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方法采取前瞻性非同期成组对照设计,将2020年4~6月建档并分娩的38例初产妇纳入常规组,2020年7~10月建档并分娩的39例初产妇纳入干预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家庭赋权护理。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知识、家庭支持得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纯母乳喂养率。结果产后1周,干预组母乳喂养知识、家庭支持得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均P<0.01);干预组产后1周、1个月、6个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常规组,产后1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1)。结论实施基于家庭赋权的护理能够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助推理论为指导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效果。 方法 选取孕28~32周的孕妇134例为研究对象,按其所居住社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7例;对照组妊娠期及产后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 结果 对照组56例、干预组60例完成全程研究。干预组产后1、3、6个月母乳喂养知识得分和自我效能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产后1、3个月乳房问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后1~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基于助推理论的医院-社区-家庭三联动母乳喂养干预能有效提高社区孕产妇的母乳喂养知识储备与自我效能,改善母乳喂养相关乳房问题,提高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持续性护理对预防产后抑郁的作用。方法将101例产妇随机分成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实施产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模式,分别于干预前、出院当天、产后3个月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产后3个月应用母亲角色适应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产后3个月,干预组抑郁得分及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和母亲角色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P 0. 01)。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持续性护理可有效提高产妇自我效能感及母亲角色适应能力,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立体化平台在初产妇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初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母乳喂养立体化平台干预,即按照建构主义原理将立体化平台教学内容设计为母乳喂养讲堂、哺乳知识问答、支架式母乳技能操作演示、抛锚式母乳喂养案例分析、随机进入式在线互动答疑五大模块,依托微信公众平台、雨课堂App和微信群推送健康教育内容及组织互动。比较两组孕产妇干预前后母乳喂养知识、自我效能、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及婴儿6个月身高、体质量的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2个月、产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知识、自我效能及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母乳喂养立体化平台能有效提高孕产妇母乳喂养的知识,坚定母乳喂养信念,强化母乳喂养行为,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短视频的健康教育在父亲支持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3对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及其配偶按照住院时间顺序分组。对照组52对,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51对,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基于短视频的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组产后42 d父亲支持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初产妇对配偶参与母乳喂养满意度评分、产后3 d及42 d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短视频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父亲支持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提升产妇对配偶参与母乳喂养的满意度,进而促进纯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基于行为理论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产妇伤口美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 2月-10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实施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围产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行为理论下护理干预措施,比 较两组产妇剖宫产切口瘢痕的宽度及厚度、母乳喂养质量、母乳喂养效能。结果 观察组术后1个月瘢痕的 宽度及厚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每次 泌乳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母乳喂养效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行为理论下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瘢痕美观度,同时可提高 母乳喂养质量及母乳喂养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高危妊娠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提高高危妊娠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方法将600例高危妊娠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产前使用母乳喂养知识问卷了解产妇母乳喂养的知识水平,根据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循证,并将循证结果应用于护理中,包括组成循证护理小组,提出循证问题,获取循证支持,制定护理计划,针对循证结果进行护理等。产后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对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照组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评分为(104.06±8.33)分,实验组为(125.48±4.7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以增强高危妊娠产妇母乳喂养的自我效能,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模型)的初产妇及配偶双主体线上孕妇学校课程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方法 便利选取行剖宫产术的初产妇及配偶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入住产科A区(n=63)为对照组,按常规以初产妇为主体实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入住产科B区(n=64)为观察组,实施基于IMB模型的初产妇及配偶双主体线上孕妇学校课程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父亲支持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产后6周内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父亲支持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和产后6周内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基于IMB模型的初产妇及配偶双主体线上孕妇学校课程的健康教育可发挥初产妇配偶支持母乳喂养的积极作用,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产后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乳哺育支持系统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69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新生儿出生后给予持续性母婴皮肤接触1h,由母乳哺育支持团队成员提供母乳喂养护理支持,出院后哺乳顾问持续跟踪并给予帮助;对照组则行皮肤接触至产妇会阴伤口缝合并检查完毕,给予常规产后护理。比较产后不同时间纯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出院时、产后7d、4个月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产后7d、4个月及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院母乳哺育支持系统能有效提高初产妇产后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产妇产褥期心境及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25例健康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12例)和对照组(213例),观察组实施产后延续护理,采用产后电话随访和上门访视相结合的方式,指导产妇产后自我护理和护理婴儿及协助解决产褥期并发症,并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等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随访。结果出院后第30天,观察组负性心境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正性心境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观察组大部分产褥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产后延续护理有利于产妇产褥期心境的改善,有效提升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及护理水平,减少产褥期并发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506例孕产妇分为两组各25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比较两组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掌握评分及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掌握评分及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对提高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对产妇盆底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34例自然分娩的产妇按照意愿分为观察组(n=67名)和对照组(n=67名),两组住院期间按常规进行产后护理,并由责任护士指导产妇行盆底功能训练.出院后对照组由专人负责进行电话随访,每2周1次,连续3个月;观察组出院后开展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评价产妇盆底肌力、盆底肌电位及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Ⅰ、Ⅱ类盆底肌纤维力和肌电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盆底功能障碍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对产妇实施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延续护理,可以提升产妇盆底肌力和肌电位,有效改善其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13.
