否认银屑病病史,否认应用药物史。右上肢红斑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表皮角质层角化过度,角化不良,棘层肥厚,表皮内海绵水肿,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扩张的毛囊漏斗,致密角栓形成。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诊断考虑毛发红糠疹。给予注射益赛普、外用保湿剂凡士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养阴凉血中药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模型Th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养阴凉血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 将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银屑病模型组(IMQ组)及养阴凉血中药干预高、中、低剂量组(H组、M组、L组),采用咪喹莫特乳膏外涂表皮的方法制备银屑病模型。参考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动态变化;光镜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Q-PCR)、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技术(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及皮损中mRN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养阴凉血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皮肤红斑的出现、鳞屑厚度、皮肤增厚均小于同期的IMQ组改变(P0.05)。HE染色显示:养阴凉血中药干预组小鼠皮肤表皮层较平整,角化不全的细胞明显减少,表皮层厚度低于IMQ组(P0.05)。血清ELISA检测显示:养阴凉血中药干预组小鼠血清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17A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P0.05);IL-4的表达在模型组中较空白组增高(P0.01),但养阴凉血中药组与IMQ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蛋白及mRNA检测显示,N组与IMQ组、IMQ组与各治疗组小鼠皮肤组织T-bet、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ROR)γt、IFN-γ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在IMQ组小鼠皮损中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养阴凉血中药干预组皮损中IL-4、GATA-3 mRNA的表达量与IM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养阴凉血中药可抑制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炎性反应的强度及银屑病样皮损的形成,在转录水平通过下调T-bet、RORγt 2个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Th1、Th17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A的表达,对Th1/Th17细胞的分化进行调节,发挥抗炎作用;而与Th2细胞分化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在咪喹莫特银屑病样小鼠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24只小鼠外涂5%咪喹莫特乳膏或凡士林62.5 mg,1次/d,连续6 d,然后分为4组,每组6只。1组局部凡士林组腹腔注射控制性IgG,2组局部凡士林组腹腔注射抗-SAA抗体,3组局部咪喹莫特组腹腔注射IgG,4组局部咪喹莫特组腹腔注射抗-SAA抗体。所有小鼠在2周后安乐死,并取背部皮肤进行后续检测。结果咪喹莫特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SAA mRNA表达明显增加;中和SAA后咪喹莫特银屑病样小鼠皮损的厚度变薄,真皮浸润的炎症细胞减少,皮损中白细胞介素(IL)-17A和趋化因子20 mRNA的表达减少。结论咪喹莫特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SAA的表达明显增加,中和SAA可减轻银屑病相关的增生和炎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再次诱导是否可以模拟复发表型及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T_(RM))的变化。方法将20只C57BL/6小鼠编号后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一组小鼠涂抹62.5 mg凡士林(vaseline),另一组小鼠涂抹62.5 mg的5%咪喹莫特乳膏,连续6 d。第6天处死每组小鼠中的5只小鼠(Vaseline组和IMQ组),第36天时两组剩余小鼠背部皮肤均再次涂62.5 mg咪喹莫特(Vaseline-IMQ组和IMQ-IMQ组),连续6 d后处死小鼠。每日记录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指数(PASI),取背部皮肤进行HE染色。取脾脏及皮肤获取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在第6天处死时,IMQ组银屑病样皮损典型,PASI评分最高为(9.50±0.58)。在第42天处死时,再次诱导的IMQ-IMQ组PASI评分为(10.75±0.50),比单次诱导的IMQ组(P=0.03)和Vaseline-IMQ组(8.25±1.50,P0.0001) PASI评分高,且比单次诱导的银屑病样皮损出现更快且更重。IMQ-IMQ组病理切片表皮厚度为(85.68±32.83)μm,比IMQ组(59.34±19.33)μm和Vaseline-IMQ组(52.04±11.94)μm更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IMQ-IMQ组脾脏Th17细胞比例增高为(5.17±1.94)%,高于IMQ组(3.36±0.58)%(P=0.18)和Vaseline-IMQ组(1.87±1.69)%(P=0.006)。IMQ-IMQ组小鼠背部皮肤的CD8~+CD103~+T_(RM)比例为(5.29±2.25)%,显著高于IMQ组(0.63±0.18)%(P=0.000 1)和Vaseline-IMQ组(1.12±0.61)%(P=0.000 4)。