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3,23(7):12-14
中医学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称为温疫。如果将当前流行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 ,即卫生部命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的发病规律、常见症状与中医病名相对照 ,虽然隶属于温病中的春温、温毒、温疫等范畴 ,而以温疫较为合拍。目前 ,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医治疗“非典”的方法将能总结出一套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值得研究和学习。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 ,“非典”的流行是一件坏事 ,但它为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提供了一个极好机遇与场所。如果…  相似文献   

2.
谈中医对"非典"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作为一种新的烈性传染病已经悄悄地降临到中国人的头上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 ,中国人没有畏缩和恐惧 ,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顽强地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目前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处于攻坚阶段 ,作为一个从事中医急性热病研究的人员 ,应该责无旁贷。下面仅从中医的角度 ,谈谈对“非典”的认识及防治。1 “非典”属中医温疫 ,病因为疫疠毒邪温疫乃温病中具有强烈流行性和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其病邪为“疫疠毒邪” ,疫疠毒邪又称疠气、厉气 ,或疫疠之气 ,因其致病暴戾 ,亦称戾气。它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非典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对“非典”的认识依据非典的传播规律、发病和症状特征 ,中医认为SARS属温病范畴 ,古人称此类疾病为瘟疫、戾气。《内经》云说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丑未之岁 ,二之气 ,温厉大行 ,远近咸若”。明·吴有性《温疫论·原病》载 :“夫寒热温凉 ,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 ,稍为损益 ,假令热必多晴 ,春寒因多雨 ,亦天地之常事 ,未必致疫也。伤寒与中暑 ,感天地之常气。疫者 ,感天地之厉气。在岁运有多少 ,在方隅有轻重 ,在四时有盛衰 ,此气之来 ,无老少强弱 ,触之者即病。”指出温疫致病 ,传染性极强 ,不论年龄 ,不分强弱 ,互相染…  相似文献   

4.
清至近代以来,中医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医药战胜“温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治疫经验,对于今天“非典”等疫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典”属于中医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中日友好医院仝小林教授将其称为“肺毒疫” ,其发展过程分为四期 ,即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恢复期。研究证实 ,中医药在缩短发热时间 ,改善全身中毒症状 ,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降低死亡率 ,改善免疫功能 ,降低激素用量等方面有效。中医药防治疫病的方法多种多样 ,由于非典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传染性强 ,中医防治非典要根据病情变化采取多种给药方式。1 针剂注射给药是治疗非典的首选给药途径 ,尤其是静脉推注或滴注 ,其生物利用度 10 0 % ,显效快、用量较大。大量中药输液 ,不仅起到补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西医专家一致认为,“非典”初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有效地抗病毒治疗可以遏制病情的进展与恶变。对于中医而言,最关键的是对其寒、热属性作出正确的判定。当前我们深入展开针对“非典”中医病证寒、温属性的研讨,对于有效应对可能再次爆发的“非典”以及重新认识传统中医外感热病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中医的寒、温属性,就是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辨别“非典”病症的属性是属于“寒”还是属于“温”。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正像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说的:“不可不究其寒、温二疫也…  相似文献   

7.
“非典”是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 ,一种新的温疫 ,同温病四时肺病一样 ,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在这次与“非典”的斗争中 ,中医温病学作为诊治外感热病的领先学科 ,在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的指导下 ,利用以往温病学诊治肺病证的特色 ,结合“非典”在病因、病机、发病、临床表现、发病季节及传染流行等方面的特点 ,在辨治“非典”中能够把握该病的本质 ,明确其病理核心 ,掌握其演变规律 ,充分显示出了中医温病学在治疗新的病毒性疾病 ,新的温疫病中的优越性。现就“非典”与温病风温肺病辨治特色简述如下 :1 “非典”与风温肺病辨治…  相似文献   

