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品管圈方法,降低静脉穿刺失败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对本科室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静脉穿刺失败率由15%下降到4%。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静脉穿刺失败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得以持续不断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4月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总例数及并发症情况,于2018年7月~8月匹配患者进行品管圈活动干预,成立“内瘘”圈,比较干预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实施前后圈能力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干预前动静脉内瘘穿刺总例数为262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8%(94/262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穿刺230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25/2305),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圈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制定标准化作业,规范老年患者动静脉内瘘管理,可有效保证透析质量,提高护士内瘘穿刺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提升圈成员的整体素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血液透析室的10名护士在自发的基础上组成"品管圈"小组,并确立以"降低血液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我院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穿刺点渗血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针对问题提出积极的整改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过程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内瘘穿刺点皮下渗血的发生率低于开展活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品管圈成员护士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度、团队精神、护理控制意识、人际关系等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室中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积极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措施,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效降低患者静脉内瘘穿刺点皮下渗血的发生率,延长内瘘的使用期限,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6例内瘘透析的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血液透析室7名护士志愿组成品管圈,确立“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为活动主题,动静脉内瘘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由此拟定对策并实施,持续改进。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的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99.6%)明显优于对照组(91.5%)( 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法和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点定位法穿刺(观察组)和传统穿刺法穿刺(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所有穿刺均由资深护士执行,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观测穿刺前、穿刺60次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对比2组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状况、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前后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壁厚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60次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点定位穿刺法联合氯沙坦的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穿刺血管的使用寿命,降低血透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新内瘘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新启用内瘘患者108例,按首次内瘘启用时间对患者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2组患者随访12个月期...  相似文献   

8.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使用的影响。方法将6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31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处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30例选择距瘘口近侧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以及两组患者1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可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规范静脉穿刺流程,排除影响穿刺的因素,对降低门诊护士静脉穿刺失败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6名护理人员组成滴水圈,以"降低门诊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率"为主题,通过现状把握、问题解析、设定目标值、拟定具体对策加以实施等步骤,进行质量持续改进,提高穿刺成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门诊患者静脉穿刺失败率由改善前的22.5%下降到8.75%,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圈员能力提高,进步率61%,目标达成率1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静脉穿刺失败率,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新瘘使用中的应用。方法以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00例成熟新瘘启用1个月内的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新瘘使用情况及护士、患者满意度。结果集束组穿刺达标率为96.0%,血流量达标率为94.0%,新瘘失功率为4.0%,血流感染率为2.0%,血肿发生率为4.0%;对照组穿刺达标率为90.0%,血流量达标率为88.0%,新瘘失功率为16.0%,血流感染率为4.0%,血肿发生率为14.0%。集束组穿刺成功率和血流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新瘘失功率、血流量感染率及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组护士满意度为94.0%,患者满意度为98.0%;对照组护士满意度为84.0%,患者满意度为86.0%。集束组护士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新瘘启用中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穿刺技能,改善医疗护理效果质量,提高护士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扣眼穿刺与绳梯穿刺这两种方法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选择更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提供依据,进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升透析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4例,随机等分为扣眼穿刺组和绳梯穿刺组,比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10个月后两组在一次穿刺失败率、内瘘并发症(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透析过程中渗血发生情况及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渗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扣眼穿刺组一次穿刺失败情况、疼痛评分均低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穿刺难度,减少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3.
李家燕  胡琼燕  唐业莹  黄玲  吕海莲  彭小梅   《护理与康复》2016,15(11):1079-1081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为活动主题,使用自制调查表与头脑风暴法找出影响动静脉内瘘患者动脉瘤发生的关键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从30.26%下降至15.51%,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穿刺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6月开始实施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绘制,按示意图有规划、保护性的穿刺血管,提高血管穿刺部位轮换率。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开展内瘘血管绘制活动前12个月)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15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8年7月(开展内瘘血管绘制活动后12个月)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血液透析的162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内瘘穿刺点渗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素质、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内瘘穿刺点皮下渗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素质评分、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开展内瘘血管穿刺示意图绘制活动后,有效降低了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方法:将60例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内瘘侧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头静脉距瘘口近侧5~10 cm处离心方向穿刺法.结果:观察组穿刺324次,一次穿刺成功317例,成功率为97.8%;发生皮下血肿15次,发生率为4.6%.对照组穿刺315次,一次穿刺成功为260例,成功率为82.5%;发生皮下血肿30次,发生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动脉瘤1例;对照组发生内瘘堵塞5例,内瘘狭窄6例,动脉瘤9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出路采取动静脉内瘘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向心方向穿刺,可使血流量得到保障,减少对内瘘的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为活动主题,使用"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现况调查表"调查分析自2014年2月1日~3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病医院血液净化科透析患者内瘘穿刺10000针次,出现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次数,设定目标值,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采取措施实施。结果经由本次改善,动静脉内瘘每穿刺万针并发症由(540/10000)5.4%降至(230/10000)2.3%;QCC前后回针次数(166次比61次),血流不佳次数(128次比48次),渗血次数(135次比47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成员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专业能力、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运用品管圈的能力、工作积极性方面均有提高。结论运用QCC不仅能降低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品管圈成员的管理水平以及个人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如何运用品管圈活动来降低静脉穿刺的失败率。方法 2015年4月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WS/T433-2013)》为标准,对某县级市三级医院急诊室静脉穿刺情况进行调查,观察穿刺失败的现象,设定目标,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穿刺失败率由21.19%下降至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护理人员操作技能的满意度由87.13%上升至92.26%;圈员在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运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来督导护士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的规范执行,可以提升团队精神,有效降低静脉穿刺的失败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到本科就诊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14年3月到本科就诊的50例患者为实验组,2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即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内瘘闭塞的原因、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2组血液透析患者的内瘘闭塞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可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有利于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血气分析检测失败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调查本院ICU血气分析检测失败率的现状,分析得出血气分析检测失败的3个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制定实施对策,并改善存在的问题。结果 ICU血气分析检测的失败率由13.50%下降至4.34%。结论通过QCC活动降低血气分析检测的失败率,提高了医院经济效益,节省开支,同时确保患者安全,提高了满意度,增强了团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