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在间隔1个月后再次诱导,银屑病样皮损更重、反应更快、表皮增厚更多,且存在更多的Th17细胞和CD8~+CD103~+T_(RM),有可能作为银屑病研究中的小鼠复发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退素D1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3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模型组仅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外涂造模,实验组造模并腹腔内注射消退素D1,对照组造模并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肉眼及镜下观察各组小鼠皮肤组织的皮损严重程度,并采用RT-PCR检测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内TNF-α、IL-17A、IL-23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使用咪喹莫特造模后,小鼠背部、耳部皮肤可见鳞屑性红色斑块,上覆银白色鳞屑,有不同程度的浸润感。使用消退素D1处理的实验组小鼠皮肤上述情况明显改善,而生理盐水组皮损无明显改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皮肤可见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表皮突向下延长,真皮乳头内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伴炎症细胞浸润等银屑病特征性病理改变,实验组上述病理表现明显改善,对照组的病理表现则无明显改善。模型组皮肤组织内TNF-α、IL-17A、IL-23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实验组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退素D1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IL-17A、IL-23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4岁,全身红斑、脱屑伴瘙痒1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不全,棘层增厚,表皮突整齐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14.4分;体表受累面积评分(BSA)32%;银屑病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PGA)4分。诊断为斑块型银屑病。患者7年前因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期间经多种药物治疗,皮疹无明显好转。治疗:给予依奇珠单抗皮下注射治疗,患者皮疹显著改善,随访中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ormal),模型组(model),低(LD)、高(HD)剂量EcN组,除正常组外,所有小鼠外涂咪喹莫特乳膏诱导银屑病模型,低、高剂量EcN组分别给菌1×10~8 CFU/d,1×10~9 CFU/d,正常组、模型组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用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估皮损严重程度;苏木精-依红染色观察皮损病理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8、IL-10、IL-17、IL-23、TNF-α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皮损IL-10、IL-17A、IL-17F、IL-23、TNF-αmRNA表达。结果咪喹莫特处理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鳞屑及增厚等银屑病典型皮损改变。低、高剂量EcN组皮损评分较模型组低;模型组组织病理有显著的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低、高剂量EcN组血清IL-8、IL-17、IL-23、TNF-α水平较模型组低(P0.01),IL-10较模型组高(P0.01);低、高剂量EcN组皮损IL-17A、IL-17F、IL-23、TNF-α等mRNA较模型组表达降低(P0.01),IL-10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 EcN可干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皮损,降低相关促炎因子水平,增加抗炎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 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 μm,两组比较,q = 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 = 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立一种新的、有效的、稳定的银屑病鼠造模新方法。方法使用咪喹莫特乳膏外用及干扰素腹腔内注射造模;观察BALB/c小鼠皮损改变及稳定性;并进行皮肤病理片制作和皮损组织病理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银屑病样小鼠皮损中CD3~+,CD4~+,CD8~+T细胞、IL-12,IL-17,IL-23,TNF-α,MPO及SOD的表达情况;与正常组小鼠比对,观察造模效果。结果肉眼观察模型小鼠皮肤较对照组明显增厚,颜色偏红,表面覆盖厚层鳞屑,符合银屑病样改变;银屑病组织病理学Baker评分符合银屑病样改变;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皮肤中CD3~+,CD4~+及CD8~+T细胞在真皮层较正常鼠显著增多,两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2,IL-17,IL-23及TNF-α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皮肤中表达增强,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小鼠皮损MPO表达较正常小鼠显著增多。模型组小鼠皮损中SOD表达减少;结果显示造模小鼠皮损符合银屑病改变,皮损典型,2周内皮损未消退。结论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稳定的、值得推广的银屑病造模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紫杉醇溶液外用对豚鼠耳部银屑病样病理改变的治疗作用.方法5%普萘洛尔软膏外涂豚鼠耳部皮肤,使其产生银屑病样病理改变,然后分别以200μg/mL和500μg/mL的紫杉醇溶液外涂造模部位进行治疗,光镜下观察局部皮肤病理变化.结果造模后的组织病理可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毛细血管扩张,有较明显的单一核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浸润,Baker评分为6.37±0.99.外涂200μg/mL和500μg/mL紫杉醇溶液治疗后,造模处皮损的组织病理明显改善,Baker评分分别下降至3.13±1.13及2.13±0.81.治疗组与造模组及基质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紫杉醇溶液外涂引起的局部毒副作用.