8.
从古论今谈中医气象医学与防治温疫——“非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奇 《天津中医药》2003,20(3):60-64
“非典”的肆虐正在震撼着世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却正在彻底改变着人们沿袭已久的不良生活习惯与整体卫生环境。同时,也在向医学界提出了严肃的课题:“类似温疫的流行,是否可预测及有效防治”。历史上有多次类似“非典”的温疫发生,而中医气象病理医学五运六气学,及温病学对于分析预测疾病的发生及有效的救治有独特的理论方法与治疗经验。本人就中国历史上几次温疫大流行,做了一下简单的回顾并特别强调指出乾隆癸未年1793年,发生在中国河北北京一带的温疫大流行,其中医学气象病理医学因素与今年2003年的医学气象病理学因素是完全一样的。而当时余师愚根据中医气象病理学五运六气学说分析创制清温败毒饮重用“生石膏”,救活了无数病人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天“非典”发展趋向的评估及救治,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清瘟败毒饮首载于《疫疹一得》,是治疗温疫发斑的重要方剂。中医研究院庄国康教授,根据本方气血两清之义,经过化裁,拟为“加减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毒热炽盛引起的多种皮肤病,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反馈信息,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预防。本病宜命名为"温疫"或"伏暑";病因是杂气,具体为外有风热疫毒侵袭,内有湿热疫毒蕴中,属多因素戾气;病机为初起卫气同病,继则气分湿热,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分。湿邪化燥者,可有营血分传变,后期可伤阴,也可伤阳。病位在肺脾;治以温病理论立法处方,提出宣畅肺气、寒温并施、宜用芳香的治法;归纳"三早""四护"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中医诊治非典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非典是全新的疾病,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如流脑、流行性出血热等,中医自有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温病的发生是因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正气不足以拒邪所致。故中医的治疗不单与病毒对抗,而是祛邪、扶正,使邪有出路。非典属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中医治疗分早、中、极和恢复期,辨证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回顾了50年来我国中医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流行性病毒疾病获得成功的经验,认为中医理论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注重病原体侵入人体、病证斗争所表现的证候的辨证论治。作者提出诊治非典型肺炎的理论依据与特色。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非典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认为该病属中医春温温热疾病的范畴,并提出定名为春温病伏温证。本文详细记载该院中医治疗方案和典型医案。  相似文献   

13.
叶俏波 《辽宁中医杂志》2012,(12):2385-2386
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疗后防复三个方面来讨论防治儿童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思路,指出过敏性体质儿童多属脾阴不足,不宜滥用清热泻火;应多用益气养阴,健脾除湿的药物改善体质;变态反应性疾病急性期重在祛邪,迁延期正邪兼顾,恢复期重在扶正;愈后当视患儿肺、脾、肾三脏虚损之不同,运用中成药、穴位敷贴、膏方等方法,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强调防治核心在于积极主动地改善过敏性体质,截断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进展,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都属中医温病学的范畴,都有“疫毒”的致病因素,但SARS“毒”的性质更明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更突出“湿”的特点。在中医证型上,两者大致可分为四期,SARS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有邪袭肺卫,疫毒壅肺等证型,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有寒湿郁肺、湿毒闭肺等分型,极期和恢复期则都以内闭外脱、气阴两虚等证型为主。在遣方用药时,两者初期和中期都涉及了透邪、解毒、清热药,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则更多地运用祛湿之品;在极期和恢复期,两者都可应用开窍固脱、益气养阴类中药。因此,在应用中医药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可借鉴SARS的成功经验,但不可生搬硬套,而应做到三因制宜、辨证施治,才能更好的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非典的中医命名、分期及病机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非典起因于疫毒病邪,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其为“肺痹疫”。其病机特点突现一“毒”字,外邪引致湿热蕴毒,表里郁闭,再致湿热毒盛,表里俱实。且根据其在病程中外邪引发内毒,诸邪交织,杂而为患的特点,将病程分为发热期、喘憋期、恢复期3期,按期论治,在救治过程中,视随时出现的变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江红兵 《山西中医》2000,16(3):12-13
从温病阳虚证的形成因素,临床特征,治疗特点,3方面论述了本证的辩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18.
温病治宜宣畅气机,祛邪外出、保存阴津为法,忌用苦寒伤阴之品,黄芩性味苦寒,但众多医家临证治疗温病常配伍黄芩。本文分析当代温病大家蒲辅周先生运用黄芩治疗麻疹、乙型脑炎、腺病毒肺炎、风温等温病四则病案,并从中归纳蒲辅周运用黄芩治疗温病的经验,得出黄芩虽为苦寒伤阴之品,临床只要辨证灵活用药,苦寒适时,可被运用于治疗多种温病,不可拘泥于温病容易伤阴之说。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非典治与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医对传染病的认识历史已久,对病因病机、证治都有一定的见识、研究和发展,已形成具有内涵的系统理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季节为冬春季,冬有烈风,春有余寒,渐伤人体抗病之原。其临床病象多有前驱症状;传染途径多由口鼻而人;本病发生发展既有伏邪内潜,又有时疫病毒之感,既伤肺卫又伤肺体,久之出现肺积,息贲难医之疫。治疗宜早不宜晚,当以宣肺通络,清热透毒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