陆丽娟  何细飞 《护理学杂志》2020,35(6):76-79+92
目的 探讨症状管理策略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以改善患者症状管理水平。方法 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则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采取基于症状经历模式的症状管理策略。分别于入院时和出院6个月后评估患者的症状水平、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护理行为。结果 患者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心力衰竭自我管理知识、症状管理自我效能和自我护理维持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评估得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组出院后6个月再入院率相对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症状管理策略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知识、自我效能和自我护理行为,改善患者的症状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共同养育理念的泌乳分期护理在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对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及配偶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基于共同养育理念的泌乳分期护理,将泌乳过程分为乳腺分化期、乳腺活化期、泌乳建立、泌乳维持4个阶段给予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及干预措施。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95对和97对产妇及配偶完成研究及随访。试验组首次母乳喂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泌乳启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中配偶母乳喂养知识水平、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产后6周产妇感知配偶母乳喂养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基于共同养育理念的泌乳分期护理可提高首次母乳喂养得分、新生儿父亲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缩短泌乳启动时间,提升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产妇感知配偶母乳喂养支持情况,从而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提高剖宫产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方法:将1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产妇在住院期间、出院后3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适护理能解决剖宫产产妇因身体不适带来的困扰,使产妇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新生儿的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乳房手法按摩对二胎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二胎产妇3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6例,对照组产后采用低频脉冲电治疗和药膳调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乳房手法按摩。结果观察组乳头含接正常率、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乳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两孩年龄差8岁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显著低于两孩年龄差≤8岁者(P0.05,P0.01)。结论随着二胎母亲年龄的增长、两孩年龄差距增大,产后乳房泌乳情况越差,通过产后及时乳房手法按摩和药膳调理干预,对二胎产妇的母乳喂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吸乳器替代婴儿吸吮乳房护理用于母婴分离刺激泌乳、减轻乳房胀痛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在本院分娩后其新生儿因各种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母婴分离应用吸乳器组(干预组)及母婴分离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产后除进行产后常规护理外,应用吸乳器进行泌乳排乳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产科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前3天每天泌乳量、产后4天内乳房肿胀及产后42天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干预组产妇泌乳时间早,泌乳量多,比较有差异性,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产后42天母乳喂养比例较对照组高,两组两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性,P〈0.01。结论应用吸乳器替代婴儿吸吮,可使产妇泌乳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乳房肿痛减轻,有利于母乳喂养,减轻产妇不适,在临床和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营养教育效果。方法 将66例直肠癌拟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n=33)和干预组(n=33)。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营养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出院后1、3个月的BMI、实验室相关营养指标、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PG-SGA)得分及造口自我效能。结果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干预组BMI和实验室相关营养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得分、造口自我效能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营养教育有利于改善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营养状况,提升其造口自我效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高危妊娠产妇的社会支持期望落差及喂养方式现状,并分析其对产妇育儿胜任感水平的影响。方法对160例高危妊娠产妇于产后6~8周复查时采用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C-PSOC)和中文版产后社会支持量表(C-PSQ)进行调查。结果高危妊娠产妇的育儿胜任感总分68.88±12.75,其中育儿自我效能得分34.17±6.08,育儿满意度得分34.11±8.81;产后社会支持期望落差为27(6.0,54.5)。纯母乳喂养率26.9%,纯母乳喂养产妇的育儿胜任感水平及各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喂养方式的产妇(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纯母乳喂养、产后抑郁得分、信息支持落差是影响高危妊娠产妇育儿胜任感水平的主要因素(调整R^2=0.393)。结论产科工作者应重视高危妊娠产妇抑郁的筛查,提供促进产妇康复、早产儿育儿知识与母乳喂养指导等方面的信息支持,提高早产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以提高高危妊娠产妇的育儿胜任感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儿乳房爬行运动对母乳喂养的影响,为促进母乳喂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新生儿娩出后实施乳房爬行运动90 min;对照组新生儿常规护理后实施母婴皮肤接触,至母亲会阴伤口缝合并检查完毕(约30 min).比较两组首次母乳喂养得分和成功率、第2次母乳喂养新生儿自主含接乳头成功率、产后泌乳启动时间和泌乳素水平、出院时和产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50例、对照组48例完成研究.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得分和成功率、第2次母乳喂养新生儿自主含接乳头成功率和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泌乳启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两组产后泌乳素水平和产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房爬行运动能够实现新生儿自主觅乳行为,对早期母乳喂养有促进作用,缩短初产妇产后泌乳启动时间,提高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