结论紫杉醇溶液对普萘洛尔诱发的豚鼠耳部上皮增殖及炎症现象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药阿魏提取物在咪喹莫特银屑病动物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阿魏酸高、中、低剂量组及咪喹莫特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PASI评分及皮肤组织病理分析各实验组的皮损变化及组织病理改变,此外,采用ELISA方法检测动物外周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咪喹莫特模型组的皮肤PASI评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地奈德对照组及高浓度阿魏酸实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浓度阿魏酸组皮肤组织TNF-a、IL-2的含量与咪喹莫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喹莫特可以引起BALB/c小鼠皮肤出现银屑病样的改变,高浓度的阿魏酸对银屑病样的皮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皮肤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造模组小鼠于背部皮肤及单侧耳部每日涂抹共计62.5 mg的5%咪喹莫特乳膏1次,连续7 d,空白组小鼠涂抹等量凡士林。每日记录小鼠PASI评分及耳部厚度,并于末次涂药24 h后处死,取背部皮肤进行多聚甲醛固定,行HE染色及Ki-67免疫组化分析。取脾脏称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的Th细胞亚群。结果:造模组小鼠于第二天逐渐出现红斑、鳞屑、皮肤增厚及耳部肿胀,其PASI评分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造模组小鼠皮损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其表皮厚度明显增加(t=15.12,P<0.001),且Ki-67阳性率明显上升,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t=10.50,P<0.001)。造模组小鼠脾脏重量和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Th1、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及绝对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值均<0.05),Th2细胞比例及计数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学特征,是一种有效的银屑病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2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0.5%AN组、1.0%AN组、1.5%AN组、3.0%AN组和5.0%AN组,每组4只。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将不同浓度的AN按照相应分组进行喷雾给药,连续干预2周。观察各组小鼠皮损情况并进行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收集各组小鼠皮损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皮损部位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皮损区病理均可见表皮组织增厚,棘突增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或NC比较,各AN干预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中IL-1β、TNF-α、IL-6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损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3.0%及以上AN可缓解银屑病的皮损状况;0.5%AN即可缓解银屑病的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咪喹莫特(IMQ)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炎模型,探讨补体C3在该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建立IMQ诱导银屑病样皮炎模型,比较C3+/+及C3-/-小鼠皮炎程度及病理改变;IHC检测皮损表皮细胞增殖,T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凋亡相关蛋白表达;TUNEL检测皮肤细胞凋亡;FCM比较小鼠皮损局部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腋窝引流淋巴结IFN-γ应答。Z-VAD-FMK阻断凋亡途径,检测上述指标变化。结果 C3-/-小鼠皮炎较C3+/+组明显加重,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微脓肿、棘皮症及炎症细胞浸润等显著增加(HE),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Ki67)、T细胞(CD3和CD4)、中性粒细胞(Ly-6G)及巨噬细胞(F4/80)浸润明显增加(IHC),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3、Cyt C及BAK)表达显著上调(IHC),TUNEL阳性凋亡细胞明显增加(IF)。此外,FCM发现C3-/-小鼠皮损局部白细胞(CD45)及中性粒细胞(Gr-1)浸润较C3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葫芦素Ⅰ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30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实验组。用PASI评分动态观察小鼠皮损变化,光镜下观察小鼠皮损病理改变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7、IL-22、IFN-γ的含量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皮损中STAT3、p-STAT3的含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皮损中STAT3和K17的mRNA表达。结果空白组小鼠皮肤未见明显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红斑、鳞屑严重程度减轻,PASI评分和血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皮损中STAT3、p-STAT3表达较模型组低,STAT3和K17的mRNA表达含量也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葫芦素Ⅰ可抑制STAT3磷酸化,一定程度上缓解小鼠银屑病皮损,减轻炎症反应,并在mRNA水平下调STAT3和K17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