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我科于2003年10月-2005年10月对12例吸入性损伤病人运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循证护理在烧伤气管切开病人中的运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刘新 《护理研究》2006,20(28):2597-2598
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病人的一个实践过程。是指护士慎重地、准确地运用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到病人的价值和个人愿望,所制订的最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烧伤病人,尤其是合并有吸入性损伤病人所采取的一个常见的治疗手段。作为有创人工气道,其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临床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我科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共收治烧伤气管切开病人15例,运用循证方法对病人实施护理,收到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  相似文献   

3.
孙超  朱伟斌 《全科护理》2016,(4):376-378
[目的]总结成批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病人气道的特点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成批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大面积烧伤95%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因脑缺氧、脑损伤,现病人昏迷,继续使用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创面愈合,1例大面积烧伤97%伴重度吸入性损伤早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死亡,其余3例顺利拔除气管切开插管,后期创面愈合,痊愈出院。[结论]通过正确有效的气道护理可维持有效的呼吸、减少气道的损伤、降低翻身床使用过程中管道滑脱的几率、减轻病人的痛苦,从而达到更高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马红  周敏  陈晓娟 《华西医学》2014,(4):770-77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12年3月-10月1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通过气管导管口接人工鼻吸氧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6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5例使用人工鼻,均无气管导管堵塞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于伤后14~22d拔除气管导管;1例因伤后15d转入医院时已患多重细菌肺部感染,予积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同时使用人工鼻等治疗,于伤后38d拔除气管导管。结论人工鼻用于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中,能使开放式的人工气道处于封闭状态,温热湿化气道,过滤空气中的灰尘,达到氧疗效果,有效预防气管导管堵塞及肺部感染,缩短带管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28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例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包括抗休克、气道管理、面、颈部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气管切开16例,应用呼吸机11例,气管切开时间12~2td,治愈19例,死亡9例。认为对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给予精心护理的同时做好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它可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赵伟英 《护理与康复》2007,6(7):453-455
目的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有效防止吸入性损伤后呼吸道梗阻的发生.方法 通过提出循证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制定临床护理方案,对32例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吸入性损伤引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与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呼吸道痰痂形成、气管套管滑脱有关.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气管切开、人工气道灌洗、充分气道湿化、妥善固定导管等.一旦气道梗阻即予吸痰、吸氧、纤维支气管镜下取痂、心肺脑复苏等急救措施.结果 32例患者中10例发生呼吸道梗阻,经抢救后8例症状缓解,2例死亡.结论 循证护理的实施对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专业技术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新 《护理研究》2006,20(10):2597-2598
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人员护理病人的一个实践过程。是指护士慎重地、准确地运用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并考虑到病人的价值和个人愿望,所制订的最适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而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烧伤病人,尤其是合并有吸入性损伤病人所采取的一个常见的治疗手段。作为有创人工气道,其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也足临床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我科于2005年8月—2006年1月共收治烧伤气管切开病人15例,运用循证方法对病人实施护理,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烧伤病人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红兰 《护理研究》2004,18(10):889-890
气管切开术是严重烧伤病人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病人抢救治疗中常用的措施之一。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或颈胸部深度烧伤时,呼吸道梗阻窒息是早期主要潜在危险。气管切开术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有效手段。现将180例烧伤病人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1998年1月—2 0 0 2年12月共有180例烧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其中男118例,女62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5 6岁,平均2 2 .6岁;烧伤面积最小5 % (Ⅲ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 ,最大96% (深Ⅱ度~Ⅲ度) ,平均68% (Ⅲ度烧伤48% )。烧伤原因:烟花爆竹烧伤62例,液化气爆炸2 3例,热水泥烧伤19…  相似文献   

9.
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28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例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给予精心护理,包括抗休克、气道管理、面、颈部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气管切开16例,应用呼吸机11例,气管切开时间12~21 d,治愈19例,死亡9例.认为对严重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给予精心护理的同时做好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它可有效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烧伤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是一种严重烧伤。死亡率在45%~75%。是影响烧伤患者救治成功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早期观察、正确分析、细心护理,在积极抗休克、抗感染的同时做好呼吸道管理,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本院烧伤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0月共收治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106例,经气管切开后合理的气道护理,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王美瑛  徐梅英  张晶  李清华  姚菁波 《护理研究》2008,22(36):3362-3362
分级护理制度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检验护理工作能否诚信服务于病人的试金石.规范落实分级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3.
郑敏 《护理研究》2004,18(16):1479-1480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护理病历书写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交班报告。由于护理工作忙碌而琐碎,尤其在综合病区,病人多、病种多、病情错综复杂,护理人员相对缺编,在这种情况下,护理工作更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本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不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下,随时根据病人需要调整和安排工作,体现人性化的护理观,我科自2 0 0 2年12月份开始使用护理备忘录代替传统的交班报告,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表格设计  护理人员依据简单、实用、便于记录的原则,采用16开纸,绘制成表格,格式如下:日期时间床号姓名交班或备忘内容(要…  相似文献   

14.
15.
16.
整体护理病区直接、间接护理时间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行整体护理病区护理人员工时的测定,了解临床护士工作时间消耗情况.方法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内科、外科、干部病区及其他科中抽取30例病人,用单盲法对其每日的护理干预及各班次内容在调查表中予以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位病人白斑平均的直接护理时间为88.4min,占58.08%.结论护理部有效的管理、相关部门及时的协调,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统,从效益角度出发寻求管理途径,以尽可能减少护理人员的间接护理时间,增加直接护理时间,是缓解护理人员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护理查房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通过评价责任护士汇报病历、患者评估、措施实施、健康教育能力、组织讨论问题、效果评价、终末质量监控的过程,量化评定责任护士对病情掌握程度、能否正确确立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等评价护理查房的效果。结果责任护士进行护理查房后对病情掌握程度、护理诊断的准确率、护理措施的可行性、实效性明显优于查房前(P〈0.001)。查房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查房前(P〈0.05)。结论责任护士以护理程序组织查房,提高了护士分析护理问题、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手术室护理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3例实施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手术室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以及血压、心率、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以及术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以及术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时血压以及心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其满意度93.01%(133/143)明显优于对照组40.00%(40/100)(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可降低患者不良心理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